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90后,正在經歷資本市場的洗禮

花1萬多元買了1314隻基金,前不久,一位年輕基民的投資故事引發了廣泛討論,年輕人的“花式”理財讓人大開眼界。當下,90后已經悄然成為基金理財的一支生力軍。從“養基過年”到“跌媽不認”,過去的一年,基金市場的大起大落,讓許多年輕人感受到了財富起伏的“心跳體驗”。

不僅是熱衷養基,還熱衷炒股、炒幣、炒鞋等,90后投資者在市場的洗禮中一路“錢”行。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與幾位90后投資者聊了聊。年輕人的“錢袋”,還好嗎?

從“養基”到炒股:憑運氣賺的錢又憑實力虧掉了

1992年出生的宋曉,2011年上大二時就就開始做基金定投,後來經歷過炒股巨虧,最近回歸到買銀行理財和基金定投。

“‘憑運氣賺的錢,最後都會憑實力虧掉’,這句玩笑話,對我來說卻是真實的故事。”她說。

宋曉是很早就有投資理財意識的女生,大二開始做定投,每個月把生活費拿出400元買兩隻基金,當時給自己定的目標是畢業時,手裡能夠有5萬元,這樣找工作、租房子就不用找家裡要錢了。

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是因為當時生活費比較寬裕,一個月有至少3000元,就想着多少能養成儲蓄的習慣,而當時銀行的理財經理介紹,定投正好有這個功能,然後她就養成了定投的習慣,一直到現在。

2015年工作后,隨着工資的增加,每個月定存6000至1萬元,因為是把定投賬戶和工資卡綁定,每個月自動扣款,錢一直在賬戶里趴着,一度甚至忘了。

“後來,家裡需要用錢,我就看了一眼定投的賬戶,發現已經有20多萬了!然後就取出來給了家裡,還挺開心的,把它們忘了之後,這筆錢像是撿的。”她說。

宋曉把這次投資成功的經歷歸結為運氣,而她股票投資的經歷就沒那麼幸運。

2017年時,她聽朋友推薦,買了4隻股票,拿了三年,只有一隻股票賺了2萬多元,其他都虧損超過30%。她總結自己的炒股經歷,除了剛入市的一兩年,打新股中籤賺了一點錢,其他虧損幅度都不小。

宋曉告訴記者,當時的想法是,買基金也是在變相買股票,還要把錢交給別人管理,基金公司還不時爆出坐莊、老鼠倉等黑幕,還不如自己直接買股票。

2020年,因為工作變動,她進了一家財富管理類公司,接觸到專業股票投資人士發現,不管是投資經理、投研團隊還是其他崗位,大多是名校畢業、學歷比較高的專業人士,而且他們工作強度很大,除了工作時間,周末時間也一直在了解行業信息,不停地獲得資訊,“說沒有休息日一點也不誇張”。

這一經歷讓她的投資認知發生了很大變化,認為“股票這個東西,真的不太適合沒有專業知識的普通老百姓玩”。

於是她回歸理性,清空了股票賬戶,把資金主要放進銀行理財和基金賬戶。

▲某基金銷售平台 新華社記者 劉慧 攝
▲某基金銷售平台 新華社記者 劉慧 攝

“基金業績的好壞考驗的是基金經理的專業性,都知道雞蛋要放到不同的籃子里,其實基金是把放進來的雞蛋,再次放到不同的籃子里,基金經理通過挑選不同板塊、不同賽道的股票來分散風險。”她說。

宋曉認為,如果基金經理實力比較強的話,買基金還是可以得到比較可觀的收益的。不過她同時得出一個經驗,買基金一定要長期持有,畢竟要通過2-3年的持有,才能平滑波動。

經歷了市場洗禮,宋曉的心得是:賺錢不要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從跟大V到自己學:股票“拿不住”錯失很多盈利機會

大學讀金融學的季小印是95后,2015年上半年,眼看股市持續上漲,他和同學一起拿着生活費沖入股市。大盤4000點的時候進去,到5000點的時候他小賺了一筆,但很快大盤一路下跌,投進去的2萬元,到清倉時已虧進去1萬元。他總結自己出師不利的原因是跟風,跟着大V買的一隻股票曾一度虧了55%。

季小印此後再也不相信所謂的大V,而是跟着學長買一些暴漲暴跌的遊資票。但隨後發現這樣的投資方式風險更大,對買賣時機的要求太高,作為小散的他根本把握不住買賣時機,賺則小賺,虧則巨虧。

接受了教訓后,季小印從2021年初開始轉向了價值投資,通過自己的學習和研究,尋找那些低市盈率、高凈資產收益率的個股,堅定地買入、持有,不因短期內股價的波動和外界因素干擾買入和賣出。

不過這似乎只是理想狀態,他坦言自己即使經過專業研究、精挑細選的股票,他依然拿不住,通常是長線思維短線操作,忍不住想交易,並因此錯過很多盈利機會。

事實上,追漲殺跌、頻繁操作其實是很大一部分散戶的通病。季小印告訴記者,他同住的室友一入市就是20萬的股本,還加槓桿,買了十幾隻股票,加了很多股票群。就像他剛入市時一樣,別人推薦啥就買啥,而且每天操作,四五十萬的賬戶,一年下來手續費能抵得上別人1000萬的賬戶。

