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打官司簡史

酷愛打官司的馬斯克,正在把訴訟“戰火”燒向中國,並首戰告捷。10月11日,特斯拉披露的一份文件顯示,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起訴浙江溫州車主陳某侵犯名譽權一案一審宣判。陳某被判向特斯拉賠禮道歉,賠償損失5萬元。這一判決結果標誌着特斯拉在與中國維權車主的糾紛中拿下“一血”。對於特斯拉仍在推動的官司而言,這一來之不易的勝利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去年8月,陳某駕駛特斯拉Model 3電動車發生嚴重碰撞事故。經當地交管局等部門鑒定,事故原因是陳某誤將油門當作剎車踏板,負全部責任;陳某對此表示認可。

然而,陳某隨後在抖音、微博等網絡平台發聲,將上述事故描述為“突然加速、剎車失靈”,引發大量網民關注和媒體報道。特斯拉旋即將陳某告上法庭。

目前,除了有可能進入二審的溫州陳姓車主一案外,特斯拉還在以侵犯名譽權為由,起訴另外兩名車主,分別是今年4月上海車展車頂維權的河南女車主張某,以及買到了重大事故車的韓潮。特斯拉起訴張某和韓潮的理由均為侵犯名譽權,索賠金額分別高達500萬元。

馬斯克打官司簡史

不過,參考溫州陳某一案中,特斯拉索賠50萬元、法院判賠5萬元的標準,兩位被告就算敗訴,最終也不太可能賠償數百萬元。但即便如此,這筆不菲的賠償款也足夠讓車主窩火。

除了起訴外,特斯拉還在以其他形式揮舞法律大棒。

今年9月下旬,瀋陽車主向某前往特斯拉門店維修泡水車輛,但雙方未能談攏價格,差距約為5萬元。向某隨後在門店外擺放花圈、紙人等物品“維權”,試圖以此達到目的。

但特斯拉方面並未就範,而是多次報警,警方已傳喚向某並進行訓誡。特斯拉還向媒體宣稱,“拒絕按鬧分配”。

頻頻與車主打官司,甚至不惜讓車主到派出所報到,特斯拉的這一操作在車圈極為罕見。

傳統車企非常重視用戶口碑,如果與車主發生糾紛,即使過錯在彼,大多數企業也會儘可能忍讓遷就,息事寧人;但特斯拉似乎不吃這一套,選擇正面硬剛

特斯拉如此熱衷於拿法律說事兒,與公司創始人馬斯克的個性密切相關。

眾所周知,馬斯克從來不屑於溫文爾雅、虛情假意,而是喜歡簡單直接、不留餘地地解決問題,極少考慮他人感受。這種粗礪的性格被注入到特斯拉的公司基因中,便呈現出隨時隨地都要爭個黑白與輸贏的面貌,即使得不償失,也在所不惜。

在上法庭幾乎是家常便飯的美國,特斯拉的這種行事風格儘管不招人喜歡,但也不算特別出格,尚無明顯的副作用;但在大多數人仍對於打官司懷有抵觸情緒的中國,特斯拉動不動把人送上被告席,就算贏下官司,也很可能殺敵五百,自傷五萬。

A

馬斯克到底有多愛打官司,從競爭對手的操作中可以管窺。

9月底的一場科技峰會上,馬斯克炮轟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試圖利用法律手段,阻礙馬斯克麾下的商業航天公司SpaceX的發展。此前,馬斯克還曾在社交媒體上譏諷貝索斯,稱其“退休是為了全職起訴SpaceX”。

亞馬遜很快反擊,發布一份長達13頁的清單,列出SpaceX多年來發起的訴訟及其他法律行動。馬斯克只得辯解稱,SpaceX打官司是為了“允許”競爭,而對方是為了終結競爭。

但從過去十多年裡馬斯克捲入的眾多官司來看,其目的絕非如此單純。盡一切可能爭取額外利益,是馬斯克動用法律武器的根本動因,美國各級政府則是特斯拉最主要的法庭對手。

例如,SpaceX曾經在2014年起訴美國空軍,原因是後者大幅縮減了公開競標的火箭發射訂單;特斯拉則在2020年起訴美國政府,指控後者針對部分中國商品加收關稅,導致特斯拉毛利潤縮水5000萬美元,並最終勝訴。

