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購買“內推”“保offer”求職服務靠譜嗎?

暑期來臨,秋招季即將開始。在大學生尤其是應屆畢業生、留學生的網絡社交圈中,關於求職輔導、“內推”“保offer”的廣告五花八門。廣告描述中,成千上萬的大學生通過其專業輔導和特定途徑,順利斬獲投行、券商、事務所、互聯網等行業的優質offer。

152316695952480000_a700xH.jpg152809619884824900_a700xH.jpg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求職輔導服務機構除了提供修改簡歷、筆試面試輔導、行業分析、實習機會推薦等服務,多數還承諾能“內推”“保offer”;價格一般在1萬元至10萬元之間,少數針對國外頂尖諮詢公司的“保offer”服務費用甚至高達數十萬元。

有許多大學生在網絡平台發出提問:動輒數萬元的“鈔能力”真的有用嗎?這些機構是真的能幫助大學生,還是在靠渲染焦慮情緒賺錢?

一位曾先後供職於兩家求職輔導機構的專業人士告訴記者:“諮詢顧問提供的信息大同小異,自己上網多搜搜、多問問已經工作的學兄學姐一樣能了解到。花錢買‘內推’入職機會大多會被‘打臉’;‘保offer’的承諾能否兌現因人而異,如果遇到不靠譜的導師,或者學生自己實力不足、努力不夠,都會導致求職失敗。”

幾萬元花費得到的求職服務卻很“水”

顧夢瑤本科畢業於國內雙非院校、碩士畢業於英國一家排名並不靠前的大學商科專業,2018年9月她回國求職。

雖然顧夢瑤的目標是去大型龍頭企業,但考慮到自己偏弱的學歷和實習經歷,剛回國的幾個月她一直很焦慮。留學期間,她就在微信群、公眾號上看過求職服務機構的廣告;求職時,網絡上一搜一大把的“一對一職前培訓”“付費實習”“保offer”等服務吸引了她的注意。

“既然當年能花錢購買留學輔導服務,也就能花錢買到理想的工作機會。”帶着這樣的想法,2019年5月,只有一次實習經歷、還沒找到理想工作的顧夢瑤與上海一家留學生職業教育平台簽下了“名企職達計劃”合同,付費4.2萬元。

這份有效期12個月的合同顯示,平台將為顧夢瑤提供定製求職方案,文書準備,行業、公司及職位分析,筆試面試指導等服務,並提供“VIP保offer特別輔導諮詢”,如無法履行“保offer”義務,將退款該部分服務費2.32萬元。

幾個月後,顧夢瑤發現平台提供的服務很“水”,根本不值數萬元的價格。“他們發來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和快消公司的網申鏈接,都是公開信息。在我參加財務類、風險控制類兩個不同方向的職位面試前,面試輔導教師竟然是同一個人。於是我開始自己找工作。”她說。

2019年12月,顧夢瑤被自己報考的某銀行錄取,打算與平台終止合同,可要拿到退款卻阻礙重重。對方先是說合同沒到期,後來又以她沒有配合該平台的輔導步驟,一直拖延。律師告訴她,平台提供的很多服務都無法量化,很難通過法律途徑拿到退款。

在接下來的半年多內,顧夢瑤陷入了和該平台工作人員漫長的“掰扯”過程中。“到2020年8月左右,網上開始出現一些求職服務機構爆雷的消息,我的態度也比較強硬,他們承諾退款2.32萬元,但至今我只收到了2550元退款。”她還發現,幾個工作人員的朋友圈很長時間沒有更新過了。

曾在莫斯科留學的袁正誠遇到了與顧夢瑤類似的問題。2020年年初,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即將本科畢業的他決定放棄在俄羅斯找工作,將目光投向國內。

