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八卦,比爾·蓋茨更值得挖一下的思維資產是啥?

2021 年 5 月 4 日,比爾·蓋茨和妻子梅琳達宣布結束長達 27
年的婚姻生涯。這引發了一大串八卦,這位傳奇首富徹底出圈為媒體貢獻了不少流量。其實比爾·蓋茨的離婚聲明,占最大篇幅的不是微軟,不是感情,而是他們的基金會。成立於
2000 年的比爾及梅琳達 · 蓋茨基金會,是他過去很長時間的工作重心,也記錄了這個頂級創業者的“再創業過程”。

除了八卦,比爾·蓋茨更值得挖一下的思維資產是啥?

實際上,這位曾多年霸佔世界首富位置的科技領袖,早在 2008 年自己 53 歲的時候就從微軟退休了。其實與其說他退休,不如說是從如日中天的微軟離開,選擇了另一些更宏大、更讓自己覺得有意義的問題去較勁。

首先他關注人類公共衛生問題,在非洲等地區進行“廁所革命”。2014 年,他更是連微軟非執行董事長的職位也辭去,開始致力於徹底消除小兒麻痹疾病。

2020 年 3 月,蓋茨正式辭去微軟董事會的職務時,說自己餘生將專心投身於慈善事業,關注氣候問題。如果說過去他關註解決的問題是一些“點狀”的社會問題,現在氣候問題顯然是個無比宏大和複雜的體系。

我們可以說他是致力於慈善,不過對創業者來說,解決更大的問題,帶來更大的改變,也印證自己思維判斷的準確,這顯然是令自己有滿足感的事情。這更像是他的另一種“創業”之路。

比爾·蓋茨 2020 年末成稿的新書《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完整體現了他對這項餘生事業的細緻思考。

有人從這本書看到了解決氣候問題的迫切性;也有人從這本書收穫了“碳中和投資指南”;但如果把這本書當作比爾蓋茨這個頂級創業者,面對人類級別的大問題時候的一次“算法開源”,顯然也是個創業思維的學習手冊,更值得來“挖一下”。

創業者必須是好的預言家

疫情還在持續。集中的爆發和零星的反彈還在遙遙無期地持續着,而比爾蓋茨曾經“預言”新冠肺炎疫情的事情,也從最開始的被外網咒罵到“翻案”,到現在已經沒人再提。

比爾蓋茨曾在 TED 演講時預言:人類最大的風險可能是傳染病。新冠發生后,美國群眾甚至以此請求逮捕比爾·蓋茨。

這次比爾·蓋茨又開始“災難預言”了。他在書中預測,未來每 10 年就會爆發一場殺傷力與新冠相當的災難,到本世紀中葉,氣候變化可能變得新冠肺炎一樣致命。

危言聳聽?看完書,你或許會認識到,我們對氣候災難的認識遠遠不夠。

蓋茨花了十年時間,調研氣候變化的成因和影響。他最終把這個宏大問題聚焦到了一個關鍵點——510 億到 0,是蓋茨在引言中提到的數據,也是全書的目的所在。人類全球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溫室氣體約為 510 億噸,而“0”則是阻止全球變暖加劇需要達到的目標,也就是“碳中和”。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0”並不意味着要完全放棄化石燃料,或停止其他所有會產生溫室氣體的活動,畢竟不能要求人和動物都停止呼吸和放屁。

“碳”和氣候的關係在於,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中的微小顆粒會給大氣“保溫”,導致溫室效應,溫室效應帶來的溫度急劇變化啟動了致命的“多米諾骨牌”,不加阻止的話,氣候災難則會在最終形成。

氣溫升高,首先會引發極端乾旱,在貧困乾旱地區帶來糧食危機、疾病傳染。乾旱還會更多發更嚴重的山火,以及系列災害。極端乾旱之外是極端洪澇和暴風雨,以及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國家的土地面積持續被海水侵蝕。

這個對未來的預言,在全球政府層面已經有了相當的共識。各國為對抗溫室氣體排放,均承諾減排達到碳中和。實現碳中和的時間,比如發達國家大部分定在了 2050 年,我國定在 2060 年。

