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要感謝小行星的“不殺之恩”,但更要能炸飛它們

不久前,一則有些科幻的新聞衝上了熱搜,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表示,我國將着手組建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為未來人類真正應對小行星地外天體對地球家園的威脅,真正作出中國新的貢獻。

人類要感謝小行星的“不殺之恩”,但更要能炸飛它們

那麼,什麼是近地小行星?它們對地球家園有什麼威脅?怎樣解除它們的威脅呢?咱們今天就來聊聊這方面的內容吧!

01

感謝小行星“不殺之恩”

所謂“近地小行星”,就是其軌道和地球軌道相交,或者將來經過行星引力攝動后可能與地球軌道相交的小行星。要知道,太陽系裡既沒有紅綠燈和交警,也沒有扳道工,這些小行星和地球的軌道相交,就有一頭撞上地球的危險。(為了簡便起見,接下來咱們說“小行星”、“小天體”的時候,也包括彗星的彗核部分,畢竟它和“小行星”對地球的傷害大同小異。)

人類要感謝小行星的“不殺之恩”,但更要能炸飛它們

截至2018年1月已知的太陽系小天體

主小行星帶的小天體標記為褐色,近地小天體標記為青色

地球軌道是灰白色,即從內向外第三圈

圖源NASA

可能有些朋友會覺得,宇宙那麼大,小行星那麼小,撞地球的可能性一定很小吧?

但事實恰恰相反。

打個比方,大家都坐過汽車,肯定經歷過大雨天雨點噼里啪啦打在車窗上的景象,如果地球是一輛車,在圍着太陽轉的車道上,地球的車窗玻璃也會一直噼啪作響,不過打過來的東西可不是雨點。

人類要感謝小行星的“不殺之恩”,但更要能炸飛它們

據估算,每天都有2500萬顆大大小小的流星體闖進地球大氣層,累積起來,每年的總量大約有15000噸。

你之所以還能拿着手機讀到這篇文章,是因為幸好大部分流星體的個頭都非常小。能被看到的流星,絕大多數是由沙子或綠豆尺寸的小天體造成的,它們的麻雀戰術通常不會造成嚴重後果。

但是,“流星體”和“小行星”只是人類的分類用語,它們之間並沒有清晰的界限。如果一顆“流星體”長得足夠“膀大腰圓”,就可能一直砸到底層大氣甚至地面上,造成重大災難。下面就列出比較著名的幾起:

2013年2月15日的清晨,俄羅斯的車裡雅賓斯克上空劃過一顆火流星,光芒壓倒了初升的太陽,這顆火流星還在空中留下了大約10千米長的煙塵軌跡,未在空中燒完的隕石,在冰凍的車巴庫爾湖面上砸出了一個6米寬的大洞。7200多座房屋因火流星的爆炸震波受損,1491人受到間接傷害。據估計,車裡雅賓斯克的火流星事件是一顆直徑17到20米的小行星造成的。

在歷史上,更大規模的天體撞擊並不遙遠。

1908年6月30日,還是俄羅斯,在通古斯河附近的上空發生了一起驚天動地的大爆炸,衝擊波將方圓650千米內的窗戶玻璃震碎,超過2150平方千米的8千萬棵樹焚毀倒下,遠在英國的氣壓記錄儀都偵測到了爆炸產生的氣壓起伏。現在的科學界普遍認為,通古斯大爆炸的肇事者是一顆直徑65米左右的石質小行星。

人類要感謝小行星的“不殺之恩”,但更要能炸飛它們

而最著名的小行星撞擊遺址,恐怕是墨西哥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了,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至少10千米的小行星以每秒20千米的速度擊中這裡,揭開了白堊紀滅絕事件的序幕,地球上75%的物種,包括全部非鳥恐龍,在這次滅絕事件中永遠告別了地球生命大舞台。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人類能發展到現在,可能還真的得感謝一下小行星的“不殺之恩”了。

02

撞擊威力有多大

怕你一行寫不下

前文說了,10千米級的小行星造成了大滅絕,大家可能會奇怪:才10千米的石頭,也就是一個城市的尺寸,居然能禍禍掉表面積5億平方千米的大千世界嗎?

