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文案同樣的Pose 濾鏡濾鏡告訴我旅遊到底是什麼?

國慶假期出遊的人們,一定見識過“標準型遊客”:他們緊握手機,在網紅景點生產同一角度、同種穿搭、同樣濾鏡的“美照”。找好角度,姐妹幾個輪番卡點,姿勢都不用換。以前,標準型遊客是戴着小紅帽、舉個小黃旗的大爺大媽;現在的標準型遊客是嚴格執行一套網紅打卡流程的年輕人。

tourism-1518490_1280.jpg

旅遊平台今年國慶節的數據報告顯示,在國慶出行決策中,女性佔比達到了62%,00后、90后開始成為旅遊主力。

年輕人吃喝拉撒都在網上。誰旅遊時不去App里搜搜當地的美食美照?一搜不得了,KOL個個是內容高手、文案天才,擅長在旅遊者的心弦上撓痒痒。幾百字精美圖文和高飽和度如電影的短視頻供人們按圖索驥,製作同款,批量生產。還有“保姆級”博主,從天靈蓋到腳趾頭都幫你想好,供完美復刻。

怪不得這幾年網紅景點越來越多,一群人先後奔赴同一個地方,說同樣的文案、擺同樣的Pose,你是看某個視頻來的,他也是看某個視頻來的,最後大家再模仿這個視頻走一個,實現病毒式傳播。

誰都知道景點擠得腳離地,硬要學人拍出寂靜效果,在眾目睽睽下擺上幾個歲月靜好的Pose。自從有人在烏蘭哈達火山地質公園穿宇航服拍照,去那兒的人都開始這麼穿,大頭套一戴,根本分不清誰是誰。

以前人們都是先確定目的地,再尋找攻略,現在是“種草引發需求”。一家諮詢機構做過調查,超六成用戶旅遊出行決策信息來源於互聯網旅遊平台,而且邊旅遊邊看攻略取代早早規劃成為趨勢。這其中,人們的選擇更多依賴KOL/KOC(意見領袖/關鍵消費者)的推薦。

於是你在朋友圈起碼看過20個玻璃棧道、30個天空之鏡,50個鳥窩吊椅,80個人舉着景點雪糕,還有兩百句“被上帝打翻的調色盤”。App指導年輕人完成新時代的“不到長城非好漢”。

旅遊成了一種形式,打卡是頭等大事,我們需要證明自己來過。網紅景點也許不使人愉悅,但它起碼熱鬧,能證明自己入流。

有年輕人說了,現在旅行的目的不是為了能玩得多開心,只是為了攢一組九宮格,來充填假期朋友圈。

所以和姐妹遊玩一天回來,第一件事就是逼迫對方趕緊發原圖,之後打開自己手機里的某款神奇軟件,加加減減增增補補保存至相冊。這之後,可能是長達5個小時的“琢磨文案”時間。要想省事也可以,網上隨處能搜到“朋友圈高級感句子”,可粘貼一句“旅行時收藏下的風景是最好的財富”或是“願你我既可以朝九晚五、又可以浪跡天涯”。

至於獨特性或是原創性,遠沒有“受歡迎”和“被看見”重要。人們既急於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標籤,又對真實的自我感到迷茫。

填興趣愛好時,10個人里9個都寫“旅行”。網紅景點的一大好處是省事,不用自己去想目的地,照搬就行了。攝影、服飾等跟美學相關的東西,不是每個人都有精力和意願去鑽研,“拿來吧你”最方便,也不會出錯。

所以“網紅”漸漸成了形容缺乏主見的俗詞。

網紅臉是清一色的高鼻樑雙眼皮;網紅景點必備臭豆腐老酸奶;追求網紅的我們習慣跟着別人走、聽別人指揮,不管多大,都要有“導遊”領路。

雖然大家高矮胖瘦不同,但想法如流水線的相同商品:接受教育、通過考試、應聘面試、拿到體面工作、結婚生子、早點退休、去有名的地方旅遊。總之就是跟着精英KOL走。

KOL不大招人喜歡,什麼算“意見領袖”?觀點這種東西,還要聽人家的,自己腦子裡的是啥?

文/楊傑

(0)
上一篇 2021-10-13 07:41
下一篇 2021-10-13 07:4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