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廣汽與華為合作中止,埃安回應:不實、仍正常推進

訪問原網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汽車產經(ID:autoreport),作者:梁秋夢,編輯:於傑,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華為是大牌的供應商,它的價格比較高。我們想跟華為合作,會發覺基本上沒有議價能力。”

近日,在某峰會現場,廣汽埃安副總經理肖勇犀利吐槽華為“要價高”。肖勇還補充說:車企做產品,應該綜合考慮科技創新與合理成本。

別家跟華為合作,至少表面上都是你好我好,暗流涌動的情緒肯定也不少,但面上都過得去。最露骨的一次不過是上汽陳虹(上汽集團董事長)說了一句“靈魂論”,也沒有指名道姓。

這次,被合作的車企領導在公開場合點名吐槽,對華為來說還真是頭一次。

之前,那可都是華為在吐槽別人。

比如某次內部會議上,余承東(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吐槽國內傳統汽車廠“品牌沒品牌、渠道沒渠道、零售沒零售”。

今年5月28日的粵港澳大灣區車展上,余總再次沒忍住,直呼傳統車廠的工作模式“非常坑爹”。還說,按這個模式做的車,體驗之差,讓他“心中有一萬頭羊駝在奔騰”。

原本兩個不同領域的企業初次合作,碰撞出吐槽的火花很正常。但當問題觸及到根本,那就值得深入討論了。

華為進入汽車業,直接闖入車企腹地、靈魂深處,在廣汽看來,還要攫取大部分利潤。說白了,就是導致車企一沒核心技術,二沒利潤。

這絕對是涉及話語權的根本問題。

但變革時代,就是會導致許許多多根本問題的產生。

趙福全(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就曾指出,之前車企總是誤以為供必應求,“但現在整車企業還是不是甲方,真不好說。”

如今,廣汽和華為的這場博弈,正是汽車產業重構進程中的一個縮影。

有脾氣的廣汽

車圈內的人其實都知道,廣汽人人有脾氣。

去年,古惠南(廣汽埃安總經理)公開怒懟歐陽明高關於“1000公里續航電動車是不可能”的言論。

近期“吐槽供應商”也快成了廣汽的家常便飯。

除了肖勇懟華為,上個月,曾慶洪(廣汽董事長)在一論壇直言電池成本過高,電動汽車企業都在給寧德時代打工。慌得曾毓群(寧德時代董事長)趕緊出來解釋。

總之,廣汽內有各種脾氣的高管,活躍得完全不像是傳統車企的人。

一般來說,有實力的不一定有脾氣,但有脾氣的基本都是有實力傍身的。

從合資到打造自主品牌,再到電動化轉型,廣汽這十幾年幾乎純靠自己摸索趟出了一條自主自強之路,這就是廣汽積攢的實力和發脾氣的底氣。

比亞迪的高層私下裡和汽車產經交流時,就曾表揚廣汽:“不管是從盈利角度,還是從產業布局角度,廣汽埃安走的路子還是不錯的。”

為什麼曾慶洪敢吐槽寧德時代,因為廣汽在電池領域的布局儲備很足,不像其他車企一樣高度依賴寧德。

起初,廣汽也是第一批上趕着與寧德時代合作的車企之一,合資、建廠、做產品,一樣不落。

但到了2019年,中創新航取代寧德時代成為廣汽動力電池第一供應商。再到2020年下半年,有媒體報道,廣汽埃安新申報的車型中不再出現寧德時代的身影。

彼時甚至有網友評論,中創新航可以說是廣汽硬生生扶起來的。

後來,隨着中創新航的客戶數量增多,無法同時滿足多家車企的要求,寧德時代才重新進入廣汽的供應商名單。

除了在供應商之間斡旋,廣汽也很早就啟動了電池自研。

這兩年,廣汽相繼發布彈匣電池、海綿硅負極電池、微晶超能鐵鋰電池。

去年11月,廣汽宣布,埃安將投資3.36億元建設一條自研電池電芯的中等規模生產線。

今年8月,廣汽埃安又與贛鋒鋰業合作,解決新能源動力電池最上游材料端的問題。至此,廣汽已經差不多完成電池領域的自給自足。

這次關於與華為的合作,廣汽集團一名高層也曾對汽車產經表達過看法。

在某次交流中,我們問他,埃安的高端化之路是否要仰賴與華為的合作?

