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工程師提議:海王星探測器用大功率核反應堆發電電推

海王星包含原恆星雲的狀態條件和行星形成的位置信息,相關探測活動有望在宇宙起源、天體起源獲得重大科學發現,同時海衛一具有軌道逆行、自轉軸垂直於公轉軸、“火山噴發”現象等,故國際科學界對海王星探測極其關注。

受運載火箭發射能力、能源供應、測控通信等方面制約,人類目前僅 1980 年代末期美國旅行者 2 號探測器實施了一次短暫飛掠探測,近年來 NASA 提出了多個環繞探測任務設想,並積極開展方案設計與關鍵技術攻關,預計於 2030 年左右的窗口實施發射。

伴隨着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入役,以及我國空間堆電源研發工作的快速推進,使得海王星環繞探測具備了初步工程可實現性。

近日,航天工程師在《中國科學:技術科學》發表研究論文,提出利用核反應堆電源結合電推進的高比沖特性,輔以精巧的深空軌道設計,可大幅降低探測器燃料攜帶量,能夠滿足當前我國最大運載能力長征五號火箭的運載能力約束,使海王星環繞探測具備了工程可實現性。

目前 ,NASA 仍採用傳統化學推進劑發動機進行減速,其方案對運載能力要求極高,且經費規模大。

作者根據海王星距離地球高達 30AU 超遠距離、航天器 15 年設計壽命等現實情況,提出利用木星和地球引力實現對探測器的多次加速,有效縮短奔海(王星)飛行時間;抵達海王星影響球 (8700 公里)后,利用 10 千瓦大功率的核反應堆電源堆電源,為大功率電推進發動機供電,開展為期約 1 年的減速,實現海王星重力場捕獲和最終的環繞探測。

由於電推進比沖較傳統化學推進高約一個數量級,可大幅節省燃料攜帶量,從而探測器總重量能夠控制在 3 噸左右,滿足長征五號火箭的運載能力要求。

空間堆核反應堆電源結構示意圖

空間堆核反應堆電源結構示意圖

在通信方面,若採用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同樣的天地通信設備,由於海王星距離為 30AU, 故最終實際通信能力約為火星附近的千分之一,不滿足任務需求。採用更高通信頻率的 Ka 頻段、提高衛星天線口徑、高效率編碼技術等手段,輔以科學探測與數據回傳交替開機策略,能夠有效確保探測數據及時回傳地球。

Ka頻段大口徑疊層結構天線示意圖

Ka 頻段大口徑疊層結構天線示意圖

該研究成果提出了海王星探測涉及的 4 類主要科學問題,介紹了任務的功能模塊、飛行軌道、設計約束等初步方案設想,重點闡述了 10kWe 級空間堆電源技術方案,形成探測器平台方案,可為我國海王星探測的論證與實施提供參考。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航天局民用航天預研項目的資助。

論文作者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於國斌、蘭州大學汪鵬飛、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朱安文、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牛俊坡、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謝奇林、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胡古、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李暉和北京大學何建森。

(0)
上一篇 2021-05-28 16:56
下一篇 2021-05-28 16:5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