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現早期的恐龍是社會性的,並在群居中生活

過去的多項研究表明,在恐龍時代最後階段(白堊紀)部分恐龍是成群生活的。但對於科學家來說,有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就是:恐龍是從何時以及如何進化到成群生活的呢?在 21 世紀初,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在巴塔哥尼亞(阿根廷)發現了一個 1.9 億年前的恐龍巢穴,其中也有屬於 Mussaurus patagonicus(鼠龍屬)的幼年骨架,這是一種原始的、食草性的長頸龍(大型長頸龍的前身)。

科學發現早期的恐龍是社會性的,並在群居中生活

發現該遺址的 CONICET 古生物學家迭戈·波爾解釋說:“這樣一個保存完好的遺址必然會給我們提供很多關於早期恐龍如何生活的信息”。

可以揭示早期恐龍如何生活的要素之一是在該遺址上發現的蛋,Pol 想找出這些蛋是否是 Mussaurus 所產。Pol 解釋說:“找到化石蛋很難,找到裡面有胚胎的化石蛋更難,因為你需要非常特殊的條件來實現它們的化石化”。

科學發現早期的恐龍是社會性的,並在群居中生活

歐洲同步輻射中心(ESRF)是研究這類樣本的完美工具。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前 ESRF 科學家文森特·費爾南德斯(Vincent Fernandez)說:“我們使用高能量的 X 射線穿透樣品,而不破壞它,並獲得它內部的完整視圖”。

經過從阿根廷出發的複雜旅程(不是每天都有人把恐龍蛋作為大陸間的隨身行李),Pol帶着在現場發現的 100 多個蛋中的 30 個來到 ESRF,用強大的X射線對它們進行仔細檢查。費爾南德斯解釋說:“我們花了4天時間晝夜不停地掃描這些蛋,這很累人,但令人振奮的結果卻鼓舞了士氣”。高分辨率計算機斷層掃描顯示在一些蛋內有 Mussaurus 的胚胎化石,並顯示所有這些化石屬於一個單一恐龍物種的公共繁殖地。

科學發現早期的恐龍是社會性的,並在群居中生活

研究人員同時也研究了該地點本身。這些化石在同一地點的多個岩層中被發現,這表明 Mussaurus 在連續的季節中回到同一地點,形成繁殖群。根據沉積物,科學家們能夠推斷出,這個巢穴位於一個湖泊的乾燥邊緣。

這個地點的一個關鍵方面是,恐龍骨架不是隨機地散布在化石地點,而是根據它們的年齡分組。恐龍寶寶的化石都位於巢穴附近。一歲的幼龍被發現彼此緊密聯繫在一起,包括一個由11具靜止姿勢的骨骼組成的集群,這表明Mussaurus形成了年輕個體的群體。

科學發現早期的恐龍是社會性的,並在群居中生活

成體和亞成體經常成對或單獨在一起,但都在一平方公里的區域內。為了確定幼年化石的年齡,科學家們進行了組織學研究,即切下薄薄的骨頭片,在顯微鏡下觀察骨組織。Pol 補充說:“這些恐龍的骨骼以年度為周期生長,就像樹環一樣,所以通過計算生長周期,我們可以推斷出恐龍的年齡”。

所有的發現都顯示了一個組織良好的群落結構,它是早期恐龍中這種複雜社會行為的第一個記錄(它比其他具有進化社會行為的恐龍記錄早了 4000 多萬年)。科學家們將這些結果與南非和中國的其他化石蛋地點進行了比較,並提出社會行為可以追溯到恐龍起源的年代。

(0)
上一篇 2021-10-30 17:41
下一篇 2021-10-30 17:4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