人類要感謝小行星的“不殺之恩”,但更要能炸飛它們

不要忘記這塊石頭還有10千米高——比珠峰還要高一千多米。這麼一座巨山以高速砸到地面上,咱們可以用動能公式來算算它攜帶的能量(合併公式過程略):

這個能量 ≈ 密度×直徑³×速度²÷3.82

把數據一個個填進公式里去,全部按照國際單位制的標準單位,碳質球粒隕石密度平均為3300千克/立方米,直徑就按10000米,速度用20000米/秒吧。大家就會看到,這個公式計算的,是各種千啊萬啊的平方立方的乘積,最後得到的結果,大約是346,000,000,000,000,000,000,000焦耳——科學界對這次撞擊的估算值的前三位是420,但量級相同,是一個長達24位的數字(你看一行確實沒寫下 ↓↓↓ )。

420,000,000,000,000,000,000,000焦耳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它相當於太陽核心每毫秒產生的全部能量,或者說是200萬顆沙皇氫彈爆炸釋放的能量,假如地球5億平方千米的表面均勻覆蓋著2米深、0℃的水,那麼這個能量足以把這些水全部燒開。

幸好,那一瞬間的撞擊能量將集中在撞擊點,這會使小行星完全氣化,併當場崩出一個100千米寬、30千米深的巨坑,而不會一下子將所有能量平攤到整個地球。但別高興得太早,能量守恆定律決定了大家領盒飯只是遲早的事,因為撞擊造成的影響雖遲但到……

從撞擊點這裡出發的,有時速1000千米的狂風,有浪高1500米的海嘯。此外,有25萬億噸的物質將在瞬間被拋向高空,其中一部分會濺射進太空,再也不會歸來,另一部分會重新落回地球,在重入大氣層時它們將再度熾燃,火風暴將席捲全球。

人類要感謝小行星的“不殺之恩”,但更要能炸飛它們

而撞擊產生的大量灰塵和燃燒造成的灰燼懸浮在大氣中,長時間遮蔽陽光,妨礙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生態系統就此瓦解,食物鏈上層的各級消費者會次第滅亡。

來這麼一下,地球就已經被虐成這樣了,以後是不是就太平無事了呢?小行星的態度,自然是:

我錯了,下次還敢。

03

人類,絕不能只靠小行星“不殺之恩”

雖然目前還沒有小行星真的給人類致命一擊,但這事兒咱們真的不能賭運氣。

據NASA估算,大約每5000年,就會有一顆尺寸140米以上的小行星和地球相撞。2019年7月25日,一顆臨時編號2019 OK的小行星很不OK地從距離地球72000千米處飛掠而過,這個距離還不到地月距離的五分之一。這麼近已經夠恐怖的了吧?更恐怖的是,直到飛掠前一天,它才被人類發現!

而2029年4月13日,尺寸170~450米的小行星99942——亦稱“毀神星”——將距地表32000千米左右擦臉飛過,這個距離已經比同步衛星軌道還要低了!

人類以智慧生物自詡,但如果面對小行星的暴擊,卻和不讀書的恐龍一樣窩囊地死去,想想就挺糟心的。

要想防止被小行星莫名糊臉,就得先知道它們有多少,都躲在哪兒,發現得越早越好。從近30年前,就有多個近地小天體監測項目陸續啟動,平均每周能發現40顆,收穫頗豐。

人類要感謝小行星的“不殺之恩”,但更要能炸飛它們

圖源NASA

為什麼吳副局長說,要建立地基天基的監測系統?從地面觀測還不夠嗎?確實不夠。有些小行星是藉著明亮天體的光芒掩護奔襲而來的,比如車裡雅賓斯克的那顆,是從太陽方向飛來的,要想提前發現它,就得白天看星星,所以對它的到來,事前無人知曉。

再如很不OK的2019 OK(前文提到的小行星編號),在本該能看到它的那幾天,遇到了滿月。如果把監測系統發射到大氣層外,那麼太陽月亮的明亮圓盤旁邊緊貼着的,就是黑漆漆的太空,“白天找星星”也就能做到了。

那麼,如果我們運氣奇佳——或者說奇差,真的發現了一顆會撞到地球的小行星,我們又該如何解決掉它呢?

