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丑博出位、炫富吸眼球:低俗直播誤導兒童三觀

一面是低俗直播屢屢“刷新下限”,一面是兒童觸網年齡不斷降低。近年來,網絡監管環境與內容生產要求趨嚴,但不少低俗直播仍然屢禁不止、頻頻“鑽空”,對孩子的身心健康與思想觀念帶來傷害。將低俗直播擋在圍欄之外,緣何這麼難?

扮丑博出位、炫富吸眼球:低俗直播誤導兒童三觀

獵奇審丑,低俗直播屢禁不絕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和河北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曾在去年“雙11”期間聯合組織體驗調查人員開展直播帶貨消費體驗調查活動,調查結果顯示,在100個直播帶貨體驗樣本中,有33個涉嫌存在言行低俗等違法違規問題。低俗直播不僅擾亂網絡環境,更容易給已成網絡“原住民”一代的兒童帶來不良影響。

——豪宅名表,炫富成風。豪車奢牌做陪襯,私人飛機成“背景板”……一些主播在直播中貌似無意地大秀“豪華日常”。一位擁有近300萬名粉絲、獲贊超4000萬次的主播曾推出多期題為“你這一身穿搭多少錢”的視頻,實際上並非穿搭推薦,而是“炫富秀場”。一期視頻里,一位年輕女性全身穿搭估值3.2萬元左右;另一期中,自稱18歲的主人公在豪車“加持”下身價更是超過204萬元。不少網友回復稱“看得我都自卑了”“這就是我夢想中的生活”,流露出對“拜金”生活的羨慕情緒。

“之前有位來諮詢的孩子受炫富直播影響,認為學習無用,成為主播反而可以輕鬆賺錢、獲得社會認可,平時不僅出現厭學情緒,還形成了追求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的價值觀。”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心理講師培訓導師王春誼說,近年來,類似的案例不在少數。

——低俗“PK”,打“擦邊球”。在高額“打賞”的利益驅使下,某短視頻平台兩位網紅主播此前在“直播PK”時玩起低俗懲罰,獲勝方要求落敗方女主播直播“睡裙沖涼”,打軟色情“擦邊球”;寧夏一位主播馬某在與其他主播“直播PK”勝利后出言辱罵對方,並在直播過程中多次做出不文明動作。

“一些主播信奉流量至上,靠‘三俗’博出位,認為流量就是賺錢的‘密碼’,這種畸形價值觀導致了不少直播亂象的出現。”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說。

——“祖安”言語,戾氣極重。一些知名主播在直播中與粉絲“開麥”互罵、言語粗俗,髒話髒字不斷,直播評論區更是淪為“重災區”,不少網友互打“口水戰”、對主播惡意謾罵,將直播平台當作發泄情緒的出口。

用戶低齡化,監管“打地鼠”

多位專家指出,兒童心智尚不成熟,對網絡亂象缺少鑒別能力,低俗直播不僅容易耽誤兒童學業、影響身體健康,還容易對孩子三觀的樹立和未來擇業等造成負面影響。相關部門雖然頻出實招,但對低俗直播的管理如同“打地鼠”,不少亂象仍然難解。

——直播內容監管難。天津財經大學商學院互聯網信息與用戶行為研究中心主任陳旭輝表示,從技術角度看,直播內容監管難度高。此外,由於直播結束后一般難以“回放”,一些主播還會通過換號刪帖、變裝改名等方式逃避監管封號等處罰。

“錄播的短視頻在上傳過程中,平台可以逐幀對畫面和聲音進行技術審核;而且錄播視頻可以剪輯,對內容把控更好。但直播是實時播出的,實時審核監控難度更大,一些主播會露出低俗化的‘狐狸尾巴’。”陳旭輝說。

——低俗內容舉報難。不少網友表示,在直播中遇到低俗內容時,舉報常常因舉證不足而以失敗告終。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我國近年來一直在治理網絡色情、暴力等低俗內容問題,但採取集中治理方式較多,難以形成長效機制。一些直播、短視頻平台為快速擴張,可能會利用制度上的漏洞打“擦邊球”。

——家庭管理約束難。“孩子和爺爺奶奶在老家,奶奶經常刷視頻,孩子也跟着看。短視頻平台的操作便利,孩子看着看着就搶過來放不下了,不給她手機還會哭鬧。”廣州“寶媽”陳女士說。

“從大環境上看,‘新晉家長’一代本身經歷了網絡時代的變革,工作生活中精神壓力也較大。在受到直播、短視頻等網絡潮流裹挾和影響的同時,也有部分家長從中尋求娛樂刺激,很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將使用習慣和娛樂方式傳導給孩子,因此對孩子的約束管理能力有限。”王春誼說。

“青少年模式”為何頻“擱淺”?

