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成千上萬條魚合作製造重複性“魚浪”的原因

在運動場上,觀眾有時會創造出一種被稱為人浪的奇觀。研究人員在2021年12月22日的《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的報告顯示,被稱為野花鱂的小型淡水魚也會做類似的事情,而且是出於生死攸關的原因。成千上萬條魚一起合作所產生的集體波浪作用有助於保護它們免受捕食性鳥類的攻擊。

School-of-Sulfur-Mollies-777x583.jpg

柏林萊布尼茲淡水生態和內陸漁業研究所和智能科學卓越集群的Jens Krause說:“一旦我們意識到有多少魚可以在這種重複的波浪中一起行動,驚喜就來了。每平方米有多達4000條魚,有時成千上萬條魚參與一個魚浪。魚類可以重複這些波浪長達兩分鐘,大約每三到四秒就有一次波浪。”

這些不尋常的淡水魚出現在對大多數魚有毒的硫磺泉中,它們的這種行為很難被忽視。“起初我們不太理解這些魚到底在做什麼,”David Bierbach說,他與Carolina Doran和Juliane Lukas是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他們也來自萊布尼茨淡水生態和內陸漁業研究所和智能科學卓越集群。“一旦我們意識到這些是波浪,我們就在想它們的功能可能是什麼。”

這讓研究人員想起了從足球場觀眾席上的人浪(或墨西哥人浪)。河流周圍有許多捕食這些魚的鳥類,這使他們認為魚群的“魚浪”行為可能是某種防禦。

他們決定調查這些動物的波浪動作對反捕食的好處。他們的研究證實,魚群掀起的表面波浪是非常明顯的,重複的,有節奏的。實驗誘導的魚浪也使鳥類等待下一次攻擊的時間增加了一倍,以大幅降低它們的攻擊頻率。

對於它們的一種鳥類捕食者來說,捕獲概率也隨着“魚浪”次數的增加而降低。與對照組相比,鳥類也更頻繁地轉換棲息地以應對“魚浪”的顯示,這表明它們決定將攻擊指向其他地方。

Kingfisher-Bird-Sulfur-Molly-777x583.jpg

綜上所述,這些發現支持“魚浪”的反捕食功能。這些發現首次表明,一種集體行為對降低動物的捕食風險具有因果關係。因此,研究人員說,這一發現對更廣泛地研究動物的集體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主要解釋了集體模式是如何從個體的相互作用中產生的,但不清楚為什麼動物首先會產生這些模式,”Krause說。“我們的研究表明,一些集體行為模式可以非常有效地提供反捕食者保護。”

很明顯,“魚浪”減少了鳥類對野花鱂進行成功攻擊的機會。目前還不清楚的是,這究竟是為什麼。鳥兒們會感到困惑嗎?波浪是否告訴它們已經被注意到,並因此不太可能成功捕獲它們的獵物?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計劃探索這些問題。

(0)
上一篇 2021-12-29 09:47
下一篇 2021-12-29 10: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