距離這個日期的 30 到 40 年間,“碳中和”這個詞或許是整個世界最重要的主題之一,但這也是個有夢想缺方法的事情,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都在其中,想要靠一個共識就實現目標,很多人都比較悲觀。

蓋茨既然是個創業者的思維,在他的詞典里,“不可能”顯然是不存在的。

1975 年比爾蓋茨創立微軟時,願景是:“讓每個家庭的書桌上都有一台電腦”。以那時的視角看來,無異於痴人說夢。但今天,電腦已經是整個信息時代的“基礎設施”。

如今蓋茨投身的氣候事業,要解決問題就需要需要團結(至少是帶動)世界上所有人。他所“預言”的災難其實已經十分立體可見,解決問題的核心也極其清晰。接下來就找到有用科技創新解決問題的信心,以及找到能通向結果的商業模式。

科技創新是阻止災難的唯一途徑

比爾·蓋茨給出了自己清晰的解題思路,用技術創新降低碳排放以及進行“碳消除”。他希望通過一場技術革命來實現零碳目標,阻止災難在未來成為現實。

他思考,要減排,首先要弄清楚 510 億噸溫室氣體到底都來自哪裡。在五大排放領域中,31% 來自鋼鐵和水泥等工業生產,其次 27% 來自發電,農業和畜牧業以及交通運輸各占 19% 和 16%,剩餘的 7% 則來自製冷和取暖。

蓋茨在這些領域都進行了減排技術創新的考察,以及投資和應用可行性考慮。

在電力行業,有最多新技術創新發生,也是終極能源轉型的最大領域。他提到,清潔電力的生產技術有核裂變、核聚變、離岸風電、地熱、抽水蓄能、氫氣等,以及電力儲存技術,包括更好的電池技術、熱能存儲等。在生產製造行業,生產清潔材料如低碳水泥和鋼鐵,工藝的創新如使用清潔電力生產,這些才能帶來減排。

一個被人們低估的碳排放領域是食物生產。在種植和養殖領域,打嗝放屁的牲畜和高甲烷排放的水稻都需要新技術降低碳排放。還需可以用食用替代食物,如蓋茨看好的植物基人造肉。交通運輸行業和製冷取暖領域相對來說邏輯簡單,全部電氣化就可以完成很大部分的減排目標。

從這些技術的應用評估程度來看,可以大致分為三類。首先是已經規模商用,但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的,比如電力行業中的核電和電池技術。其次是技術上可行,有商業基礎,但還沒有規模化商用的,比如碳捕獲技術、人造肉。最後就是一些有可能性的新想法,技術難度和不確定性較大,比如一些生產材料和生產工藝的創新。

但這些就算都實現了,碳排放還是不會為 0,那麼實現“碳中和”,就需要把已排放的碳進行“消除”。現有的方案是,使用碳捕獲和碳封存技術。但這些技術的成本是極高的,美國消除每噸碳的成本大概是 2600 到 3300 美元,歐盟則超過 4000 美元。

解決大問題,要用市場化的思維

技術梳理完之後,蓋茨的商業思維就來到了哪些技術可以在市場中獲得應用,併產生商業價值這個層面。因為不管你的意願多麼美好,推動世界變化靠的還是“算得過帳”,要靠市場化的力量去持續推進,人類級別的大變化才會發生。當年工業時代的到來正是如此,蓋茨親自參與推動的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也是如此。

蓋茨的思考是,新技術能推行,首先要比原先的便宜,至少不能更貴。這一點上,他充分展現了作為商業極客的品質。

拆解溫室氣體來源我們會發現,碳排放的真正的源頭其實只有一個,就是能源。而清潔能源並不難找,難的是讓清潔能源變得跟化石燃料一樣廉價和可靠。為什麼我們一直離不開化石燃料,因為便宜,同樣體積的石油要比礦泉水還要便宜。

蓋茨由此提出“綠色溢價”的概念,也就是零碳產品為實現零碳,不得不多付出的成本。蓋茨將碳中和的計量單位下放到了單個產品,將零碳產品成本超出非零碳產品成本的差額視為綠色溢價。

有了綠色溢價這個概念,我們可以很好地衡量實現碳中和所需要的成本,衡量一項技術的推行可能性,以及所需要的大致時間。

所有相關的技術產品都有綠色溢價。使用清潔電力比化石燃料發電高出的部分誰會願意付出?清潔水泥比普通水泥貴出多少?低碳化肥和種植技術會讓糧食漲價嗎?

