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整治“飯圈”,如何划好法律的“圈”

一段時間以來,種種“飯圈追星亂象層出不窮,如“倒奶刷票”追星、粉絲為追星非法安裝定位裝置等。而最近“吳亦凡被刑拘事件”暴露出的“飯圈”亂象,更反映出根治畸形“飯圈”文化、營造健康網絡環境迫在眉睫。

中青報:整治“飯圈”,如何划好法律的“圈”中青報:整治“飯圈”,如何划好法律的“圈”

“飯圈”,究竟是個什麼圈?造成“飯圈”亂象背後的根源是什麼?整治“飯圈”,該如何划好法律的“圈”?日前,針對這些問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法治領域專家進行分析與破解。

“飯圈”,究竟是個什麼圈

“一開始僅單純喜歡藝人作品,後來逐漸加了很多群,如粉絲後援的微信群、QQ群、微博群等。”90后女孩圓圓(化名)說,她從上初中時就開始“混”飯圈,如今已是“飯圈”資深成員。

圓圓參加過不少粉絲後援會組織的活動,“到現在數不清花了多少錢,家裡有好幾箱藝人周邊產品,某明星代言茶飲料時,我就買了好幾箱送朋友。”談到對“飯圈”一詞的理解,她認為,“飯圈”就是喜歡同一位藝人而聚在一起形成的興趣圈。她接觸過最小的“飯圈”成員是一名11歲的小學生。

“關注藝人的微博動態和參加的各種綜藝活動,在‘飯圈’群里就看看其他成員討論,我比較喜歡‘潛水’。”00后男孩小布(化名)入“飯圈”一年,認識的“飯圈”成員普遍都在20歲左右。在他看來,入“飯圈”最初只是一種粉絲行為,後來因一些非常規表現,以致“飯圈”這個詞有了不同含義。

這兩名青年口中的“飯圈”,究竟是個什麼圈?“粉絲”和“飯圈”又有什麼區別?近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刊發的《猛葯去痾凈化網絡》中提到,“粉絲”特指對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產生非比尋常的認同甚至欽慕之情的人;“飯圈”指代因喜歡同一明星或事物而自發形成的粉絲群體。該文指出,“飯圈”正在成為互聯網空間異常活躍的群體,截至2020年3月,微博娛樂明星粉絲量累計總人次達192億。而近年來“粉絲”“飯圈”與“非理性”頻頻關聯,一次次引發社會議題。

“‘飯圈’問題現在已成了考驗人們公序良俗的忍耐底線,如果不制止,某種程度上,就會失去節制地往前走。”北京市海淀區政協常委、帥和律師事務所主任沈騰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指出。

“飯圈”失范,法律不容缺位

近期,隨着明星吳亦凡因涉嫌強姦罪被警方刑拘,一些荒謬的“飯圈”聲音不斷泛起:“湊錢集資,能救哥哥嗎”“可以一起去劫獄嗎”……這些挑戰法律底線和公序良俗的言論,折射出一些“飯圈”逐漸淪為“怪圈”的亂象。

對此,西南政法大學教授趙樹坤認為,這反映出“飯圈”群體法律意識之薄弱令人憂心,“一些粉絲的‘出圈’言論,反映了現代社會所倡導的法律與自治在這個群體中的缺失。”

粉絲的言論和行為是否觸犯法律,趙樹坤認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根據刑法的具體規定,判斷其是否構成違法或犯罪”。

此前,選秀節目《青春有你》曝出的“倒奶事件”將“飯圈”推上輿論風口。該節目的粉絲為掃瓶蓋內二維碼給偶像投票,大量購買乳飲料並傾倒,只要瓶蓋不要奶。

沈騰指出,該事件屬於典型的違反行業規範和法律規制的行為,涉事主體理應受到行業處分和法律處罰,選秀節目背後是以浪費和揮霍為代價的吸睛牟利,是對勞動的不尊重、對法律的觸犯。

“飯圈”亂象還會涉及什麼樣的法律問題?

“‘飯圈’亂象不僅有違社會公序良俗、挑戰公民樸素認知、觸碰社會道德底線,其背後還可能涉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人格尊嚴、消費者合法權益以及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等一系列法律問題,應根據不同情形依法運用民事、行政、刑事法律予以調整。”江西財經大學監察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盧希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

據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徐昕教授介紹,譬如“買賣藝人信息”是侵權行為。被侵權藝人可以要求行為人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等侵權責任。按照刑法相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被處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整治“飯圈”,要用法律划個“圈”

累計清理負面有害信息15萬餘條,處置違規賬號4000餘個,關閉問題群組1300餘個,解散不良話題814個……日前,中央網信辦、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等相關主管部門整治不良粉絲文化工作的階段性成效,引發廣泛關注。

整治“飯圈”,要用法律划個“圈”。

作為“飯圈”一員,圓圓認為,最關鍵的是凈化網絡環境,“從網絡素質方面先約束起來”。小布則贊同提升“飯圈”整體素質:“不出圈,保持理智,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飯圈’有低齡化特徵,多半是青少年,社會經驗少,處於被引導的角色。從粉絲方面入手進行整治是比較淺層次的,整治應當從產業鏈的源頭開始。”徐昕教授說。沈騰建議,對“飯圈”挑戰法律和公序良俗的非理性行為,以致觸犯法律,可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等給予相應處罰。

在盧希起看來,“飯圈亂象”涉及職業黑粉等利益鏈條,網絡內容生態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會常抓不懈、久久為功。他建議,一是要根據信息社會的時代背景和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提供更多優秀精神文化產品,用精神食糧壓縮“飯圈”的空間;二是網絡平台應增強自我凈化、自我管理的能力,建立健全不良信息審查、過濾、投訴、即時處置的常態化內部治理模式,通過多種形式引導粉絲熱情又不失理性地表達與行動。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先藕潔

(0)
上一篇 2021-08-09 08:25
下一篇 2021-08-09 0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