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教授眼中的諾獎得主安東·塞林格:導師對基礎物理一直充滿好奇

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法國物理學家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國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家約翰·弗朗西斯·克勞澤(John F. Clauser)和奧地利物理學家安東·塞林格(Anton
Zeilinger),以表彰他們通過光子糾纏實驗,確定貝爾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中不成立,並開創了量子信息這一學科。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了解到,其中一位獲獎者安東·塞林格,是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馬小松讀博期間和博士后階段的導師。

今天,我們邀請到馬小松教授為讀者科普量子物理的相關知識。

南大教授眼中的諾獎得主安東·塞林格:導師對基礎物理一直充滿好奇

量子的世界,遠比你想象得神奇

了解今年的諾獎成就“量子信息”之前,你需要先理解這兩個概念——“量子”和“量子糾纏”。當一個物體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單元時,我們就說“它是量子化的”,並把這個最小單元稱為“一個量子”。這個概念由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在1900年研究黑體輻射時率先提出——能量存在最小單元即“能量子”(量子),它的傳播是不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量子化是量子力學的主要特徵之一。除了能量以外,電荷、粒子自旋等物理量也是量子化的。

“我們了解了微觀世界的原子和分子,而想要更好地描述世界,所依賴的理論依據就是量子力學。”馬小松告訴記者。量子科學區別於經典物理定律,是在量子力學基本原理基礎上重新構建的,具有顛覆性的,觀察、認識和理解微觀世界的方法和理論。

“量子糾纏”有着神奇的特性。有專家對“量子糾纏”做了一個通俗的解釋: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種現象似乎顛覆了自然法則,如果把兩個粒子放到一起配對后,再把兩個粒子分開,一個放在實驗室,而另一個放在宇宙空間,此時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即使放在宇宙空間的粒子與地球上的這個粒子距離數百光年外,它們也能相互關聯;此時,科學家將地球上的一個粒子向左旋轉,那麼,宇宙空間的另一個粒子會同時向右旋轉,且不受地球與宇宙空間的距離限制。這就是神奇的量子糾纏現象。

利用量子糾纏,科研工作者們陸續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做出實踐性開拓。

馬小松告訴記者,量子力學與相對論是20世紀物理學最重要的兩大進展。自20世紀初量子力學誕生以來,包括普朗克、玻爾、愛因斯坦等100多位科學家由於量子物理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獎。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大家可以理解為頒發給了量子物理領域的科學家。三位科學家從基礎物理的方面驗證了貝爾不等式的不成立,並且在量子信息領域做出了新的成就。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科學家們就在進行量子糾纏方面的工作。這次三位科學家在諾獎評選中勝出,是贏在了他們對量子物理最關鍵工作的論證,凸顯出了量子力學和日常生活的不同之處。”馬小松說。

量子物理未來能“改變世界”

專家介紹,在理論物理研究的基礎上,科研工作者們有了新的“小目標”,要用量子物理來“改變世界”。比如,在新葯研發領域,量子計算就能幫上大忙。“目前的新葯研發,科研人員需要在一遍遍試驗的基礎上做歸納和統計。而有了量子計算的幫助,科研人員就可以從分子和原子的微觀角度,去計算如何與藥物靶點相結合,這會大大提高新葯研發的效率。”而在油田勘探領域,量子精密測量則像一個自帶“透視鏡”的“千里眼”,可以通過遠距離測量的方式來幫助工作人員檢測油田儲備情況。

而對目前推進最有成效的量子通信,讀者們相對會更加熟悉一些。“量子通信最大的優點是安全,它不會改變我們目前的信息通信形態,但卻能夠讓信息更加安全。假如有人試圖在通信過程中竊取信息,那麼正在通信的雙方就會迅速得知。”馬小松形象地打了個比方,量子通信就是一個自帶“保險柜”的加密通信過程,因此,在未來擁有廣闊的前景。

南大教授眼中的諾獎得主安東·塞林格:導師對基礎物理一直充滿好奇

南大教授眼中的諾獎得主:導師陪我們熬通宵做實驗

從2005年至2012年,馬小松在導師安東·塞林格教授的指導下,在維也納量子光學和信息研究所度過了7年的研究生涯。他告訴記者,導師留着醒目的大鬍子,風趣、幽默、富有人情味,對基礎物理一直保持着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舉個例子,我們的組會多半在早上開,每個人帶上自己的早餐,一邊吃一邊聽報告,整體討論的氛圍也比較輕鬆。”

安東·塞林格給了學生充分自主的研究環境,在馬小松的印象里,導師會頻繁邀請外校和外國的學者前來交流,給大家創造很好的交流討論和學習的氛圍。在學生遇到科研困難時,安東·塞林格會是“最堅強的後盾”。“我在2008年開始了一個實驗,實驗對天氣、環境等因素的要求比較高,因此做到2012年才成功。”馬小松說,在2010年到2011年,自己的實驗曾經因為撒哈拉沙漠的沙塵暴而耽誤,“那時我們都有些沮喪,但當時已經60多歲的老師,不顧高齡,堅持來到了西班牙,晚上和我們一起熬通宵做實驗,還給我們送上了很多鼓勵,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0)
上一篇 2022-10-05 01:55
下一篇 2022-10-05 04: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