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過去的南極冰蓋消退比想象中更不穩定

據外媒報道,一項新研究表明,南極冰蓋在過去甚至比之前認為的更不穩定,有時甚至接近崩潰。這一發現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即在氣候變暖、冰蓋縮減的情況下,冰蓋下的土地會暴露在外面,這將增加南極洲的降雨量,而這可能會引發加速冰川進一步流失的過程。

Antarctic-Winds.jpg

這項研究由來自英國氣象局、埃克塞特大學、布里斯托爾大學、卡迪夫大學和斯德哥爾摩大學、NORCE和皮耶克尼斯氣候研究中心共同開展,其基於中新世中期(1300萬到1700萬年前)的氣候模型和數據比較,當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全球溫度達到了本世紀末預期的水平。

英國氣象局和埃克塞特大學全球系統研究所的論文首席作者Catherrine Bradshaw博士指出:“當冰蓋融化時,新暴露的地面反射性降低,當地溫度就會變暖。這會極大地改變天氣模式。由於南極大陸上有一個像我們今天這樣的大冰蓋,南極風通常會從大陸吹到海里。然而如果大陸變暖,這可能會反過來,風從較冷的海洋吹向較暖的陸地–就像我們看到的世界各地的季風一樣。這將給南極大陸帶來額外的降雨並導致更多的淡水流入大海。由於淡水的密度比鹽水低,所以它可以停留在海面上,而不是像鹽水那樣下沉和循環。這有效地切斷了深海和表層海洋之間的聯繫,進而導致溫暖的海水在深海處堆積。”

這項研究表明,由降雨增加引發的過程將降低氣候系統維持一個大的南極冰蓋的能力。

Bradshaw博士表示:“基本上,如果南極洲有更多的陸地暴露出來,那麼一個大冰原就很難重新形成,並且中新世中期沒有有利的軌道位置起作用的話,那麼或許那時的冰原就會崩潰。”

深海溫度在溫暖的中新世中期記錄下了異常大的來回波動。

研究表明,被冰蓋覆蓋的區域的波動是導致深海溫度如此劇烈變化的一個主要因素。研究人員發現冰體積的波動沒有那麼重要。

地球相對於太陽的位置變化導致了冰蓋的前進和後退,而這改變了天氣模式–由此觸發了加速冰減少或增加的過程。

落在冰原上的雨水會導致斷裂、表面融化和額外的淡水流出大陸,進而導致深海溫度上升–可能從下面影響南極冰。

這項新研究的發現表明,南極冰蓋在中新世中期顯著消退,然後在溫暖期結束時穩定下來。

論文合著者、斯德哥爾摩大學副教授Agatha De Boer表示:“中新世中期氣候變冷時,我們所發現的通過水文循環的冰蓋區域和深海溫度之間的聯繫就結束了。一旦南極洲被冰蓋完全覆蓋,風就會從陸地流向海洋,結果降雨就會減少到我們今天看到的降雪水平。”

來自NORCE和比耶克內斯氣候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Petra Langebroek博士補充道:“這些發現表明,當冰蓋退縮暴露出以前被冰雪覆蓋的土地時,海洋對冰蓋變化的敏感性發生了變化。”

最先設計了這個項目的卡迪夫大學教授Carrie Lear得出結論–“這項研究表明,在約1500萬年前的溫暖時期,中新世南極洲冰蓋有能力在整個大陸上進行大規模的推進和後退。這令人擔憂,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這對現代南極冰蓋的長期未來究竟意味着什麼。”

Bradshaw博士強調,現在的情況跟中新世中期的情況並不相同,並且研究中使用的模型不包括來自碳循環或冰蓋本身的反饋影響。

(0)
上一篇 2021-05-16 10:29
下一篇 2021-05-16 10:5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