在網上搜到一家針對留學生提供“回國求職一站式服務”的公司后,袁正誠被客服所發的優秀案例宣傳冊打動了。在該公司的北京辦公地點,銷售人員當面向他表示,公司和全球500強企業有合作,交1.98萬元就可獲得理想的“內推”機會,違約會全額退款。

儘管合同上的退款條約和銷售人員所說的有出入,當時急於求職的袁正誠並未深究。接下來他很快發現,公司派給他的“導師”身份不明,所提供的服務僅限於修改簡歷格式和發送公開招聘鏈接,沒有提供任何“內推”機會。

2020年6月,袁正誠再三要求全額退款后,根據合同條款,最終拿到退款4000元。他告訴記者,自己在知乎等平台陸續加了10餘名有類似遭遇的留學生,簽約內容從1.4萬元的付費實習到6萬元保證“內推”都有。

“我們諮詢過律師,得知通過仲裁手段維權,每個人要承擔1萬元的成本,感覺得不償失。”袁正誠現在已經放棄追討其餘費用,而是在各網絡平台講述自己的經歷,希望廣大留學生遇事要謹慎。

一名主動離職員工曝光求職服務行業亂象

2017年,在國外留學、居住多年的王安妮回到國內,入職了一家成立不久的小型留學生求職服務公司,崗位是“前端銷售”。創辦人之一告訴她,中國每年有約50萬名留學生回國求職,遇到信息差、心理差距,找工作不容易,公司能提供給他們很大的幫助。

聯想到自己回國找工作的坎坷經歷,抱着幫助學生順利找到稱心工作的初心,王安妮工作動力十足。她回憶,公司會在國外最大的搜索引擎上購買關鍵字,官網很容易被搜到;學生一點進官網,就有客服窗口彈出。而她的崗位類似顧問,即與通過客服加上微信的學生溝通,並對接給相應的後端服務人員。

剛開始,王安妮會很努力與每一名學生溝通,並在學生簽下合約后,經常主動詢問後端服務人員其求職進度如何。“但入職兩三個月後,有件事對我打擊很深。一個簽下合同的女生告訴我,她僅有的一個秋招季的求職機會,因為我們的後端服務人員忘了幫她投遞資料,就白白錯過了。”

後來,這家公司讓王安妮越來越失望。“我覺得公司更多是為了快速賺到錢,而不是真心想幫助學生。當時公司一個月最多能簽七八十個學生,但後端服務人員才40個左右,根本無法保證服務質量。確實有人簽約后一兩個月就幸運地找到了工作,可還有好多學生一直拿不到滿意的offer,開始投訴、要求退費。所以很快我就離職了。”

不久后,王安妮進入了一家規模較大、提供服務類型更多的求職服務公司。“這家公司為留學生和國內應屆大學生提供法律、金融、投行等行業的求職服務,還為大二、大三學生提供付費實習機會。求職服務的平均價格在四五萬元左右。”

在這家公司工作期間,王安妮對日益發展的求職服務行業有了更多了解。她估計,真的通過花錢買到“內推”入職機會的不到一成。與此同時,學生、家長前來投訴、要求退費的情況很多。

她分析:“這些機構的導師大部分是在本行業做到了一定位置的兼職導師,他們沒必要為了數額不高的‘內推’費用,去招一個不合適的員工。很多人是拿不到‘內推’機會的,而真的通過機構拿到稱心offer的,靠的也許並不是這種灰色資源,而是本身就符合人家的招聘要求。”

事實上,騰訊、美團、普華永道、中信證券等多家企業都曾發布聲明稱,從未與任何第三方機構合作,整個招聘和求職過程不會收取任何費用。

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湧入求職服務行業,亂象隨之叢生。王安妮說:“大部分公司的初心難在,努力又負責的從業人員是少數,有些人剛工作沒幾年就被招去當導師,大多數人以掙錢為主。而之所以他們的服務質量跟不上,還能有那麼多客源,是因為每年都有五六十萬名留學生回國求職,他們心態焦慮,又對求職機構沒有認知,很容易掉入陷阱。”