最近的一起案件中,馬斯克宣稱將起訴美國加州地方政府,原因是後者採取了嚴格的新冠疫情管控政策,導致特斯拉工廠遲遲無法復工。

為了施加壓力,馬斯克甚至宣稱,特斯拉在上海有充足的復工經驗,比加州當地的衛生官員更了解防疫程序。幾個月後,馬斯克亞又在年度股東大會上宣布,將特斯拉公司總部從加州搬遷至得州奧斯汀。

而在另一起與收購能源公司SolarCity有關的案件中,馬斯克以被告身份親自出庭作證,試圖說服法官自己並未從中謀取私利。

為了證明自己並沒有對特斯拉董事會施壓,馬斯克在法庭上宣稱,“我非常不想做特斯拉的CEO,也不喜歡當任何人的老闆。”不過,他又補充道,自己必須擔任這一職務,否則“坦白地說,特斯拉會死掉。”

在與控方律師的唇槍舌劍中,馬斯克甚至發起人身攻擊,稱對方的問題非常具有欺騙性。“我覺得你是一個壞人,被罪犯教唆,而且一直在被教唆。……這就是我為什麼不尊重你。我很尊重法庭,但不尊重你。”

不過,馬斯克捲入的案件中,也有不少帶有黑色幽默的味道。

2018年9月,馬斯克被64歲的英國救援專家昂斯沃斯告上法庭,索賠1.9億美元,原因是馬斯克在一條推文中,譏諷後者是“戀童癖(pedo guy)”。

馬斯克不得不刪帖道歉,並解釋稱在自己的家鄉南非,“pedo guy”只是一句常見的粗口,意思是“古怪老人”。在法庭上,面對原告律師的質詢,馬斯克說自己“說過很多話,不可能所有的話都經過深思熟慮”。

最終,法院判決馬斯克勝訴。剛剛走出法庭,馬斯克就對記者宣稱:“我對人性的信心又恢復了。”

但法院並非總是站在馬斯克一邊。口無遮攔的性格,已經讓他多次付出慘重代價。

就在被昂斯沃斯起訴前1個月,馬斯克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發了一條推文稱“將以每股420美元的價格私有化特斯拉”,且資金已經準備就緒,導致股價跳漲6%。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經過一番調查后,對馬斯克發起證券欺詐指控。雙方最終達成和解,但馬斯克和特斯拉分別支付了2000萬美元的罰款。

馬斯克的大嘴巴,除了不斷給自己挖坑外,還在一定程度上對特斯拉的公司文化產生了不良影響,最終吃到巨額罰單。

今年10月初,由於遭到種族歧視,一位黑人前僱員將特斯拉告上法庭。原告聲稱遭到主管和同事的言語侮辱,甚至有人在工廠附近留下了帶有歧視味道的黑人兒童漫畫,公司卻對此視而不見,並未解決問題。特斯拉最終被罰款1.37億美元。

馬斯克打官司簡史

B

不過,在美國,馬斯克從未將車主送上被告席。

原因之一是,在美國的法律體系內,企業很難僅僅憑藉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的一兩條言論,就主張自身權益遭受損失,即使起訴也難以贏下官司。

中國的情況則不同,相關法律明確規定了侵犯名譽權的各種情形。而消費者在遭遇糾紛時,常常會選擇通過微博等網絡渠道發聲,尋求所謂的“輿論救濟”,言辭激烈甚至扭曲失實在所難免。這就讓企業很容易抓住機會進行反訴。

特斯拉正是這樣做的。在與車主韓潮的法庭交鋒中,特斯拉打了兩年多官司后敗訴,不得不按照“退一賠三”,賠償逾150萬元;旋即又以侵犯名譽權為由,向韓潮索賠505萬元。

根據起訴文件,韓潮此前在微博上頻頻炮轟特斯拉,除了述說案情外,還使用了“欺詐”“流氓”“垃圾”“江湖騙子”之類的描述。特斯拉認為,這些負面評價顯然有侵權嫌疑。

這番飽含情緒、有失偏頗的言論經不起推敲,很容易成為原告攻擊的靶子,特斯拉完全有機會告贏韓潮。此外,溫州陳姓車主被判向特斯拉賠禮道歉、賠償5萬元,也在一定程度上為這起官司提供了參照。

