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峰代表:建議利用人工智能加強青少年抑鬱症全量篩查並納入全民醫保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開幕。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企業傢俱樂部理事、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連續第二十年參加全國兩會,並提交八份書面建議,重點圍繞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教育、醫療、養老、無障礙溝通等社會事業建言獻策。

劉慶峰代表:建議利用人工智能加強青少年抑鬱症全量篩查並納入全民醫保

以下是建議內容(文末附建議解讀):

劉慶峰代表:建議利用人工智能加強青少年抑鬱症全量篩查並納入全民醫保
劉慶峰代表:建議利用人工智能加強青少年抑鬱症全量篩查並納入全民醫保
劉慶峰代表:建議利用人工智能加強青少年抑鬱症全量篩查並納入全民醫保
劉慶峰代表:建議利用人工智能加強青少年抑鬱症全量篩查並納入全民醫保
劉慶峰代表:建議利用人工智能加強青少年抑鬱症全量篩查並納入全民醫保
劉慶峰代表:建議利用人工智能加強青少年抑鬱症全量篩查並納入全民醫保
劉慶峰代表:建議利用人工智能加強青少年抑鬱症全量篩查並納入全民醫保
劉慶峰代表:建議利用人工智能加強青少年抑鬱症全量篩查並納入全民醫保

以下是建議全解讀:

一、關於推動人機共教、人機共育,制定人工智能新型教與學終端標準的建議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着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當前全國各地在加快推動“雙減”落地過程中,面臨著“既要師生減負,也要提升教學質量;既要減少日常考試,也要評估教學成效;既要強化學校主體作用,也要兼顧教師負擔壓力”等一系列重要挑戰。

近年來,國內人工智能領域持續創新,30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實現從0到1的系統性突破,為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新型教與學終端發展提供關鍵技術支持。依託人工智能技術封裝的新型教與學終端是日常助力課堂教學方式變革、師生減負增效的重要載體,可以把教學從依賴主觀教學經驗轉向依據客觀教學數據的精準教學,讓日常課堂教學聯通課內外,助力學生自主學習。當前新型教與學終端對落實“雙減”具有重大應用價值和社會意義,但是新型教與學終端在學校一線還需要推廣普及。

因此,劉慶峰建議:

1、制定終端關鍵技術和產品標準,並確定檢驗檢測方法。建立新型學習終端進校審核備案制度,遴選技術領先、綠色健康、安全可控的學習終端進入校園。加強應用管理,統籌做好教育教學安排,科學合理使用電子產品,保護學生視力健康。

2、在《教育系統部門集中採購目錄》中進行明確列支,確保各地推進新型教與學終端普及有明確資金保障。同時在財政資金較為緊張的農村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在《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補助資金管理辦法》中將新型教與學終端建設納入支持範圍。

3、鼓勵各地積極探索財政、家、校多元資金投入,加速新型教與學終端普及。同步對全國各地利用社會資源投入,推動新型教與學終端普及的優秀做法進行案例總結,面向全國宣傳和引導。

二、關於利用人工智能加強青少年抑鬱症全量篩查並納入全民醫保的建議

近年來,我國抑鬱症呈低齡化趨勢。根據2021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科研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我國青少年的抑鬱症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鬱為7.4%。然而青少年抑鬱症,一直被嚴重低估。

青少年抑鬱症具有較高的複發率和致殘率,具有嚴重的危害。2020年9月,國家衛健委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要求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各地也進行了相關體系的建設,但是面臨專業精神科醫生短缺、患者就診抵觸情緒嚴重、以及診斷康復金額高的現狀。

因此,劉慶峰建議:

1、研究併發布《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專項方案》,促進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心”六育全面健康發展。重視心理教育,加強建設心理健康必修課程及講座,配足心理輔導老師,設立心理諮詢熱線,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發展能力,有效預防抑鬱症。同時,圍繞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管理設立多部門協同中心,建設預防預警體系,打通學校、家庭、社區及醫院的數據互聯,及時發現並處理危機個案,建立常態化篩查、跟蹤、分析機制,做到預防、預警、干預。

2、建立心理健康服務平台和抑鬱症智能篩查平台,為全國中小學進行全量篩查。依託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圍繞青少年成長的不同階段,形成跨越成長周期的系統性規劃設計,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和個體診斷醫療檔案。研發專業的測量工具和流程,並建立國家和行業標準。設立專題攻關項目,加速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心理疾病及抑鬱症管理中的應用。重點突破多場景全樣本的多維多模態數據採集,智能化、個性化信息分析反饋等智能化關鍵技術,提高篩查度量準確度。

3、將抑鬱症及心理諮詢納入醫保門診慢性病病種。一方面減少患者病恥感和歧視,降低患者經濟負擔;另一方面加強規範化治療,惠及更多中輕度患者。

三、關於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議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突破,可以有效解決民族團結和語言學習中師資力量不足的難題。科大訊飛承擔國家語委“十五”重點科研項目,研發出普通話智能評測和輔助教學技術,是業界經國家語委鑒定達到人工專家水平的技術成果,目前已在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中普遍應用,累計測試考生超過7000萬人次,服務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MHK)累計340萬人次。

