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式宿醉、衰老得更快……航天員返回后要面對哪些挑戰?

在太空已經執行近6個月任務的神舟十三號即將回家,在經歷390公里的飛行,突破種種障礙平安落地后,實際上我們的宇航員面對的挑戰並沒有結束。

漫長式宿醉、衰老得更快……航天員返回后要面對哪些挑戰?

工作人員將航天員抬出 圖片來源:新華社資料照片

短時間出現力量缺乏平衡性失調

返回艙落地后,地面搜救人員會很快就能趕到現場,協助航天員打開艙門,並迎接他們出艙。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幾個地面搜救人員抬着航天員出艙的場景,這是因為航天員剛着陸的48個小時之內,會出現直立不耐症,他們在太空都是以漂浮的方式運動,而在地面受到地球引力之後無法漂浮起來,短時間會出現力量缺乏和平衡性失調的狀況。

另外還可能伴隨着頭暈眼花,甚至噁心眩暈的癥狀,在航天學領域裡,一般將這個稱為“漫長式宿醉”,當然現場醫護人員也會對航天員的身體狀況進行檢查,確定沒有多大問題之後,將會有專門工作人員護送航天員前往隔離點。

回到地球進行必要的醫學隔離

航天員回到地球之後,不能馬上和親朋好友團聚,而是要進行為期14天的隔離,從太空回來的航天員為什麼要隔離?

航天員總教頭黃偉芬透露,為航天員提供為期兩周的隔離期,並不是擔心他們會帶回太空病毒,而是因為長期的太空生活會降低航天員的身體免疫力。

地球上無足輕重的病菌都可能導致航天員患上一場嚴重的感冒或其他疾病,為了航天員的生命安全考慮,所以必須對他們進行隔離,不讓他們接觸到外界的病菌,出發前進行隔離也是出於這個目的。

可能很多人並不明白,真空缺氧的太空環境為何會降低航天員的抵抗力?因為在太空執行任務的航天員可能會比我們衰老得更快,這是有科學依據的。主要體現在:肌肉萎縮,視力下降,免疫功能紊亂,部分骨骼流失和血管老化等幾個方面。在失重的太空環境中生活,航天員幾乎都呈現出漂浮的狀態,這個時候就不需要太多的肌肉參與運動,也不需要維持拉伸狀態,久而久之,這些肌肉根據用盡廢退的原則便會變小。

通常來說,航天員進入太空后的不到半個月時間裡便會失去將近20%的肌肉,當然如果航天員可以在空間站中進行鍛煉則能夠減緩這種縮減速度。另外,長期的太空生活也會導致航天員出現骨骼流失的癥狀,通常我們通過肌肉運動會給骨骼增加壓力,這就會促進骨骼組織的生長,但在太空中,肌肉發揮實際作用的可能性不大,因而骨骼承受的壓力也會大大減少。

據科學研究發現,航天員每在太空待上一個月的時間,體內就將會流失約1.5%的骨組織,而在地面上,老年人通常需要一年的時間才會流失同樣多的骨組織。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神舟十三號三名航天員在空間站中進行運動,目的就是為了減少骨骼流失和肌肉萎縮。

再者,就是在太空生活的航天員,沒有地球大氣層的保護,可能會接觸更多的太空輻射,既包括太陽輻射,也包括來自外太空的高能宇宙射線,雖然航天員一般都生活空間站中,但這些輻射在和空間站鋁製外壁碰撞時也會產生次級粒子,進入空間站中對航天員身體造成損害。

還有就是,太空環境也會對航天員的血管造成破壞,使動脈出現硬化癥狀,之前看過某權威雜誌上的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對航天員動脈硬化有過專門研究:若在太空呆上6個月時間,其動脈硬化程度將會相當於地面的10~20年,但幸運的是,這種不好的情況在航天員回到地球之後可能會有所逆轉。

當然,最和隔離原因吻合的就是太空環境會造成航天員免疫功能紊亂,首先是太空環境相對比較安全,沒有地球上那麼多的細菌和病毒,所以人體的免疫細胞可能會出現“怠工”的現象。

另外就是太空輻射也會削減航天員的部分免疫細胞,這種種的緣由將會造成航天員身體抵抗能力下降,免疫功能紊亂等情況的發生,所以他們在返回地球之後的前兩周,必須要進行特殊的醫學隔離。

接受為期近半年的醫學恢復調養

待經過醫學隔離之後,航天員還需接受為期近半年的醫學和恢復兩個療養期。

在這兩個療養期內,航天員還需要克服除身體上的其他不適應性,需要對自身的生活習慣進行調整。在失重環境下,航天員總是習慣地將一些小東西或小物件放在自己面前,讓其懸浮起來,這種已經形成的習慣在回到地球后的一段時間內很難改變,而且由於不同重量的東西在太空中都能漂浮,所以航天員在回到地球后,根本就不知道應該使用多大的力去接住他們,這種情況需要航天員經過漫長的適應期才會改正過來。

另外就是調整作息習慣。在太空執行任務的航天員,每天幾乎可以看到16次日出,這種忽明忽暗的環境會打亂航天員的生活節律,而且他們睡覺時都會蜷縮在體積較小的睡袋當中,並且固定在空間站艙壁上,待他們回到地球后,面對如此空曠的床鋪,同樣也會出現諸多的不適應性。

上游新聞據央視新聞、新華社等綜合

編輯 楊波

(0)
上一篇 2022-04-16 11:27
下一篇 2022-04-16 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