他頓時激動起來,說:“我們為什麼高端化一定要靠華為?不要以為跟華為合作了就可以高端化,華為給不了品牌全部東西。”

談及自動駕駛技術,他說:“可以跟它合作,但是不會去依賴它,得依賴自己。我們以陳學文博士(廣汽研究院首席專業總師)為核心,打造了上千號人的團隊,就聚焦一件事情——做自動駕駛。”

也就是說,廣汽計劃走一條先合作,同時推進自主研發的路。

對於電動化智能化的規劃,肖勇說,廣汽埃安未來的規劃是,“一方面是開放的外部合作,另一方面我們要練好自己的內功,比如說三電核心技術、ICV、域控制器、智能座艙等。”

所以,儘管有不滿,但廣汽與華為目前的合作大概率還是堅固耐磨的。

另外,一位廣汽基層表示:“國家非常重視鴻蒙系統,廣汽看上的正是華為的操作系統。”據汽車產經了解,北汽、長安等選擇華為的原因也離不開這一點。

他們認為,國家在法規層面仍在限制城市自動駕駛,其實是在考量技術來源是否為國內。而與華為合作,用上華為的芯片,使用華為的系統,則是最穩妥、未來阻力最少的布局。

新型供應商模式下的博弈

華為B端軍團有一個原則,就是“高效服務客戶”。

王軍(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首席運營官、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也曾這樣描述與車企的合作:“真的是沒日沒夜地干。”

華為效率高、“東西好”,這是廣汽自己也承認的。但涉及核心技術的成本利潤問題,這其實是話語權問題。

在傳統汽車行業里,車企一直是有最高話語權的。偶爾有強話語權的供應商,比如博世、福耀玻璃等,但由於合作模式已經成熟,價格尚在車企的接受範圍內。

而華為的“高級定製”,卻觸及了車企的利潤紅線。尤其對廣汽這種注重盈利、注重可持續經營的企業而言,幾乎不可接受。

但也有人說,這事不能全怪華為,華為HI方案定價高,跟他們的成本壓力可能有關係。

今年上半年,華為的研發投入高於1300億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投入到了智能汽車領域。

余承東也曾說過,“(汽車)這個業務是華為現在唯一虧損的業務。”

據知情人透露,華為HI模式的利潤貢獻並不明顯,真正給了華為利潤甜頭的是智選模式。

有媒體報道,在智選模式下,華為與廠家的分成大概是1:9,最終華為每輛車拿到的收益大約有5000元左右。這一收入水平,遠高于吉利、奇瑞、比亞迪等不少自主品牌的單車利潤。

投入大、周期長、回報率低,是華為HI模式初級階段的問題。這也是余承東大力推廣智選模式的原因。

最近也有消息傳出,自從華為與賽力斯推出的問界品牌大獲成功后,奇瑞、江淮等多個品牌表達了與華為採用智選合作模式的意向。

可以看出,無論華為還是廣汽,都處在業務轉型的初探階段,離成熟的合作模式很遙遠。

這是車輛電動化智能化帶來的一種新型的深度合作模式,大家都沒有經歷過。用趙福全的話說:

“整車和供應鏈企業之間簡單的買賣肯定不行了,關鍵供應商一定要深度綁定,一定要聯合開發、數據共享。整車和供應鏈企業需要對賭,沒有這種精神就沒有辦法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戰略互信,而離開了信任,簽什麼合同都沒有用。”

但再信任,對企業來說,利潤肯定是要的,話語權也是要爭的。

如今華為勢強,車企缺乏自動駕駛的核心研發能力的時候,只能出讓話語權、出讓利潤。但廣汽想要在未來奪回“議價權”,確實可以沿用其電池發展思路——先合作再自研。

像扶起中創新航那樣,扶起一個自動駕駛領域的新寵,也不是不可能。現在長城就有毫末智行,吉利有億咖通。

不過,自動駕駛領域的競爭格局遠比電池領域複雜的多。怎麼選,還要看各自的格局和眼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汽車產經(ID:autoreport),作者:梁秋夢

媒體報道

      虎嗅  網易新聞  IT 之家  TechWeb  快科技
(0)
上一篇 2022-08-24 22:24
下一篇 2022-08-24 22: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