2020年科大訊飛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升和豐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屬資源兩大工程為著力點,面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了智慧教育方案,現已在皮山縣266所中小學和幼兒園常態化應用,一年來全縣教師普通話模擬測試平均分提升24%、幼兒口語評測得分率同比提高18.8%,皮山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效指數同比增長21%。內蒙古自治區參照皮山模式在通遼和錫林郭勒盟等地區進行試點,一學期內幫助2318名民族語言授課學校教師普通話水平模擬測試三級甲等以上通過率提升了24.34%。“皮山模式”取得顯著成效。

因此,劉慶峰建議:

1、通過多種組織形式、加大經費投入,依託人工智能和互聯網技術建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平台。開展線下教學和線上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提供面向不同人群的教學課程、教學資源,幫助各民族群眾快速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水平。

2、以現場會的形式,將皮山縣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師生國家通用語言能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模式,面向民族地區推廣。通過技術領先、內容成熟、成效顯著的方案推廣,切實幫助各地更清晰地認知新技術應用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和德育工作等方面的實效,降低常態化應用的門檻,加快推廣普及。

四、關於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慢病管理,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建議

我國慢性病人口已超3億,慢性病負擔占我國總疾病負擔超70%。隨着人口老齡化加速,慢性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慢性病患者比例不斷攀升,龐大的慢性病群體不僅給基本公共衛生造成巨大負擔,也相應增加了醫保基金的運行壓力。因此,在醫療資源供給和醫療保障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應用新技術、新模式促進慢病管理服務惠及更多慢性病群體,提升居民健康獲得感,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顯得尤其重要。

在基層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領域,人工智能技術正發揮日益顯著的賦能作用。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全科輔助診斷系統“智醫助理”在通過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后,目前已覆蓋全國27個省市280個區縣,服務近5.3萬名基層醫生,累計提供輔助診斷超3.6億次,大大提升了一線電子病歷規範完整度和合理診斷能力。人工智能技術在基層醫療的應用,為解決我國“老齡化社會”的慢病管理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加快推廣人工智能技術在慢病管理領域的應用,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家庭醫生服務能力,還能夠為居民提供精細化、個性化服務,提升居民健康醫療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緩解縣域醫療機構醫保基金的運行壓力。

因此,劉慶峰建議:

1、基於智醫助理在提升基層診療能力和慢病管理服務質量中已經取得的成效,在安徽召開全國現場會。通過現場會的形式組織專家進行模式論證和經驗總結,以“先行先試”的原則加快人工智能技術的基層推廣,持續高效地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2、將智能語音外呼作為公共衛生服務手段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當機器效果達到或超過人工水平時可以和人工服務一樣計入家庭醫生工作總量,以解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員短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獲得感低的難題。

3、出台人工智能慢病管理相關應用相關管理規範評價標準及考核要求、並將基層人工智能精細化慢病管理服務納入醫保收費目錄。利用人工智能開展慢病精細化管理具有投入少、效率高的特點,但是目前仍由患者付費,不利於大規模的推廣應用。建議將基於人工智能的基層精細化慢病管理服務納入醫保收費目錄,以進一步鼓勵人工智能慢病管理模式的規模化應用。

五、關於推進醫療機構間檢查結果互認,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的建議

隨着我國分級診療體系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患者正在經歷不同醫院就診和多次轉診,往往需要面對再次檢查和等待,給本就有限的醫療資源帶來更大壓力。2022年3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國家中醫藥局、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衛生局,聯合印發《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指出,對於患者提供的已有檢查檢驗結果符合互認條件、滿足診療需要的,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不得重複進行檢查檢驗。

藉助人工智能技術,保障不同醫療機構的檢查結果質量和可復用性,推動醫學影像資料、病理資料等在醫療機構間互認和遠程影像診斷的普及,不僅有助於規範醫療行為、促進合理檢查、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還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醫用輻射風險、時間成本和醫療醫保費用支出,全面助力健康中國戰略。

因此,劉慶峰建議:

1、開展人機耦合模式下的人工智能輔助質控標準體系建設。為加快醫療機構間影像等檢驗檢查結果互認落地,建議基於已發布的互認範圍及其對應的質控標準,開展新型人工智能醫療影像等檢查服務評價體系建設;加強醫療人工智能輔助質控產品和服務的註冊和管理,建設權威的質控測試數據集、標準化功能驗證方法體系、人工智能輔助質控臨床實驗體系等,切實保障醫療服務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2、在全國推廣安徽經驗,加快數字影像服務平台建設和應用推廣。建議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牽頭在全國推廣安徽經驗,利用影像質控技術和遠程影像診斷能力減少基層影像誤診漏診複診,實時規範診療和影像服務過程,保障服務質量,提升區域影像診斷服務能力。

3、利用醫學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加快國家影像醫療大數據中心建設。通過開展基於影像雲平台的人工智能影像輔助質控,全面提昇平台數據質量,結合數據挖掘及人工智能相關技術,深化醫療大數據應用,進一步助力健康中國戰略。