舉例來說,美國國內航空燃油的平均售價為每加侖 2.22 美元,用于飛機的先進生物燃料的平均售價為每加侖 5.35 美元,那麼,綠色溢價就是每加侖 3.13 美元,溢價幅度超過 140%。

為了實現碳中和,整體的綠色溢價必須降低為零,這就是蓋茨給出的極簡公式。綠色溢價的降低,一個是通過創新技術,降低綠色產品成本。另外一個是提高化石燃料成本,把化石燃料排放碳造成的損害摺合成成本,計入銷售價格。

第二點很好理解,實踐上就是最近火熱的碳交易。給高碳排放企業一些“懲罰”,增加成本,也就給低碳產品提高了競爭力。比如新能源汽車積分就是使用了這樣的一套制度,生產燃油車積負分,生產新能源車積正分,總積分為負的車企,就要購買積分,這樣生產燃油車的成本就會有所上升。如此一來,加之技術成熟成本降低,現在新能源汽車的綠色溢價幾乎沒有了。

但第一點才是蓋茨的着力點。通過創新的方式,降低綠色溢價,進而實現碳中和。

拿電力生產和存儲來說,風能、光能、和水力發電已具備一定規模,在條件優秀的地方,這些電力的綠色溢價甚至為負。但這些技術面對的問題是間歇性,陽光不是 24 小時照,風不是一直吹,水流也有湍急平緩。

解決間歇性問題,需要電力儲存,也就是電池。電池可以使這些間歇性電力全天候使用,但大容量電池的綠色溢價居高不下。

用技術創新讓綠色溢價降下來,並不是容易的事情,蓋茨曾說,“我從來沒有想到我會在電池投資上虧損這麼多錢”。他表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將會是“人類歷來做過最大的奇迹”。

不過蓋茨相當樂觀。在他看來,這個“奇迹”並非無法實現,他依然在考察各項新的綠色技術,不停投資推廣和試錯。他認為,通過政府和個人投資者對新技術的支持,可以使各項技術的成本下降,綠色溢價降低,走向大眾視野。

用創業者的思維來做環保和公益事項,從而讓世界變得更好,是蓋茨目前和未來的行動邏輯。

很多人認為公益是有錢人的慈善愛心體驗,事實上,創業者也是一群有着不同思維方式,和不同算法的人。

比如馬斯克的 SpaceX,本質上也是他對人類發展遇到的大問題,用創業者的思維給出的自己解題方式,並確實帶來了令人矚目的突破。比爾·蓋茨說自己對去太空興趣不大,選擇了解決氣候問題,研究了 10 年後,這本書就是他對世界公開的“創業計劃書”。

也許這本書的第一個目的,就是像創業者去拿投資的時候,要展示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洞察和理解一樣。比爾蓋茨面對如此宏大的問題,就算有百億資產也不夠,他還要有更多的“精神和資源”認同。

實際上,在企業家群體里,這本書之所以好評如潮,就是因為這個群體對蓋茨的解題方法有認同和共鳴,很多企業家對氣候問題的認知被瞬間統一了認知。這當然會給蓋茨要推定的事情帶來更多力量。

同時,比爾蓋茨用大量篇幅講述碳中和背後是一個巨大的經濟機遇,也是在構建一個更多人不是因為“責任”,而是因為“機遇”而參與進來的“統一陣線”。

“那些建立起偉大的『零碳』企業和偉大的『零碳』產業的國家,無疑將在未來幾十年裡引領全球經濟。”

你看,蓋茨知道市場和商業,才是當你要推動人們一起解決問題,帶來改變的時候,最有“兼容性”,最理性方式,也最有效的方式。

比爾蓋茨不是人類的“神”,他的底色,依舊是創業者。

(0)
上一篇 2021-06-07 14:40
下一篇 2021-06-07 14: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