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招股書拆解 :IoT 活躍用戶超移動端,創始人持股 14% 為第一大股東

在放棄紐約上市計劃后,喜馬拉雅轉向香港 。9 月 13 日,喜馬拉雅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書,此次 IPO 的承銷商為高盛、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
招股書顯示,截至去年 6 月 30 日止的六個月,喜馬拉雅錄得收入 16.2 億元,今年同期同比增加 55.5% 至 25.1 億元。
公司毛利率由 2018 年的 44.8% 增至 2020 年的 49.1%, 並由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止六個月的 44.3% 增至截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止六個月的 55.9%, 主要歸因於效率提高及規模經濟。

在股權方面 ,IPO 前,喜馬拉雅聯合創始人 、CEO 余建軍持股 13.53%。 興旺投資合計持股為 10.72%,Trustbridge( 摯信資本)持股為 7.5%, 騰訊旗下 Image Frame 持股為 5.4%,General Atlantic 持股為 4.2%, 閱文集團持股為 3.1%, 合鯨資本持股為 2.9%,China Creation Ventures 持股為 2.1%。

喜馬拉雅招股書拆解 :IoT 活躍用戶超移動端,創始人持股 14% 為第一大股東

業務方面,公司的收入來源包括付費訂閱、廣告、直播以及其他創新產品和服務。其中,訂閱收入包括會員訂閱及付費點播收聽服務,是目前喜馬拉雅最成熟的變現渠道。

喜馬拉雅作為音頻賽道的頭部玩家,在荔枝 FM 率先登陸美股后,壓力不斷累積。今年 5 月,喜馬拉雅終於向美遞交招股書後,更是不料遭遇密集監管政策出台,迫不得已放棄美股上市計劃。

成立九年之後,喜馬拉雅不僅亟須憑藉上市緩解資金壓力,更要面對來自越來越多競爭者的追趕。

今年上半年,喜馬拉雅平均總月活躍用戶達到 2.6 億,其中包括 1.1 億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戶,和 1.5 億通過物聯網及其他開放平台收聽音頻內容的平均月活躍用戶。

物聯網及其他開放平台的第三方用戶活躍度,已經超過喜馬拉雅主站活躍度,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喜馬拉雅等長音頻平台所處的市場現狀——移動端流量見頂,依賴 IoT 端加速滲透增長。

喜馬拉雅招股書拆解 :IoT 活躍用戶超移動端,創始人持股 14% 為第一大股東

喜馬拉雅招股書顯示 ,2018 至 2020 年平均月活躍用戶數分別為 5480 萬 、8230 萬及 1 億,同比增長速度從 50% 降至 21.5%, 而今年上半年該數據同比僅增 8.6%。

另一邊 ,IoT 用戶活躍度三年間同比增長率,則從 78.6% 進一步提升至 96%。

長音頻與各類物聯網場景的合作,得益於近年來智能音箱等設備的增長。根據喜馬拉雅招股書披露,國內智能音箱的年度銷售量由 2016 年不足 10 萬台增長至去年的 4000 萬台;去年國內約 49% 的新車裝有最新的物聯網設備。

根據灼識諮詢預測,數字音頻物聯網、車聯網端月活規模由去年的 6500 萬將增長至 2025 年的 4.23 億,年均複合增速達到 45.4%。

不過,從競爭環境來看,物聯網市場的空間並不能為其免去危機感。

招股書顯示,截至去年 6 月 30 日止的六個月,喜馬拉雅錄得收入 16.2 億元,今年同期同比增加 55.5% 至 25.1 億元。

而荔枝最新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 10.5 億元,同比增長 46.2%。 從營收規模來看,喜馬拉雅為荔枝的兩倍,與此同時,收入成本也在同步擴大。

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去年上半年及今年上半年期內虧損分別為人民幣 14.3 億元及人民幣 68.7 億元,經調整期內虧損分別為人民幣 3.1 億元及人民幣 3.2 億元。

荔枝則在去年短暫盈利兩個季度后,今年利潤再次轉負。最新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荔枝總計虧損 0.93 億元。喜馬拉雅今年上半年虧損是荔枝的三倍。

前三年,喜馬拉雅凈虧損則分別達到了人民幣 7.74 億 、7.73 億和 6.05 億,三年虧損達 20 億。

喜馬拉雅招股書拆解 :IoT 活躍用戶超移動端,創始人持股 14% 為第一大股東

喜馬拉雅的主要成本為收入成本和營銷費用。收入成本包括內容分成費用、版權授權、支付處理費用、互聯網設備採購、帶寬等,其於 2018 年 、2019 年 、2020 年以及截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止六個月佔總收入的百分比分別為 31.2%、33.3%、31.7% 及 26.4%。 其中內容分成費用是指喜馬拉雅根據收入的協定百分比向內容創作者幾第三方 IP 合作方付款。

而營銷費用則包括獲客、促銷及推廣、薪金福利等,其於 2018 年 、2019 年 、2020 年以及截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止六個月佔總收入的百分比分別為 7.2%、6.2%、6.3% 及 5.6%。

招股書顯示,從 2018 年至 2020 年的三個報告期,喜馬拉雅的收入成本佔比一直在 50% 以上。

與長視頻平台類似,長音頻平台同樣需要通過不斷購買版權來獲取用戶,因此內容成本高企。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內容成本從 2018 年的 1 億元,增長到去年的 2.6 億元,而今年上半年內容成本已經超過 1.4 億。

此外,相比於長視頻平台可以直接通過賣內容獲取用戶,長音頻則需要同時在營銷獲客上花費更多心思。

招股書顯示,去年喜馬拉雅營銷費用達到 16.8 億元,同比增長 28.6%, 今年上半年,其營銷費用更是增加 95%, 至 12.3 億元。

在同賽道競爭對手荔枝和蜻蜓 FM 窮追不捨之時,喜馬拉雅的股東騰訊及閱文也在開拓自己的長音頻產品,並藉助自身流量優勢快速成長,與此同時,字節、快手也對長音頻虎視眈眈。

僧多粥少。音頻作為載體的內容生意,難以形成獨立且廣闊的想象空間,可挖掘的流量池也較小。巨頭可以將音頻作為自身生態的補充,但類似喜馬拉雅的獨立平台,則需要克服更多困難來維持生存。

根據 Questmobile 數據,儘管數字音頻流量規模由 2015 年 1 月的 1070 億分鐘增長至去年 6 月的 2517 億分鐘。但去年 6 月,長視頻流量規模依舊是數字音頻的 2.8 倍,短視頻流量規模是數字音頻的 7.2 倍。

長期以來,國內音頻市場保持着荔枝、喜馬拉雅、蜻蜓 FM“ 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遇到了流量瓶頸、短視頻衝擊、巨頭入局等問題。隨着喜馬拉雅上市,新一輪洗牌或將拉開帷幕。

(0)
上一篇 2021-09-14 13:53
下一篇 2021-09-14 13: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