內心煎熬,又不堪KPI壓力,2020年5月,王安妮再次辭職,離開了這個行業。

大學生求職不要“懶”

如今回想起自己購買求職服務的經歷,顧夢瑤很是後悔。她覺得自己當時是被各種廣告和前期諮詢煽動起了焦慮、緊張情緒,總覺得自己實力不夠,不可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花錢才能買到安心,但事實並非如此。“像我們這樣本科學校水平一般、碩士學校還不錯、嚮往大城市優質工作機會的留學生,家裡經濟條件又還可以的,正是求職服務機構的目標客戶。”

顧夢瑤建議大學生,要提早做職業規劃、求職準備,面對各種收費服務,一定要擦亮眼睛。“網上能搜到很多求職課程、面試指導、筆試題庫等收費產品,價格從幾十元到幾千元都有,質量魚龍混雜,其中有些知識是公開信息,自己多搜搜就可以找到。市面上的確存在靠譜的產品,要辨別清楚后再下單。”

袁正誠覺得,留學生找工作要量力而行,建議在寒暑假盡量到當地企業實習,做自我提升。“在國內找工作,學歷只是敲門磚,多學習、豐富經歷非常重要,與其把希望寄托在機構上,不如相信自己。”

王安妮與許多不同學歷背景、不同性格特點的大學生打過交道,她認為,很多想花錢買“內推”“保offer”服務的學生,核心是出於“懶”。“我想告訴學生們,求職成功的因素包括個人背景、努力程度、面試現場表現等。自己什麼都不做,只靠付錢給機構就想鹹魚翻生,是幾乎不可能的。”

王安妮認可,市面上有些求職課程、一對一輔導服務是靠譜的,但建議購買前要明確自己的短板,清晰了解服務內容和作用。如果一定要和機構簽約,盡量選擇在乎名聲的大型求職服務機構,一旦發生糾紛,維權成功的概率更高;在簽約前,一定要看清退費條款。

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孫兆陽分析,求職服務行業的產生與國際經濟貿易環境惡化、高教擴招不適應市場發展有關,也與社會上重普通教育、輕職業教育的認知有關。“優質的工作增長緩慢,自認為符合條件的勞動力迅速增加,市場形成供大於求的局面,這為求職服務行業的產生創造了土壤。”

他認為,和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很多案例一樣,該行業的發展正在經歷從混亂到治理的過程。“這個市場還不成熟,從定價到服務內容沒有標準可言,是一個資本催生的市場。首先,互聯網一方面降低了信息成本,另一方面卻增加了搜尋成本,海量的信息放在網上,再加上某些公司拙劣的搜索引擎、過於重視廣告的運營策略,使搜索有用信息的時間成本極大提升;第二,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職業生涯規劃較為落後,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學的專業有什麼用,不清楚自己將來想從事什麼行業和職業,在求職時自然會感到困惑,求職輔導行業乘虛而入。此外,我國消費者組織力量較弱,政府監管還未介入,都可能導致行業無序發展。”

孫兆陽建議,學校要組織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到學校進行宣傳,講解行業、職業的特徵和所需技能。“要讓孩子從小學就廣泛接觸各種職業,高中要設立職業輔導,在大學階段則要多參加實習培訓。學校設立統一的職業諮詢輔導,不要只是成為擺設。”

而大學生和面臨就業的學生要明白,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知識、技能靠自己學習,花錢只能提供條件,無法讓人直接適應一個工作。另外,在工作中“騎驢找馬”應該是一項常規操作。“人的一生要在不斷求索中前進,只有很少的人能夠一份工作干到底。只有那些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為探索未知做準備,提升自身知識和技能儲備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更多的成功。”孫兆陽說。

(應受訪者要求,顧夢瑤、袁正誠、王安妮為化名)

(0)
上一篇 2021-07-30 08:12
下一篇 2021-07-30 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