04

生存還是毀滅?

絕不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好萊塢科幻災難大片酷愛使用小行星撞地球的橋段,像《天地大衝撞》《絕世天劫》都有人類想方設法炸飛小行星的情節。現實中也是如此,面對毀滅的危機,人類決不會坐以待斃,好消息是,目前已經有了很多可行的方案。

一旦發現有小行星威脅地球,一切可能的方案,歸根結底都可分為兩類:瓦解和推離。

瓦解,就是把小行星分裂成零散個體(主要靠炸),飛向多個方向的小天體碎塊會脫靶錯失地球,或者個頭小到足以在大氣層中燒盡。

推離呢,則是把小行星整體帶偏軌道,或者讓它加速或減速,提前或滯後到達約會點,同樣達到脫靶的效果。地球的赤道直徑是12756千米,公轉速度每秒30千米,每走完一個自身身長需要425秒,也就是七分半左右。推離的要旨,就是為地球爭取425秒的時間。

在具體實施辦法上,有下面幾種:

最容易被想到的是熱核武器。熱核武器產生的大量熱能可以使小行星局部氣化,並用這個臨時產生的氣體崩裂小行星,或者噴射物質把主體推離軌道。但是也要小心,一旦計劃失敗,砸中地球的將不僅是一顆小行星了,還是一顆自帶核污染的小行星。

冷兵器式的方法,可以發射一個撞擊器去撞擊小行星,改變它的速度或方向。或者用非接觸的方法,讓一個牽引器陪着小行星一起飛,引力會漸漸把小行星拉偏軌道,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計劃實施得足夠早的話,就有使小行星脫靶的希望。

也有許多小眾一些的主意,例如送一台挖掘拋射機到小行星表面,不斷把小行星表面的物質拋向太空,一邊使它慢速解體,一邊讓動量守恆定律來幫着改變小行星軌道。或者用激光或聚焦鏡氣化小行星的局部表面,使它被噴射出的岩石氣體逐漸推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從見效時間上來說,也可以分為兩類:閃電戰和持久戰。熱核武器或撞擊器算是閃電戰,引力牽引、挖掘拋射、局部噴射這些則是持久戰。但是不管哪一種方法,都需要及時發現,儘早安排。NASA目前最樂觀的估計是5到10年的準備期,並且正在實施對第65803號Didymos小行星的撞擊實驗,預計2022年9月底/10月初完成撞擊。

吳副局長提出的2025或2026年實施一次技術實驗,從時間表來說,已經非常積極進取了。從吳局的話中,我們可以讀出實施方案是撞擊,只是,不知咱們挑選的小行星是哪一顆呢?

最後再說點大家喜聞樂見的,雖然一提起小天體撞地球,大家往往都會往“天災”的方向考慮,但偶爾也會有人因此變得非常土豪(當然,撞的時候可別在現場……)。

比如在德國,有個名叫諾德林根的小鎮,人口不到兩萬,坐落在一個直徑25千米、深約100到150米的巨坑裡。起初科學家以為這個坑是個火山口,後來在此找到只有在高速衝擊下才能形成的柯石英,表明這是1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500米的小行星形成的撞擊坑。

撞擊和高溫形成了估計總量72000噸的衝擊鑽石,可惜這些鑽石非常細碎,最大不超過0.2毫米,混在土壤里,被這座城市的建造者們無意間拿來修路砌牆蓋房子了,所以,以 “含鑽量”來說,這小鎮實在是土中有豪,土豪極了。

作者 | 曲   炯  科普作家 作品發表於國家博物館、國家航天局等  

審核 | 劉   茜  北京天文館研究員 科普影片編導和科普作家

本文由“科學闢謠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

(0)
上一篇 2022-05-28 11:50
下一篇 2022-05-28 11:5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