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100萬物種瀕臨滅絕,滅絕速度正在加快

夏天越來越熱了,據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3S)監測數據顯示,過去六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六年。同樣在這幾年裡,全球超3.7萬物種瀕臨滅絕,每年有800萬噸塑料垃圾最終流入海洋…… 地球生物生存狀況,不容樂觀。

地球上有多少物種?

幾個世紀以來,人類始終在致力於發現和尋找地球生物的多樣性,從地殼深處到喜馬拉雅高山之巔,從熱帶雨林到蔚藍深海,植物、動物、微生物,分類也越來越細緻。

儘管人類不遺餘力的去探尋地球生物多樣性,但對於地球上具體物種信息,仍沒有確定數據。

雖然人類社會的科技在不斷進步,但對於水、糧食、藥品、燃料等資源的獲取,仍然依賴最基礎的生態自然系統。2020年疫情席捲全球,病毒的入侵讓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變得比任何時候都更關鍵。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ForNature我們是自然問題的解決方案”,再次強調了人類對於地球生態、物種多樣性的重要性。數據顯示近年來地球生物多樣性不斷降低,人類,又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過去四十年,地球生物多樣性降低了68%

2020年9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生物多樣性峰會上表示,由於過度捕撈、破壞性做法和氣候變化,世界上60%以上的珊瑚礁瀕臨滅絕。過度消費、人口增長和集約農業,野生動物數量急劇下降。物種滅絕的速度正在加快,目前有100萬物種受到威脅或瀕臨滅絕。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報告顯示,從1970年到2016年期間,監測到的哺乳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魚類種群規模平均下降了68%。

地球100萬物種瀕臨滅絕,滅絕速度正在加快

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全球最大熱帶森林的拉丁美洲生物多樣性喪失最為明顯,40年間物種豐富度下降94%,是全球最嚴重地區。而土地和海洋利用的變化,包括棲息地的喪失和退化是生物多樣性面臨的最大的威脅。

以拉丁美洲為例,亞馬孫熱帶森林是地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中之一,有超過300萬物種都生活在雨林,有超過2500樹種(約佔地球所有熱帶樹木的三分之一)共同維持着這個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

但同樣在這個雨林,物種滅絕速度也前所未見。據聯合國估計,有100萬個物種正在處於滅絕狀態。僅從2018年8月到2019年7月,亞馬孫地區就損失了超過9842平方公里的森林,森林砍伐率達到十年最高峰。

人類強佔土地和工農業用地擴張,對草原、雨林、濕地過度開發,是導致該地區物種減少最主要原因。

而與海洋、森林相比,淡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速度更快。據《地球生命力指數2020》顯示,從1700年以來,地球上近90%的濕地已經消失,給淡水生物多樣性帶來深遠影響,納入地球生命力指數(LPI)評估的944個淡水物種,3741個種群,其數量平均下降了84%。

地球100萬物種瀕臨滅絕,滅絕速度正在加快

在這些淡水生物中,體型較大的物種更容易受到威脅。像一些重量超過30千克的鱘魚、長江江豚、水獺等生物,因為人類過度開發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2000-2015年間,湄公河中78%的物種捕獲量均有所下滑,且中大型物種的下滑更為明顯。

雖然最近幾年人類正在努力緩解氣候變化,但全球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已經給物種多樣性造成了影響。

生態、物種進化是非常緩慢的,若氣候變化非常劇烈,生物進化無法適應這個速度,物種滅絕風險只能“被迫”加速。

珊瑚礁就是最明顯的例證。澳大利亞學者克里斯托弗·科恩沃爾5月11日在《美國科學院院報》發表一項研究,分析了世界各地183處珊瑚礁數據發現,在最壞的情況下,94%的珊瑚礁將在2050年之前死亡。

《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指出,目前全球陸地生物多樣性已經岌岌可危,全球平均生物多樣性完整性指數只有79%,遠低於安全下限值90%,並且仍在不斷下滑。

在我國

物種最豐富地區也是瀕危動物最多的地區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萬餘種,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巴西和哥倫比亞;有脊椎動物6000餘種,佔世界總種數的13.7%。

