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力不從心” 別怪電動汽車

儘管是一項純粹的科技產品,但電動汽車從不乏都市傳說。早在2015年深圳開始推廣純電動出租車時,關於電動汽車的都市傳說便甚囂塵上,首當其衝的便是:電動汽車的電磁輻射會導致司機產生嚴重的健康問題。輕則腿毛掉光、掉發禿頂,重則心梗腦梗,當場去世。

男人“力不從心” 別怪電動汽車

儘管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各類媒體對此進行了鍥而不捨的闢謠,但關於電動汽車的傳說不僅沒有消停,反而杠上開花,愈演愈烈。

在百度上搜索“電動汽車”和“生育”兩個關鍵詞時,搜索引擎中會給你呈現超過83.3萬個結果,其中最早的能追溯到2014年。直到上周,還有朋友在群里詢問筆者,買一輛電動車代步,會不會影響自己的生育計劃?

《孟子·離婁上》有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身處全球新能源汽車和孕婦防輻射服產銷第一大國,我們感覺有必要為大家分析下:到底電動汽車會不會影響中國人民的生殖健康水平?

以及,除了因為電池起火爆炸之外,電動汽車的電磁輻射能否讓人直接去世?

電動車的焦慮,絕不止里程

如今,電動車主的里程焦慮已經成為了世人皆知的困擾。但關於電動汽車產生電磁輻射,最終影響健康的都市傳說,也在伴隨智能汽車的發展進行着持續迭代。從最開始的禿頂、掉腿毛,到陽痿乃至猝死,彷彿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不在烏克蘭,而是在每輛電動汽車的駕駛座下面。

顯然,提起輻射二字,大家腦子裡出現的都是切爾諾貝利長出2個腦袋的牛,以及福島核電站的廢水。但導致上述慘劇的原因,皆是核電站泄露和爆炸而產生的放射性元素污染,罪魁禍首是電離輻射。然而儘管只和電磁輻射差一個字,但兩者對人的影響可謂天壤之別。

根據生態環境部西北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官網上的科普文章顯示,電離輻射是指波長短、頻率高、能量高的射線(粒子或波的雙重形式)。所謂“電離”就是指讓不帶電的物質在射線的作用下變成帶電物質的過程。電離輻射可以從原子、分子或其他束縛狀態放出一個或幾個電子。如果照射到人體上,就會導致我們的細胞內的原子失去電子,進而造成這些原子組成的分子、組織結構不能正常工作。

比如DNA結構被破壞,正常的細胞分裂增殖過程被阻斷,導致異常的增殖形成腫瘤,從而引發癌症。電離輻射主要的種類有α射線、β射線、X射線、γ射線(班納博士就是被該射線過量照射成為了綠巨人)和中子輻射等。其中X射線和γ射線是電磁波,但由於能量較高,它們已經進入了電離輻射的範疇。

但顯然,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難接觸到核電站、原子彈、核廢料等放射性物質。大多數人也很少去醫院頻繁進行X光、核磁、CT等醫療器械的檢測。相比較之下,電磁輻射在我們生活中就多了去了。

從物理學定義上看,電流在電磁場中的流動,會產生電磁輻射。也就是說,無論是電燈泡、微波爐還是手機和通信基站,只要一個電器通電或運轉,就會發出輻射。這些電磁輻射會在接近時,在人體內產生感應電流,並在電流強度達到一定程度下造成加熱乃至電擊的效應。而如果過於接近電磁場強度太高的環境,必然會對人造成危險,其中包括但不限於把腦袋伸進微波爐,長時間靠近小太陽,以及觸碰高壓線。

男人“力不從心” 別怪電動汽車

那麼問題就來了,坐在電動車裡,會不會因為電磁輻射影響身體健康?

不信謠,不傳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參考標準,強度低於100μT的電磁場強度不會對人產生危害。而在這方面,我國還出台了相應的國家標準,根據《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88),電磁輻射對公眾的照射安全臨界值為0.4W/m²。

那麼在電動汽車中,大家實際受到的電磁輻射有多大?有媒體報道,曾有熱心車主對自己的Model S P85D做過測試,得到的結果是主駕位為0.87μW/cm²(標準值不大於40μW/cm²,BMW 535Li為00.1μW/cm²),副駕為0.47μW/cm²(BMW 535Li為00.4μW/cm²),中控區為19.5μW/cm²,以60-80km/h行駛時為16.1μW/cm²,百公里加速時為23.9μW/cm²。從這個測試結果可以看出,雖然電動車比傳統燃油車輻射高,但遠遠沒有達到國家標準的臨界值。μW 和 W 也差了不止一個數量級。

事實上,汽車行業一向非常重視電磁輻射相關問題。不過,大家的研究更多是從車輛電磁兼容性的角度考慮。畢竟,如今智能汽車上的傳感器、控制器等涉及電子控制的相關元器件很多,如果過大的電磁輻射,會幹擾到上述零部件的正常運行。

一位從事通信工程研究,且與汽車、軍工類企業有聯合研究的高校學者對虎嗅表示,在她的日常工作中一般是圍繞國標34660《道路車輛電磁兼容性要求和試驗方法》、國標18387《電動車輛的電磁場發射強度的限值和測量方法》、國標14023《車輛、船和內燃機無線電騷擾特性,用於保護車外接收機的限值和測量方法》展開,並根據要求在電波暗室中進行測試。“但我們優先考慮的是抗干擾問題。對於打手機長腦瘤,懷孕不能開WiFi這類都市傳說,我們都當笑話看。”

