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合組織報告:學術界內卷根源在於“供不應求”

這段時間,關於學術界“非升即走”“終身教職”的討論始終未停歇。各國高校持續擴招的後果似乎正逐漸顯現出來。經合組織(OECD)在日前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學術界內卷如此嚴重的根源在於,終身教職的嚴重供不應求。

40162677385_2b39b0452c_b.jpg

該報告對各國的初級科學家(我國稱“青椒”)進行了兩年的跟蹤調查。報告發現,自 2003 年以來,美國每年授予的博士學位數量增長了 37%,加劇了學術研究職位的競爭。同樣,芬蘭的博士后研究人員數量在過去十年中增加了近 150%。在法國,獲得博士學位的比率大約是大學和公共部門研究機構新工作崗位出現率的十倍。

OECD 專家組的一位聯合主席迪亞布(Roseanne Diab)表示,世界各地的博士生和博士后的經歷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學術界長期工作崗位短缺的情況幾乎是普遍存在的。“關鍵問題是終身學術職位的數量與博士后研究人員數量的增長速度不同。”

在學術人才大量投入社會的同時,高校與研究機構似乎並沒有準備好迎接他們。瑞士大學有80%的科研人員簽訂的是短期合同。

矛盾的是,儘管終身教職已經明顯地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各大高校在培養研究型人才時,仍然以“進入學術界”為目標。在荷蘭,69%的博士在學術界以外工作,但 13% 的當前博士生認為為非學術工作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針對報告的這一發現,OECD 專家組的另一位聯合主席桑·梅林德斯(Luis Sanz-Menéndez)認為,高校應考慮為博士后提供專業的職業發展服務,以幫助他們獲得基礎研究以外的技能。報告還說,每個經合組織成員國都應該有自己的“研究人員發展框架”,以幫助實現為科學家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的目標,無論是在學術界、工業界、政府還是非營利組織。

桑·梅林德斯指出,一些國家歷來不願意鼓勵他們的頂尖初級科學家從事工業或政府工作。“他們試圖留住學術界的所有人才,”他說,這對學術體系有好處,但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科學對社會的許多貢獻的價值。

由於所受培訓和社會需求不匹配的原因,不少離開學術界的博士實際上是“大材小用”了。另一份在2018-2019年進行的研究對比了比利時的2000多名博士,發現只有 35% 的非學術界工作人員擁有需要博士學位的工作。近四分之一的受雇於學術界以外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工作甚至與他們的研究領域無關。

就業不穩定是世界各國的學術人員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而盲目增加研究撥款實際上對解決問題根本無濟於事,反而更加加劇了機構盲目擴招的可能。經合組織希望這份報告能夠引起各國對該問題的重視,切勿讓寒窗苦讀多年的人才“學無所用”。

(0)
上一篇 2021-06-25 23:30
下一篇 2021-06-25 23: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