2008年第一版《中國生物物種名錄》里一共收入了4.9萬個物種,包括1萬多種動物,主要是獸、鳥、魚等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和昆蟲以及3萬多種植物,還有少量微生物。

但這顯然不是我國物種的全部。在之後的12年裡,不斷有新發現的物種加入到名錄里。

在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發布的《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里,我國生物物種已經達到122280種,包括58444個動物物種,44905個植物物種,12728個真菌物種以及細菌、病毒等物種。

地球100萬物種瀕臨滅絕,滅絕速度正在加快

雖然我國是世界上物種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但同時也是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由於生態系統破壞和退化,使許多物種變成瀕危種和受威脅種。

2020年高等植物中受威脅種高達1萬多種,占評估物種總數的29.3%,真菌中受威脅種類高達6500多種,占評估物種總數的70.3%。

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列出的640個世界性瀕危物種中, 我國有156種,約佔其總數的25%。

2020年6月,由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機構研究發布的一篇關於我國生物多樣性生存空間變化的論文顯示,我國瀕危物種主要分佈在西南和華南地區,包括雲南、四川、廣西等地,而中部和東北部的受威脅物種數量相對較少。

通過對比瀕危物種數據和我國現有物種的空間分佈發現,受威脅物種的數量與物種豐富度之間具有高度相關性。西南地區的雲貴高原、森林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雲南省物種豐富排在全國第一,但同時這裡也是瀕危物種最多的地方。

地球100萬物種瀕臨滅絕,滅絕速度正在加快

日益加劇的環境變化給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多重壓力,而且不同省份的地形、氣候、人口、經濟發展水平和外部壓力來源各不相同,對不同生物物種造成不同影響。但整體而言,哺乳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受到的威脅比例更高,平均比例達到11.64%、11.05%和10.72%。

在雲南、四川、廣西和廣東四個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的地區,生物物種主要受到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以及地質災害、水土流失和農業開墾的威脅,也有研究表明,人類活動誘發的氣候的溫度變化,是這些地區生物多樣性減少的最主要原因。

因為雲貴地區多山區,山谷、山脈比較脆弱,複雜的地形和地質結構以及岩石和土壤的破碎化也導致該地區更容易受到地質災害和水土流失的影響。

地球100萬物種瀕臨滅絕,滅絕速度正在加快

通過分析不同的壓力源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的破壞發現,人類活動都無可避免的威脅到生物物種的數量。

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導致氣候發生變化的主要元兇,夜間光、建築用地、耕地等活動,直接代表了工業用地和人類活動的強度,人進動物退,對物種數量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

地質災害、水土流失一般會對生物的生存空間造成影響,按道理來說會對多樣性產生不利影響。但水土流失、地質災害帶來的破壞和隔離,也會讓地區的人口密度降低,反而對生物物種生存起到了積極影響。所以,人類活動才是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

在生物多樣性峰會上,古特雷斯也指出,自然失衡正在懲罰人類,致命疾病的出現就是一個正在發生的案例,如艾滋病、埃博拉,以及2019全球暴發的冠狀病毒。

所有已知疾病的60%和新傳染病的75%是動物傳染病,即病毒從動物傳染給人類,這表明了我們星球的健康和我們自己的健康之間所存在的密切聯繫。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對人類進步和繁榮至關重要,自然的退化並不是一個純粹的環境問題,它涵蓋了經濟、健康、社會正義等多方面,並且會加劇地緣政治緊張和衝突。

而當下,如果不採取措施,全球物種滅絕速度將“進一步加速”,而現在的滅絕速度已經“至少比過去一千萬年的平均值高出數千倍”。

參考資料:

【1】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動物學研究所(倫敦動物學會),《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

【2】Yonglong Lu、Yifu Yang、Bin Sun、Jingjing Yuan、Minzhao Yu、Nils Chr. Stenseth、James M. Bullock、Michael Obersteiner,《Spatial variation in biodiversity loss across China under

multiple environmental stressors》,2020.6

數據新聞編輯 陳華羅 新媒體設計 許驍 校對 李立軍

(0)
上一篇 2021-05-23 16:57
下一篇 2021-05-23 16:5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