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價格半年瘋漲5倍 企業能否逃離“缺芯”魔咒?

芯片漲價潮還在繼續。據台媒報道,預計2021年三季度,中國台灣地區台積電、聯電等晶圓代工廠芯片價格最高上漲將達到30%;今年以來,美國最大的電子元件分銷商之一得捷電子,也將半導體相關元件價格上漲了15%,另有一些特殊元件漲價超過40%。

芯片價格半年瘋漲5倍 企業能否逃離“缺芯”魔咒?

“漲價是必然趨勢,由芯片短缺帶來的零部件上漲是無法避免的情況,在新的產能建立起來前,除了企業內部消化,另一部分便只能通過調整價格來實現。”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看來,未來12~18個月芯片短缺的現象仍將持續。

在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通脹帶來的原材料成本上漲同樣拉高了芯片的售價,如芯片製造環節中,半導體硅晶片、樹脂和金屬等多種原材料成本均有所上漲。

然而,缺芯帶來的不僅僅是芯片漲價。在近期高盛的一份研究報告中也顯示,目前全球有160多個行業面臨缺芯問題,從智能手機、IoT等高科技產品,擴大到汽車、鋼鐵、混凝土生產、空調生產等各個行業,幾乎整個半導體供應鏈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全球電子行業是相互影響的,一旦芯片出現短缺,對製造、封測等供應端的影響就非常明顯,進一步涉及到產能分配的調整。”芯弛科技CEO張強對鳳凰網科技(微信搜:ifengtech)表示,現階段的供需失衡,也將更加考驗芯片企業自身的產能預判和供應鏈管理能力。

在半導體上游,晶圓廠們也在不斷擴產。2021年6月22日,半導體製造商格芯宣布在新加坡投資超過60億美元,用於建設新晶圓工廠和擴大產能;4月初,芯片代工大廠台積電錶示,將在未來三年內投資1000億美元;而在3月,英特爾也宣布了一項200億美元的計劃,以擴大芯片製造能力。

據《世界晶圓廠預測報告》指出,全球半導體製造商將在2021年年底前開始建設19座新的高產能晶圓廠,並在2022年再開工建設10座,29座晶圓廠的設備支出將超過1400億美元。半導體行業分析師李赫對此表示,“晶圓廠產能的擴張有助於滿足新興產業對半導體的需求,比如人工智能、高性能計算、5G通信等等。”

只不過,缺芯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現在因嚴重短缺而大幅增加的產能,很可能會導致將來產能嚴重過剩,對芯片產業來說,要走過至暗時刻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全球“芯荒”加劇

早在疫情之前,芯片就是個盛衰交替的周期性行業,“短缺”也是這個行業的普遍存在的問題。芯片諮詢公司CEO馬爾科姆·佩恩表示,長期以來芯片製造商對工廠設備的投資一直低於平均水平,芯片供應也無法對需求的變化迅速作出反應,“疫情使原本產能就頗為緊張的芯片行業迅速崩盤,再加上設備老舊,芯片工廠難以提高產能,也再次給芯片行業一記重擊。”

而美國德州大雪、日本地震、各大晶圓廠火災等一系列“黑天鵝”事件,讓全球芯片產業更加雪上加霜。在芯片產業鏈中,芯片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多個產業鏈環環相扣,卡在任何一個部分,都會對整體的供應鏈造成影響。“黑天鵝”事件的頻發導致整個鏈條更加脆弱,稍有不慎便會讓整個體系陷入癱瘓狀態。

與此同時,芯片又是一個周期性很長的產業,僅單枚芯片的製造周期就長達半年左右。更何況還要經歷從研發、產品落地到量產環節、投入市場等複雜的鏈條,短則3~5年,長則10年以上。

但“缺芯”在不同行業的影響又有所不同。比如手機、遊戲機等消費電子類產品,利潤高、規模大,恢復產能相對較為容易,而汽車行業需要的則是那些利潤低、不起眼的IC芯片。“汽車芯片的適配成本更高,很難在短期內去找替換的供應商,嚴重影響了整車的量產周期。”張強認為,汽車行業在疫情初期決定削減芯片訂單,讓它受到的衝擊更為嚴重

在美國的肯塔基州,數千輛準備出售的福特卡車因沒有所需芯片而閑置。據相關數據估計,北美地區的汽車製造商由於芯片短缺問題已經被迫削減了逾120萬輛汽車,全球汽車產業因芯片短缺造成的收入損失也高達1100億美元。

