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興東:知網,應成為基礎設施而非“圍牆花園”

作為中國獨一無二的一體化、學術科研論文平台,圍繞知網的爭議由來已久。今天的知網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分享平台,而是集國家知識基礎設施、公共物品、全國科研成果和互聯網平台“四合一”的特殊複合體。這個複合體,並不適合用純粹的資本驅動機制來運行。

QQ截圖20211218101221.webp

知網屢陷爭議折射出學術界的困境,這既關乎數字時代學術共同體的基礎設施建設與規則問題,也關乎地緣政治背景下中國學術共同體基礎研究和機制的重大創新與突破的路徑選擇,更關乎學術界在數字時代人類知識生產和共享的歷史進程中可以擔當的職責和使命。作為一個國家學術共同體的集體產物,也是國家發展的核心資源,在共享與壟斷之間,如何找到真正的破解之道?

學術論文等科研成果,與一般的知識產權作品不同。一方面是基於國家投入和學術共同體的集體產出,另一方面是通過進一步的分享和使用,生產出更多的知識成果,以此形成良性循環。知網已經事實上成為中國學術共同體和社會知識體系的核心基礎設施,而基礎設施是一種能力系統,是准公共物品,是支撐系統,也是能力放大系統。今天,一個學者的論文被知網下架,相當於在學術界“社死”。問題是,基礎設施是私權利和公權力的複合體,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權利與利益平衡機制。對國家和社會如此重要的平台,如果僅僅作為一家上市公司,通過修建和提高各種收費壁壘,成為給整個國家知識生產與分享帶來困難的“圍牆花園”,以謀求利益最大化,這條路將只會越走越窄。

數字時代的今天,社會信息傳播機制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而知識和學術成果的流動與共享也需要根本性的轉變。知網很大程度上契合了這種趨勢和需求,但純粹資本驅動的機制將會使其作繭自縛。全球欣欣向榮的開放存取(Open Access)運動,為知網的未來打開真正的出路。開放存取是國際學術界、出版界、圖書情報界為了推動科研成果利用互聯網自由傳播而採取的行動。其目的是促進科學及人文信息的廣泛交流。目前,雖然國內也有人在推動開放存取,但是始終沒有成為主流。事實上,中國大多數學術期刊,甚至連自己的網站和電子版都沒有,所以開放存取在中國的困境核心是缺乏相應基礎設施,因此始終處於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僵局。而知網恰是最好的開放存取的基礎設施。如果能夠利用這個契機,成為強大的開放存取的基礎設施,輔之以各種適當的增值服務,更大程度實現互聯網時代學術成果更高效、廣泛的傳播、分享和使用。既能契合自下而上的民眾需求與社會趨勢,又可構建頗有前景的商業模式。中國則可以在開放存取運動中充分彰顯我們的后發優勢,提升國家知識生產、分享和創新的能力。

(作者是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互聯網口述歷史【OHI】項目發起人)

(0)
上一篇 2021-12-18 10:29
下一篇 2021-12-18 10: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