但無論官司最終結果如何,特斯拉都算不上真正的勝利者。

就情理而言,特斯拉抓住車主的一些言論不放手,用“放大鏡”逐字逐句挖掘負面內涵,在觀感上過於苛刻。

尤其是在韓潮一案中,特斯拉此前向其銷售發生過重大事故的二手車,存在明顯過錯。在這種情況下,特斯拉仍然拿名譽權說事,並索要相當於退賠金額3倍的賠償金,“維權”姿勢遠遠算不上優雅。

在被起訴后,韓潮無奈表示,特斯拉的意思是不是“雖然我欺詐你了,雖然應該賠你一百多萬,雖然你是受害者,但是你不能說我不好,只要說我不好,你要付出五六百萬的代價!”

另一方面,對於商業利益而言,特斯拉此舉也不是最佳選擇。

企業起訴用戶,無論有理沒理,通常很難獲得公眾同情。這是因為企業擁有遠比消費者豐厚的資金和資源,以及專業的法律團隊,而個人通常只能單打獨鬥,時間、精力和金錢都難以支撐曠日持久的法庭控辯。

企業規模越大、實力越強,店大欺客的印象就越容易散播;而特斯拉正是一家優勢地位十分明顯、處事風格又格外強硬的大公司。

此外,由於沒有設立專門的PR團隊,特斯拉缺乏足夠人手去有效引導媒體報道,公眾輿論常常陷入不利境地。

在報道特斯拉起訴車主時,媒體勢必要複述前因後果,特斯拉被指“剎車失靈”、“銷售事故車”等內容一次又一次登上報端,反而加深了外界的負面認知。

特斯拉打官司換來的幾萬塊賠償金,遠遠不能彌補由此造成的品牌損傷。它在法庭上的勝利,最終要讓企業的用戶好感度來買單。

C

自從兩年前特斯拉上海工廠投產以來,中國市場在特斯拉全球版圖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在中國售出9.2萬輛車,在全球銷量中佔比24%。

馬斯克也格外重視中國。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馬斯克表示,從長遠來看,中國將成為特斯拉最大的市場和生產地。

此外,在10月上旬的特斯拉2021年股東大會上,馬斯克稱讚上海工廠的產量已經超過美國加州的弗里蒙特工廠,且質量最優、成本最低、意外最少。為此,他還向特斯拉中國團隊特别致謝。

但馬斯克對於訴訟的熱衷,有可能成為特斯拉在中國的航道暗礁。

據經濟觀察報統計,截至2020年底,特斯拉在中國捲入了至少252起訴訟,案件事由包括突然降價、質量瑕疵、硬件減配等。另據新京報調查,自入華以來,特斯拉在與消費者的訴訟戰中絕少敗跡。

除了車主外,部分自媒體和網絡平台也遭到特斯拉起訴。

今年5月底,特斯拉法務部在微博上曬出多家自媒體的致歉聲明,多與發表不實言論、損害特斯拉品牌聲譽有關。此外,為了獲取自媒體創作者的聯繫方式,特斯拉甚至將今日頭條也告上了法庭。

馬斯克打官司簡史

或許在馬斯克眼中,遇事不決法庭相見,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但在大多數人仍然對打官司心存疑慮,對於被告身份存有偏見的中國,情況絕非如此。

同時,中國的現代商業社會遠未發展成熟,公眾對於企業仍然懷抱着“完美人設”的期許,比如樂善好施、不求名聲、無訟一身輕等。如果一個人或一家公司官司纏身,無論有理沒理,恐怕都要背負不少白眼。

特斯拉針對中國維權車主頻頻興訟,固然在法律上無可指摘,卻很難避免洶湧物議。在中國市場的複雜環境中,特斯拉很可能贏了官司,卻輸了人心。

這也表明,進入中國多年後,特斯拉和馬斯克似乎仍未完全搞懂中國消費者。如何建立與車主、媒體和公眾的良性互動,儘可能實現多方共贏,將是特斯拉需要“惡補”的重點課程。

(0)
上一篇 2021-10-17 08:35
下一篇 2021-10-17 09: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