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圖終止上市背後:AI企業的“病根”在哪兒?

市場對於人工智能的理解與接納程度,正變得理性而客觀,同時也更加地現實。在為上市準備了8個月之後,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依圖科技主動申請退出科創板上市,正式對外宣告科創板IPO終止。作為首家衝擊A股的“AI四小龍”企業,依圖科技本有望成為國內人工智能賽道第一股,如今看來希望落空。

文 | 新浪科技 周文猛

編輯 | 韓大鵬

從曾經的高調入場,一度引發各界關注,到如今終止上市之後黯然離場。起伏之間,人工智能企業商業化的問題,被擺到了極為顯眼的位置。

始末:曾被質疑問題達47個

作為“AI四小龍”企業之一,依圖科技以人工智能芯片技術和算法技術為核心,主要以研發並銷售包含人工智能軟硬件產品在內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為主。2020年11月4日,上交所受理了依圖科技的IPO申請,並於同年12月1日進入問詢階段。然而不幸的是,在隨後的IPO過程中,依圖科技曾兩度被“中止”。

依圖終止上市背後:AI企業的“病根”在哪兒?

其中,首次中止是在2021年3月11日,當時,上交所要求依圖科技結合公司業務規劃、技術儲備及未來行業發展趨勢等,進一步披露募集資金投資項目的必要性及合理性,依圖科技及其保薦人隨即主動要求中止審核,最終上交所中止其發行審核並同意3個月後恢複審核。然而三個月後,由於發行上市申請文件中記載的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需要補充提交,依圖科技IPO再度中止。

如今,伴隨着依圖科技IPO狀態由“中止”變成了“終止”,依圖科技衝擊科創板IPO的既定目標,顯然已經落空。

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依圖科技營收分別為 6871.89 萬元、3.04 億元、7.17 億元、3.81 億元,營收複合增長率為222.97%。超高的營收增速,成為了依圖科技上升潛力的直觀表現。

依圖終止上市背後:AI企業的“病根”在哪兒?

然而,在超高營收數據的背面,依圖在2017年度至2020年上半年間實現的歸屬凈利潤,分別約為-11.66億元、-11.61億元、-36.42億元、-12.99億元,累計虧損超72億元,公司財務虧損的速度,同樣可觀。

據了解,依圖科技目前虧損的主要原因在於優先股公允價值不斷上升,使得公司虧損持續提升。在此之前,依圖科技已先後通過15次融資實現了估值超100億元,過程中,隨着公司估值的提高,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擴大因此也體現到了會計負債之上。

此次科創板上市,依圖科技新增股份佔比不超過15%,預計募資75億,測算估值為500億左右。雖然公司承諾上市后3年不減持,不盈利同樣不會減持。但從多次“中止”到最終“終止”的現狀來看,監管並不認同公司的估值及其做法。

在2020年12月的首次問詢中,上交所對依圖的公司業務、家族信託、特別表決權等問題進行了質疑,共涉及47個問題。過程中,一些比較惹人注目的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例如,三年來公司前五大客戶中多次出現離職員工控股經銷公司;應收賬款數額過大,存貨高企等;公司此前主打推出的求索芯片並非出自依圖科技自己研發,而是源自股權關聯企業熠知電子……

依圖終止上市背後:AI企業的“病根”在哪兒?

系列問題背後,AI四小龍依圖科技上市身後存在着太多謎題,以至於在公司宣布IPO終止之後,目前,該公司尚未對該事件作出正式答覆。

病因:難以跨越“規模化盈利”的坎兒

目前,與依圖科技並稱AI四小龍的曠視科技、雲從科技,也已經啟動了上市申請程序,準備再次搶奪AI第一股名號。在此之外,商湯科技準備A+H股上市的消息也頻頻傳出。只不過對於這些企業而言,目前其正在推進的上市之路不會輕鬆。

對於目前市面上的AI企業而言,研發投入大導致AI企業短期難以盈利是他們正在面臨的通用性難題。很多企業依賴高投入來實現高成長,但業績虧損嚴重,距離規模化盈利還比較遠,同時還存在核心客戶普遍稀少,主要依靠政府補貼等方面的難題,商業模式並不成熟。

從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大要素構成來看,算力、算法、數據是構成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大要素。然而今天,伴隨着全球供應鏈調整以及全球缺芯的影響,人工智能在算力層面的發展正受制於新的環境挑戰。

在算力方面,雖然目前國內也在積極的在專用芯片、異構化算力等方面不斷發力追趕,但同時也不得不面對着生產設備受限、人才供給不足等方面的挑戰。在數據方面,AI企業作為建立基於海量數據的組織機構,目前也正面臨著數據來源可靠性、安全性、合規性等方面的風險隱患。

近日,滴滴、boss、運滿幫等企業赴美上市引發監管對於國內數據隱私泄露的擔憂。在此之外,一則有關於人臉識別可上傳人體上半身視頻信息到網絡端的消息,近日也引發了超2億人次圍觀討論。在這背後,外界對於數據隱私及其保護的意識,也正在提升。

在深度學習底層原理停滯多年之後,如今業界更多地開始強調AI技術在向工業場景遷移過程中的落地能力,這一過程中,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底層技術,機會在於與各領域的深度結合的外界認知也正在不斷地加深。然而對於曾一度光鮮靚麗的人工智能企業而言,當其深入具體的產業及行業深處時,其面臨的便將不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挑戰,而其一直所依憑的技術優勢,則被進一步被削弱了。

“人工智能目前主要還是基於深度學習算法而實現的新系統,是IT技術上發展出的一個方向,其落地的時候還得考慮已有軟硬件系統的兼容與接收程度,商業上的推進沒有想象中那麼快。”在此前的溝通中,一位長期鑽研人工智能技術的程序員對新浪科技表示。

在其看來,在具體的商業語境之下,技術永遠不會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商業與人性的複雜程度並不是目前的AI技術能夠應對得了的,於是最終的情況往往是,大多數高喊AI的人工智能企業,在進入到產業深處與客戶開展合作的時候,面對強勢的採購單位,往往很難獲得議價權和定價權,處境一度很被動。

“最有可能的一種情況是,大部分的AI技術成果與紅利,最終都會被現在市場上主流的強IT互聯網類企業所吞噬。其他的科技類企業只能繼續在盈利微薄、議價能力薄弱的邊緣隱忍並尋求突破口。”該程序員補充道。

2015年,伴隨着AlphaGo大戰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以4:1的壓倒性優勢獲勝,外界對於人工智能的關注與興趣度迅速提升,一時間,圍繞人工智能的創業項目瘋狂湧現,資本前仆後繼,創業者們只需要拿着PPT便可以開始融資創業。

然而如今,在經歷了長達七年的陪跑之後,伴隨着資本市場投資風向的轉變,一些AI類科技企業的股東開始到了考慮退出的階段。與之相對應的,越來越多尚且不具備盈利能力的AI類科技企業想要繼續融資發展,上市也便成為了他們正在考慮的問題。

或許對於更多的人工智能企業而言,當AI神秘的面紗逐漸被外界所揭開,如何扭轉創業初期虛浮冒進的心態,以更加務實進取的姿態扎入產業深處,學會在變幻莫測的資本市場情緒和繁複的商業環境中緩慢積累提升,這成為了他們當下時期需要掌握的一種能力。

(0)
上一篇 2021-07-07 10:11
下一篇 2021-07-07 10: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