男人“力不從心” 別怪電動汽車

事實上,早在2017年便有產業研究和諮詢機構開展了對電動汽車電磁安全性的研究。在當年年底,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便發布了《2017EV-TEST第一批評測》的結果。該評價體系的測評車輛均是“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EV-TEST管理中心依據自主選擇、隨機抽樣的原則,在事先不告知生產企業的情況下,自費從經銷商處購買”。目前,該測評體系的經過幾年的完善,包含以下測試項:

男人“力不從心” 別怪電動汽車

其中紅圈部分,是電磁輻射防護相關內容

不過,這套體系的主要關注點還是在用車領域,電磁輻射相關內容更多放在了抗干擾方面。關於接受測試的車輛是否存在電磁輻射泄露影響人體健康,則乾脆放在了扣分項上。

然而,在發布了5年測試結果后,《EV-TEST中國電動汽車測評體系》從2021年之後便不再發布,連其 “ev-test.catarctc.com” 的官網都打不開了。可見,哪怕是獨立客觀第三方的中汽研,也不覺得把精力花在“挖掘電動汽車的安全性問題”上有多大價值。

根據目前的科學研究發現,金屬、鋼筋混凝土牆等物體能夠有效屏蔽電磁輻射。而在具體到電動汽車上,動力電池、電機的放水密封問題一直是各家車企關注的重點。這些在運行中會產生大量(相對較大)電磁輻射的元器件一般都會被車身、防護板所密封。因此,這些措施將會進一步降低電磁輻射外泄的風險。

那麼可能有人還會問:智能汽車上的高性能計算機、傳感器乃至中控大屏幕,是否也會散發電磁輻射,讓車內的男同胞們“心有餘而力不足?”

生活中的電磁輻射,害不死人

當你在百度上以“電磁輻射”和“健康”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時,各類就醫平台上都有不少實名認證的醫生信誓旦旦地表示“電磁輻射有害健康,會導致白血病、淋巴癌、腦腫瘤、孕婦流產、胎兒畸形”等一系列疾病。但如果跳出簡中互聯網的桎梏走向海外時你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像這些醫生們渲染的那麼恐怖。

經過一位從事心血管研究的醫學博士指引,筆者來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Health Institute)官網的文獻期刊庫進行檢索。該資料庫是全球知名的醫學學術論文和報告的檢索平台,相關話題的內容豐富程度,體現了全球醫學精英們的關注方向。

換言之,如果一項都市傳說在該數據庫中沒有檢索結果,說明全球的醫療研究人員壓根就沒把它當成問題。

當筆者輸入“erectile dysfunction(勃起障礙,也就是不舉)”和“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電磁輻射)”后,系統呈現的34個結果中沒有一個是與“男性性功能障礙”沾邊的。事實上,如果選擇去掉“radiation”即“輻射”這個關鍵詞后,系統顯示有好幾篇文章在闡述“低強度體外電磁脈衝治療性前列腺切除術后引發的勃起功能障礙”的測試。

男人“力不從心” 別怪電動汽車

事實上,關於電磁輻射導致猝死(心梗)方面的傳言,在醫學文獻層面也缺乏事實支撐。筆者在將myocardial infarction(心肌梗塞)加electromagnetic 輸入后,多篇文獻的研究結論,都是“無法證明二者有聯繫”。其中一篇論文作者甚至指出,在電子設備廠發生的懷孕女工胎兒畸形和流產問題,很可能是由相關生產工序中有機化學溶劑污染所導致,而不是電磁輻射。

對於電磁輻射影響身體健康的問題,目前業內基本以世界衛生組織的結論為共識:目前的證據不足以確認暴露在低強度下的電磁場會造成任何的健康後果,但是,對於生物效應認識上的一些分歧仍然存在,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不過在社會運行層面,政府和企業優先考慮的還是效率。上面提到的那位從事了多年通信工程研究的學者告訴虎嗅,在30年前,她還收到過單位發放的“微波補貼”,以補償研究人員在實驗過程中遭遇的電磁輻射,“每年大概幾塊錢,我領過好幾年”。

“那現在呢?”

“進入90年代,手機基站普及以後就沒了。”這位研究人員用遺憾的語氣說道,“因為手機基站的電磁頻譜,基本跟我們微波補貼所涵蓋的範圍,基本是一樣的。”

寫在最後

儘管目前不存在電磁輻射影響人體健康的研究結果,但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安心地乘坐電動汽車。在特斯拉Model S的產品手冊上,專門有一頁註明了車輛電子系統對於植入式心臟起搏器的干擾。

男人“力不從心” 別怪電動汽車

另外,像電動汽車無線充電,這樣更新的技術,是否會因為更大的電磁輻射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尚待時間證明。

不過如果看完這篇文章,我們還有男性用戶擔心電磁輻射會讓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筆者建議還是放鬆心態,加強鍛煉。畢竟看過科普文章的同胞們應該明白:

這個病很多時候,其實是心病。

男人“力不從心” 別怪電動汽車

(0)
上一篇 2022-08-06 07:53
下一篇 2022-08-06 07:5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