不過這個室友還不是最激進的投資者,最極端的例子是,他有個朋友炒比特幣,賺錢時買了寶馬,然而車貸還沒還完,比特幣大跌,只好又把車賣了。

從買幣到買基:“買了個寂寞”

27歲的朱峰是同事眼中的搞錢小能手,公司團建玩劇本殺,他都能開個盤口贏好多錢,買基金、炒幣、打新債更是總能踩到點上。

他最傳奇的投資是買幣,在朋友的推薦下,他買了馬斯克帶貨的狗狗幣,幾千元入局一度盈利超10倍,可當時他並沒有賣出,眼看着盈利飛走。

同樣的遺憾也發生在他的基金投資領域。2020年3月份,他開始買入基金定投,2020年接下來每個月他都會固定投入一筆資金購買基金。

2020年股市整體向上,走出了一輪小牛市行情。受賺錢效應刺激,2020年下半年開始,“養基”成為熱門話題,基金經理一度成為被年輕人熱捧的明星,大批投資者跟着熱搜買基金,市場上甚至出現了多隻“日光基”。2020年全年新增公募基金規模超過3萬億元,總規模達到18萬億元,創下5年來新高。

2020年3月入市的朱峰,基金賬戶也一度浮盈超過20%。但資本市場瞬息萬變,2021年春節過後A股市場開始調整,曾經把基金經理送上熱搜、捧成“愛豆”的90后投資者一開年就賠到了“跌媽不認”。朱峰雖然入局較早,但最終也只是“買了個寂寞”。

經歷兩次“到手的鴨子又飛了”,奉行理性投資、長期持有理念的朱峰,開始反思自己的投資策略。

一直以來,各種投資者教育都是說要做時間的朋友,對有價值的投資標的要長期持有,但他發現也要研究市場和相應的投資標的,不僅要有止損意識,也要有止盈意識,不然會有到手的錢沒了的感覺。

或許是因為曾經長期投資屢屢錯過盈利,朱峰告訴記者,他正在研究股票,準備入市,這一次他準備炒短線,快進快出。

▲一名年輕人在研究基金產品 新華社記者 劉慧 攝
▲一名年輕人在研究基金產品 新華社記者 劉慧 攝

從抄作業到專屬秘籍:風險意識深入人心

1993年出生,28歲的李婷已有近6年的投資經驗,投資領域涉及銀行理財、基金、股票,這些投資佔到她所有積蓄的6成左右。

李婷是較早開始投資理財的,一是因為她工作開始掙錢了,理財就成了剛需;二是因為受家人影響,家人炒股特別是打新股,一度賺了不少錢,自己也就受到影響加入了投資者大軍。

至於是否賺到錢了,她坦言,就在上周總體還是微虧,但因為最近幾天買的熱門題材股票大漲,這周又處於了小賺狀態。

李婷說,自己屬於較為理性的投資者,她非常注重分散風險,銀行理財、基金、股票投資金額大致是四三三的比例。在她看來,理財賺的是基本穩定無風險的收益,基金因為本質上是委託專業人士操作,有一定的風險,但還相對可控;而股票風險較大,但是風險與收益成正比,說不定可以博一把幾個板的漲停,或者新股中籤大賺一筆。

在市場中歷練了6年,李婷被市場教育,風險意識深入內心,理財方式和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最開始只會“抄作業”,家人和朋友推薦啥就買啥,同時風險承受能力也很弱,很害怕風險。隨着投資經驗的增加,她不斷學習,還總結了個人專屬的“投資秘籍”,選擇基金的八大關鍵點,比如看基金公司,看基金經理穩定性、投資風格,研究基金持倉等等。持倉基金跌得較狠的時候,即便準備長期持有,也會分析其下跌的邏輯,想象以後如何操作。

在李婷看來,投資理財之於90后甚至更年輕一代,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搞錢”的方式,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社交需要。

她周圍的同齡人,幾乎沒有不涉及任何投資理財的,大家工作后甚至上學期間就開始炒股、買基,甚至炒幣、炒鞋、炒盲盒。交流投資心得、互相推薦投資產品,賺了一起嗨,賠了一起“哭”,成了大家平時交流必不可少的話題。

一些年輕人之所以這麼熱衷於投資理財,李婷認為,一方面是他們成長起來的時代恰恰是移動互聯網和金融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大家動動手指就可以10元起投基金,網上刷臉開戶就可以買股票,周圍的人都在搞錢,最能接受新事物的年輕人當然更為積極;另一方面,財富保值增值、讓錢跑贏通脹、賺取“睡后收入”的這些觀念受到年輕人追捧,於是90后就成了“花錢猛,搞錢也猛”的那批人。

(應採訪者要求,文中名字均為化名)

(0)
上一篇 2022-01-30 21:50
下一篇 2022-01-30 22:4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