為應對直播管理方面存在的諸多難點,近年來,各大短視頻平台紛紛推出青少年模式,對兒童觀看的內容、時間等進行限制,起到了一定“把關”效果,在防沉迷、保護青少年兒童身心健康方面被社會寄予厚望。然而,自上線以來,也有不少家長反饋稱這一“防護機制”因種種原因時常“失靈”。

扮丑博出位、炫富吸眼球:低俗直播誤導兒童三觀

——全憑自覺,切換模式非強制。半月談記者發現,多家短視頻平台無需登錄便可以“遊客”身份瀏覽直播、使用視頻搜索功能,在未登錄的情況下,兒童使用時長和觀看內容並沒有分類限制;此外,雖然不少短視頻平台會彈窗推薦提醒青少年模式,但可點選“我知道了”予以忽略。《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1)》顯示,僅有32%的未成年人在上網時經常和總是主動選擇“青少年模式”。

業內人士介紹,在有“遊客模式”的情況下,用戶可以不登錄就體驗產品,有助於產品的留存,如果改換成必須先登錄才能使用產品,產品的使用邏輯就會發生改變,因此不少平台不願這樣做。

——因噎廢食,內容功能存缺陷。多位專家指出,不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與普通模式內容新穎程度、使用體驗差距極大,也是導致不少兒童想方設法“繞開”該模式的原因。

“區分內容固然是好事,但一些短視頻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就像幼兒模式,很多想學習了解的正常內容也無法進行搜索,感覺平台在判定哪些資源適合青少年兒童瀏覽時存在偏差。”曾使用青少年模式、目前升入大學的張同學說。在短視頻平台工作多年的羅先生表示,由於青少年模式下查看評論、關注創作者等不少基礎功能難以使用,青少年的使用意願也會受到影響。

——“分攤時間”,平台之間難聯動。多位家長表示,短視頻直播平台不止一個,雖然點選青少年模式后,一些平台會對孩子的使用時間進行限制,但有時孩子會在不同平台分別瀏覽,一天算下來也能玩上好幾個小時。“在沒有家長監督的情況下,孩子還是很容易沉迷,感覺青少年模式的效果不太理想。”天津家長華威說。

織密攔截低俗侵擾的防護網

多位專家呼籲,從監管、法律、社會等多層面整治低俗直播,為兒童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從監管層面上,陳旭輝建議構建起“事前、事中、事後”的全流程管控模式。“事前需築牢主播的准入門檻,直播就像辦‘小電台’一樣,應在判定審核直播內容的基礎上,對主播的個人資質提前把關審核;事中可以完善暢通用戶投訴渠道,目前直播打賞位置突出、投訴按鈕卻難尋,應以用戶反饋促進雙向評價機制的形成;事後相關部門可通過留存分析後台的錄音錄像,加強對直播內容的‘復盤’,並通過‘紅黃牌’機制對違規主播進行警示或封號處理。這些全流程監控數據可以形成主播資質標籤,便於用戶識別,也對主播形成約束力。”陳旭輝說。

從法律層面上,陳旭輝認為應將未成年人保護法嚴格落實執行到位,及時通報曝光對兒童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直播案例的處理情況,起到震懾作用。“廣告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網絡安全法等內容中已添加了一些關於直播的規定內容,但針對兒童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的相關規定仍然較少。”

從平台技術層面上,專家建議推動短視頻平台堅決執行分級分類管理,讓“青少年模式”落到實處。“目前我們對兒童玩網絡遊戲的時長做了明確規定,在直播短視頻領域,也可以參考制定類似的規定,防止兒童過度沉迷。”朱巍說。

從學校與家庭角度上,專家建議教師、家長盡量協調線上線下的學習與娛樂時長,充分考慮到孩子的自制力,避免兒童對網絡過度依賴。

來源:《半月談》2022年第5期

半月談記者:劉惟真 栗雅婷 尹思源  | 編輯:孫好

責編:郭艷慧

校對:黃琛茜(實習生)劉天宇(實習生)

(0)
上一篇 2022-03-23 11:03
下一篇 2022-03-23 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