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貸”變“糾紛債”:消費者屢屢被“套路”

近日,國家廣電總局發布通知要求,自即日起,各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機構、平台一律停止播出“美容貸”及類似廣告。此前,多家媒體曝光了醫療美容行業的貸款亂象,引發廣泛關注,不少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嚴重損害,“賠了面貌又折錢”。同時,部分省份開始嚴查醫美行業,違法“美容貸”就在整頓之列。

“美容貸”是否會變成“糾紛債”,三個問題至關重要。一是醫療美容機構是否存在誘導消費者辦理貸款的行為,即借款人的知情權是否得到充分保障;二是貸款利率、相關費用是否符合政策規範,是否存在“變相高息”;三是醫療美容場景是否適合開展消費貸款業務,例如,醫美機構跑路了怎麼辦、產生手術糾紛怎麼辦等。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選擇正規醫療機構、充分告知風險的情況下,一個人堅持要對自己的容貌做出改善,本也無可厚非。近年來,隨着醫美需求逐漸上升,金融服務開始深度介入,典型代表就是消費貸款。

從理論上看,消費貸款離不開消費場景,選擇與醫療美容場景相結合亦屬於合理的市場行為。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少環節卻悄悄變了味,有些甚至明目張胆地違法、違規。

首先,消費者的知情權未得到保障,而是被醫美機構“套路”了。據報道,有消費者反映,自己先是被誘導消費——“祛痘套餐9.9元嘗鮮”,消費者嘗試后被勸說只做一次沒有用,被建議續費1萬元“徹底根治”。待消費者同意后,醫美機構向其推薦“美容貸”,並以低息、低手續費為誘餌。這時,“鑽空子”的機會來了——由於消費者正在做美容不便操作手機,部分醫美機構的工作人員便趁機代替消費者完成貸款申請,刻意隱瞞貸款合同細節,將背後的非法放貸機構“包裝”為正規金融機構。

其次,部分“美容貸”涉嫌違法違規行為。例如,部分“美容貸”違規放款給沒有經濟收入的在校大學生;混淆日息、月息與年息概念,誤導消費者認為貸款利率很低;違規收取“砍頭息”,大幅增加借款人的資金成本。所謂“砍頭息”,是指放貸機構不按照合同約定的借款金額放款,而是提前收取較高金額作為服務費用。舉個例子,合同中的借款金額為1萬元,但借款人實際只拿到了8000元,2000元作為“砍頭息”被放貸機構收取,借款人卻需要歸還1萬元本金以及在1萬元基礎上產生的相應利息。

醫療美容場景真的那麼適合開展消費貸款業務嗎?不少消費者反映,自己貸款后準備繼續治療,醫美機構卻跑路了,服務沒享受到,貸款卻要繼續還。此外,個別消費者對手術效果不滿意,進而產生醫療糾紛,一旦醫美機構不肯賠償、開始“扯皮”,借款人就會陷入“貌財兩空”境地。

有關方面推動消費金融發展的目的是更好地惠及民生,讓金融服務滴灌更多市場主體。某些消費金融亂象已嚴重背離初衷。建議監管部門嚴查“美容貸”后隱藏的非法放貸機構,規範持牌金融機構與醫美機構的合作,明確相關規則,實現消費者、消費服務機構、金融機構“三贏”。

(0)
上一篇 2021-10-05 08:09
下一篇 2021-10-05 08: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