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了宇宙射線對量子糾錯算法的切實影響

最近,有研究人員在 Google 量子處理器上測試糾錯功能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 整套糾錯方案偶爾會遇到嚴重的失敗。一番思索后,不少人將之歸結為背景輻射,涵蓋了宇宙射線、以及自然界中放射性同位素的偶發衰變。為此,Google 還砸錢用上了極其昂貴的宇宙射線探測器。

0.jpg

Sycamore 處理器(來自:Google)

然而處理器背後的研究團隊,還是想要刨根問底,並在《自然·物理學》上的一篇新論文中詳細介紹了宇宙輻射是如何影響量子比特的。

簡而言之,宇宙射線引發的問題很是普遍,足以破壞量子計算機的糾錯工作,除非我們找到一種方法來規避這方面的不利影響。

1.png

研究配圖 – 1:快速重複相關採樣

其實不止量子計算機,宇宙射線與其它放射源也會讓經典計算機硬件遇到同樣的問題。原因是其依賴於移動和存儲電荷,但宇宙射線會在撞擊材料時產生電荷。

相比之下,量子比特是以量子態來存儲信息。至於 Google 的量子處理器,雖然它通過超導線環與諧振器相連,但宇宙射線對它們的影響機制並不完全相同。

2.png

研究配圖 – 2:識別事件和背景錯誤

宇宙射線的撞擊也會產生振動能量,並以所謂“聲子”的形式出現。這些聲子能夠組合形成准粒子,且初始表現得像是具有不同特性的單個粒子。

但它們最終還是會造成破壞(與計算機硬件交換能量),影響包括構成超導基礎的庫珀電子對(另一類准粒子)、或量子比特本身,改變其狀態並破壞任何糾纏。

若這些聲子僅影響單個量子比特,問題倒也不會太大,畢竟量子糾錯方案就是要在這個時候派上用場的。具體涉及在多個量子比特之間分配量子信息,允許硬件識別其中一個量子比特何時出現異常。

3.png

研究配圖 – 3:錯誤的定位與傳播

問題在於,准粒子最終無法被定位,反而散布在起源地周圍、並最終影響多個量子比特,這樣就足以對量子糾錯工作造成干擾。

為此,參與早期糾錯研究的部分人員與一組物理學家聚首,決定深入觀察量子處理硬件中是否真的發生了類似事情。

實驗期間,Google 團隊在處理器上挑選了 26 個最不容易出錯的量子比特,並將它們全部設置為單一量子狀態。然後研究人員可以讓處理器閑置一小段時間,看量子比特是否仍維持在原狀態。

4.png

研究配圖 – 4:提取事件期間的能量衰減時間

宇宙射線的撞擊,其實很容易被識別。在處理器空閑 100μs 后,典型背景錯誤率在 4 / 26 個左右。當宇宙射線碰巧撞擊時,大約 24 個量子比特最終處於錯誤狀態 —— 即使每個 qubit 與相鄰 qubit 的距離都在 1 mm 左右。

為證實准粒子影響,研究人員放眼於狀態依賴性。預測是准粒子會迅速失去能量,無法通過轉移足夠的能量、以將量子比特從基態提升到激發態。但它們仍可從量子比特那裡吸收能量,使處於激發態的量子比特回落至基態。

有鑒於此,如果准粒子介導了這些相互作用,那麼當所有量子比特一開始都處於激發態時,我們就不難想象它們會在全以基態開始時出現更多的錯誤 —— 這也正是研究團隊所看到的。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Nature Physics》期刊上,原標題為《Resolving catastrophic error bursts from cosmic rays in large arrays of superconducting qubits》。

(0)
上一篇 2021-12-15 23:24
下一篇 2021-12-15 23: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