其中主要缺少的是安全系統、剎車和發動機等領域的芯片,也就是8英寸晶圓,主要應用在功率器件、RF(射頻)開關、電源管理IC以及MEMS傳感器等方面,滿足了近80%的智能汽車半導體的需求。

這類芯片並不需要多先進的製程,以往多為基礎芯片。蔚來汽車CEO李斌此前表示,這些價值僅為1美元的芯片,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蔚來汽車第二季度、甚至2021下半年的汽車交付。

但隨着5G、雲計算、智能家居等領域的爆發,8英寸晶圓產能更為緊俏。小米集團中國區總裁盧偉冰曾表示,僅5G手機所包含的芯片數量多達4G手機的兩倍,“也就導致這次的缺貨周期不會太短,明年依然會出現整體缺貨的情況。”

不過在華為、中興等中國科技企業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后,中國芯片企業也不得不從資產最輕的芯片設計環節,加速追趕到製造環節。但芯片設計容易,芯片製造難,“中美貿易戰使得國內出現了諸多‘國產替代’的需求,產能的缺失也給了中國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后摩智能CEO吳強表示,中國要系統將芯片的產業鏈建立起來,改變供求的現狀至少還需要5~10年,但中國半導體設備產業正迎來黃金髮展期。

“國產代替”開始加速

不少半導體領域的分析師表示,在全球芯片供需不足的情況下,本土化發展能夠進一步保證供應鏈的安全,加速國內芯片企業的崛起。而自2019年開始,資本對國內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領域投資不斷,僅2019年融資數量便達到21起,融資規模近55億元。

在經過了疫情的洗禮后,據2020年中國半導體行業數據顯示,2020年成為中國半導體一級市場有史以來投資金額最多的一年,總數超過1400億元,相比2019年增長近4倍。而在2021年前4個月,AI芯片行業投融資事件達到23起,融資規模僅90億元,涉及17家企業,其中有3家企業在4個月內獲得2輪融資。

國家層面也在出台相應政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躋身前三,北京、上海、珠三角等地先後獲批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試驗區。錢不斷從投資機構、國家手中流向創業者,截止目前國內半導體企業數量累計已經超過6萬餘家。

“從資本角度來看,投資機構對芯片行業的投資更大膽,也願意承擔風險了。”芯弛科技CEO張強表示,這對於很多聚焦長線發展的芯片研發公司來說,是難得的機遇,過往具有量產經驗的整建制團隊會更容易受到投資機構青睞,也意味着市場交付的能力更強。

“此前的投資多聚焦在芯片設計層面,今年則更多表現在高算力、更複雜的智能計算芯片上。”后摩智能CEO吳強表示,這部分芯片領域此前一直被英特爾、AMD等巨頭掌控,國內企業很難介入進去。

“對芯片創業企業來說,一味模仿巨頭也很難實現彎道超車,在後摩爾時代芯片企業更需要研發出顛覆性的產品。”吳強坦言,芯片行業前期靠融資,後期一定要有自己的造血能力,能夠讓芯片落地,為客戶提供商業價值。

但光刻技術卻仍是國產芯片無法邁過的坎,要想真正實現“國產替代”,芯片製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國內最先進製程的光刻機是在“核高基02專項”里,設定於2020年12月驗收193納米浸沒式DUV光刻機,製程28nm。2020年6月初,國內光刻機集成的龍頭企業上海微電子錶示,已經攻克28nm光刻機難關,最早將於2021年交付。

不過在芯片領域也有經典的摩爾定律,即每隔18個月工藝水平提升一級,性能提高一倍,同樣成本也會有所下降。也就是說,如果不能跟上市場需求,就算有設備、能順利生產,也難免會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最主要的還是時間問題,英特爾、台積電等行業巨頭經過了50多年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而中國尚在起步階段,有更多的潛力實現彎道超車。”李赫認為,中國的半導體細分產業非常廣泛,一旦建立起成熟的生態,在供給端將會實現飛速發展。

而從人才發展層面看,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預測,到2022年前後,中國直接從事集成電路產業的人員規模將達到74.45萬人左右,其中設計業近27萬人,製造業近26萬人,封裝測試則有近20萬人。

或許隨着人才不斷迴流,國內半導體行業將開啟新的篇章,但也仍需警惕由於行業發展過熱帶來的諸多盲目以及非理性投資。

(0)
上一篇 2021-06-28 10:32
下一篇 2021-06-28 10:3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