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加速推進老齡守護

“十四五”期間,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面對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形勢,國務院於2022年2月21日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明確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

當前,我國養老服務保障不斷健全,社會福利體系日益完善,各地正積極開展各類科技適老服務的創新。但我國養老服務在適老化服務、智慧康養、老年人情感陪伴等方面仍有待提升,具體表現:老年人“數字鴻溝”仍然存在;老年康復產品的智能化、實用性仍需要提升;老年陪護關愛有待提升;社會公共服務供給需要加強。

因此,劉慶峰建議:

1、針對養老護理人員短缺現狀,加快推進康養機器人的成果轉化,在康復訓練和安全監護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開展社區機構等多場景的應用試點,支持相關成果轉化及應用推廣,增強醫療衛生機構為老服務能力,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

2、為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數、實現陪伴關愛,推動陪伴機器人專項課題研究,尤其加強科技創新和產品支撐。支持相關的多模感知、情感計算、主動對話、虛擬形象等相關關鍵技術與陪伴機器人產品研發。布局創新平台,支持基礎與應用研究,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

3、以健康狀況取代年齡約束,擴大老年文化服務和健身服務供給,營造優待、善待老年人的良性氛圍。在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空間中充分考慮老年群體的需求權益,為老年人的健身娛樂等服務提供更加合理的支持,保障老年群體的活動權利。

七、關於發揮5G+AI優勢,在全球率先開展無障礙智能通信服務的建議

近年來,在“新基建”戰略指引下,我國信息通信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目前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5G網絡,大帶寬、低時延、廣連接、高可靠的全新特性,推動着信息通信服務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2021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中國的語音識別等技術走在全球前列。2021年11月科大訊飛在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組織的多語種語音識別比賽中代表中國拿下所有15個語種22項比賽的第一名。

將多語種翻譯技術和5G網絡相結合,可在我國率先構建無障礙通信的“人類巴別塔”。用戶不用下載任何APP,在通用手機上就可依託5G網絡和智能翻譯技術實現跨語種的無障礙視頻電話,具有服務國家戰略,提升國際影響力,樹立全球無障礙溝通標杆,搶佔產業先發優勢,關愛殘障人群,促進社會福祉共享等多方面意義。

為此,劉慶峰建議:

1、將無障礙智能通信納入5G新基建範疇,打造無障礙溝通的數智化“底座”。指導電信運營商、人工智能龍頭企業協同合作,充分發揮中國5G和人工智能優勢,形成5G+AI倍增效應。

2、共同制定5G+AI無障礙智能通信行業標準。積極推進國際合作,用標準引領全球無障礙智能通信產業發展。

3、研究和出台政策,減免殘障人群使用無障礙通信服務資費,降低殘障人群獲取和使用門檻,助力享受技術紅利。

4、支持在民族地區推廣應用無障礙通信,促進各民族交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

八、降低養育成本實現“家校社”共育機制,進一步減輕生育負擔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2021年以來國家和地方密集出台鼓勵生育政策,各地相繼啟動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修改工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26個省(市)的產假延長到158天,並新增育兒假。但目前生育假的津貼資金大都由企業單位承擔,女職工休假涉及工資支出、崗位空缺影響、另雇他人替代等問題,延長產假、增設育兒假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用人單位成本,可能引發就業性別歧視等不公平現象,影響女性職業發展,不利於鼓勵生育政策的實施效果。

落實鼓勵生育政策,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除了優化生育福利之外,還需要善用經濟“指揮棒”,為女性職業發展、生育哺育創造條件,進一步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調動用人單位支持生育、年輕人願意生育的積極性。

因此,劉慶峰建議:

1、建立促進生育女性職業發展的專門機制,減輕職場女性生育後顧之憂。加強對用人單位保障女性就業合法權益的監督檢查,引導用人單位為生育女員工設計專門的職場發展機制,消除女性因生育造成的崗位脫離等職業焦慮;同時,鼓勵用人單位通過實行彈性工作制、建設母嬰室及托育機構等方式,為孕哺期女員工開展工作創造條件。

2、加大對用人單位開設托育機構的扶持與補貼,促進企業辦園健康有序發展。鼓勵有條件的用人單位興辦幼兒托育機構,在符合建設標準的前提下,開設備案綠色通道,針對公司建設幼兒托育機構建議按照50%的比例給予專項拼盤補貼,同時增加入園托育補貼,減輕企業與員工的經濟壓力。

3、將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儘快覆蓋0-3歲幼兒家庭,減輕家庭幼兒托育經濟負擔。建議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儘快覆蓋0-3歲幼兒家庭,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家庭的負擔。

4、推進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減少家長用於子女教育的時間和經濟負擔。加快制定人工智能教育產品的關鍵技術和產品標準,並確定檢驗檢測方法;指導行業開發技術領先、陽光健康、綠色護眼、安全可控的人工智能玩具、家庭教育大屏、個人學習終端等產品,在“雙減”背景下落實減負增效,減少家長的教育焦慮。

(0)
上一篇 2022-03-07 14:25
下一篇 2022-03-07 14: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