天文學家通過棕矮星大氣層結構探索“超級木星”世界

據外媒報道,木星可能是我們太陽系的惡霸行星,因為它是質量最大的行星,但跟其他恆星周圍的許多巨大行星相比它實際上微不足道。據悉,這些被稱為“超級木星”的外星世界的質量是木星的13倍。

Brown-Dwarf-2MASS-J22081363-2921215-2048x1365.jpg

天文學家已經分析了其中一些的組成,但他們很難詳細研究它們的大氣層,因為這些氣體巨星會在其母星的耀眼光芒中迷失。

然而研究人員有一個替代品:褐矮星的大氣層,這是所謂的失敗恆星,其質量高達木星的80倍。這些巨大的天體像恆星一樣,由一團坍塌的氣體雲形成,但它們缺乏足夠的質量來維持其核心的核聚變,而核聚變是恆星的動力。

相反,褐矮星跟超級木星有親緣關係。這兩種類型的物體都有相似的溫度和巨大的質量。它們也有複雜多變的大氣。天文學家認為,唯一的區別在於它們的血統。超級木星圍繞恆星形成;褐矮星通常是孤立形成的。

由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空間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的Elena Manjavacas領導的一組天文學家已經測試了一種可以以穿透這些移動天體雲層的方法。研究人員使用了位於夏威夷莫納基亞的W. M. Keck天文台的儀器,他們在近紅外光下研究了附近自由漂浮的棕矮星2MASS J22081363+2921215的千層結構的顏色和亮度變化。

凱克天文台的儀器–被稱為多目標光譜儀紅外探測(MOSFIRE)還分析了雲中包含的各種化學元素的光譜指紋及它們如何隨時間變化。這是天文學家首次在這類研究中使用MOSFIRE。

這些測量結果為Manjavacas提供了褐矮星大氣雲的整體視圖,並提供了比以前對該天體的觀測更多的細節。這項由哈勃望遠鏡開創的技術對於地面望遠鏡來說很難實現,因為地球大氣會吸收特定的紅外波長造從而成污染。這個吸收率隨天氣的變化而變化。

Layer-Cake-Structure-of-Brown-Dwarfs-Atmosphere.jpg

“從地面上做這件事的唯一方法是使用凱克的高分辨率MOSFIRE儀器,因為它讓我們可以同時觀察到多顆恆星和我們的褐矮星,”Manjavacas說道,這使我們能夠糾正地球大氣帶來的污染並很精確地測量來自褐矮星的真實信號。所以這些觀測結果證明了MOSFIRE可以對褐矮星大氣進行這類研究。”Manjavacas是凱克天文台的前工作天文學家也是這項研究的論文主要作者。

她決定研究這顆特殊的褐矮星是因為它非常年輕,這使得它非常明亮。並且它還沒有冷卻下來。它的質量和溫度跟附近巨大的系外行星Beta Pictoris b相似,Beta Pictoris b是2008年由位於智利北部的歐洲南方天文台的超大望遠鏡拍攝的近紅外圖像發現的。

Manjavacas表示:“以目前的技術,我們還沒有能力去詳細分析Beta Pictoris b的大氣層。所以,我們正在利用我們對這顆褐矮星大氣層的研究作為一個代理以了解這顆系外行星的雲層在其大氣層的不同高度下可能是什麼樣子的。”

由於褐矮星和β Pictoris b都很年輕,所以它們在近紅外波段都在強烈地輻射熱量。它們都是一群恆星和次恆星物體–被稱為Beta –Pictoris運動群的成員,它們擁有相同的起源和在空間中的共同運動。這群恆星約有3300萬年的歷史,是離地球最近的年輕恆星群。

雖然它們比真正的恆星要冷,但褐矮星仍非常熱。Manjavacas研究中的這顆褐矮星溫度高達2780華氏度(1527攝氏度)。

這個巨大的天體約是木星的12倍重。作為一個年輕的天體,它的自轉速度非常快,每3.5小時完成一次自轉,而木星的自轉周期是10小時。因此,雲層在行星周圍旋轉並創造了一個動態的、動蕩的大氣層。

凱克天文台的MOSFIRE儀器盯着這顆褐矮星看了2.5個小時,並觀察了從這顆矮星熾熱的內部穿過大氣層的光線是如何隨着時間的推移時而變亮時而變暗的。旋轉天體上出現的亮點表明,研究人員可以看到大氣層更深、更熱的區域。紅外線波長使天文學家能更深入地觀察大氣層。觀測結果表明,這顆褐矮星的大氣層斑駁、雲團分散。如果近距離觀察,這顆行星可能像一個雕刻的萬聖節南瓜,光線從熾熱的內部逃逸。它的光譜揭示了熱沙粒和其他奇異元素的雲團。碘化鉀跟蹤該天體的上層大氣,其中也包括鎂硅酸鹽雲。在大氣中向下移動的是一層碘化鈉和硅酸鎂雲。最後一層是氧化鋁雲。大氣層的總深度為446英里(718公里)。

Manjavacas指出,探測到的元素代表了褐矮星大氣的典型組成部分。她和她的團隊使用了褐矮星大氣的計算機模型來確定化學化合物在每個雲層中的位置。

據悉,這項研究的論文將發表在《The Astronmomical Journal》上。

(0)
上一篇 2021-08-08 10:24
下一篇 2021-08-08 10: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