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普惠“滬碳行”上線:數字人民幣結算、區塊鏈存證

訪問原網址

·2020年以來,我國碳普惠實踐逐漸增多,實踐創新領先於學界,目前碳普惠制度仍處於百花齊放的探索階段。它是一種工具和手段,與交通出行、林業等領域結合具有1+1>2的作用。

·碳普惠是政府部門、數字平台企業、金融機構、第三方機構、科研院所、高校等多元主體參與的跨部門跨行業創新,有效推動多元主體之間的協作創新是探索碳普惠的挑戰之一。交通碳普惠的條件與城市背景情況有關,要考慮人口狀況、交通基礎設施、城市交通出行特點、城市數字化基礎、社會活力等多重因素。

碳普惠平台“滬碳行”頁面。

碳普惠平台“滬碳行”頁面。

地鐵出行一公里能減多少碳?公交出行一次的碳減排量又有多少?

12月26日,以數字人民幣結算的碳普惠平台“滬碳行”上線。地鐵或騎行出行按出行里程核算碳減排量,地鐵出行碳減排92gCO₂/PKM(人公里),公交出行碳減排371gCO₂/人次,用戶每日低碳行為收益可實時兌換成數字人民幣。為使碳資產可見、可得、可度量,採用區塊鏈存證和智能合約,用代碼實現碳資產數據不可更改、無人干預。

中國人民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研究員王曉霞對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表示,2020年以來,我國碳普惠實踐逐漸增多,實踐創新領先於學界,目前碳普惠制度仍處於百花齊放的探索階段。碳普惠不是“包打天下的金箍棒”,而是一種工具和手段,與交通出行、林業等領域結合具有1+1>2的作用。從年輕人的視角來看,它具有社交屬性,提供了有遊戲感的多樣減碳方式。

以數字人民幣結算,採用區塊鏈存證

碳普惠是一項創新性自願減排機制,通過構建一套公民碳減排可記錄、可衡量、有收益、被認同的機制,對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的節能減碳行為進行具體量化並賦予一定價值,從而建立起以商業激勵、政策鼓勵和核證減排量交易相結合的正向引導機制,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加入全民減排行動。

綠球金科(上海)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上線的“滬碳行”碳普惠平台以數字人民幣結算,以綠色出行、健康生活理念倡導全民共同參與節能減碳活動。“滬碳行”第一階段將地鐵、公交、騎行、步行納入平台,地鐵或騎行出行按出行里程核算碳減排量,公交出行按出行次數核算碳減排量,步行健身按步數核算精力值。公眾低碳出行和健身運動可視化、可量化。

“滬碳行”提供了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場景,用戶每日低碳行為收益可實時兌換成數字人民幣,促進數字人民幣錢包的開立、日活和消費使用。歸集在“滬碳行”平台的碳資產可用於企業、政府及大型活動,這些B端機構通過採購碳減排量實現碳中和,推動綠色循環經濟發展。

綠球金科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科技手段可實現包括碳資產識別、碳交易、碳核查在內的碳的全流程可視化。碳普惠涉及衣食住行,其中出行最容易度量,因此將其作為“滬碳行”平台的第一階段目標,採用隱私計算得到出行距離,激勵居民減少碳排放。為使碳資產可見、可得、可度量,採用區塊鏈存證和智能合約,用代碼實現碳資產數據不可更改、無人干預。

綠球金科與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有限公司合作研究上海市市域低碳出行碳減排方法學,核算不同類型低碳出行項目的碳減排量,完成《上海市低碳出行碳減排方法學》並通過評審。綠球金科計劃於2023年陸續將全國公共交通納入“滬碳行”平台,2024年起將垃圾分類、節水節電、城市生態系統碳匯納入平台。

多元主體創新,碳普惠1+1>2

今年12月,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發布《上海市碳普惠體系建設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形成碳普惠體系頂層設計,構建相關制度標準和方法學體系,搭建碳普惠平台,選取基礎好、有代表性的區域及統計基礎好、數據可獲得性強的項目和場景先行開展試點示範,銜接上海碳市場,探索多層次消納渠道,探索建立區域性個人碳賬戶,打造上海碳普惠“樣板間”。

王曉霞表示,我國提出的碳普惠和國外的個人碳交易類似。個人碳交易的難點在於如何匯聚高度分散的個人減碳努力並加厚減碳權益。碳普惠的出口不是只有碳交易,“它可以有豐富的權益兌現方式,包括市場化方式和優惠政策,所以碳普惠本身是瞄準消費端的一種減碳方式或綠色金融的手段,具有普惠性、公益性。”

2020年以來,我國碳普惠實踐逐漸增多,實踐創新領先於學界。目前碳普惠制度仍處於百花齊放的探索階段。我國一年碳排放量目前接近120億噸,按3%-5%計算,碳普惠的減碳規模大約3-6億噸。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去年7月正式啟動上線交易,如果按照當前每噸50多元的碳市場交易價格,碳普惠產生的經濟價值達到百億元人民幣規模。

她表示,碳普惠不是“包打天下的金箍棒”,而是一種工具和手段,與交通出行、林業等具體領域的結合具有1+1>2的作用。從年輕人的視角來看,它具有社交屬性,提出了一種更有意思的減碳方式。“隨着納入碳普惠的領域越來越多,場景越來越豐富,協同作用越來越大,公眾都行動起來,隨着生活方式的改變,可能會貢獻非常可觀的減碳效益。”

碳普惠是政府部門、數字平台企業、金融機構、第三方機構、科研院所、高校等多元主體參與的跨部門跨行業創新。王曉霞表示,多元主體間的交易成本高,有效推動多元主體的協作創新是探索碳普惠的挑戰之一。與此同時,交通碳普惠的條件與城市背景情況有關,要考慮人口狀況、交通基礎設施、城市交通出行特點、城市數字化基礎、社會活力等多重因素。

在上海方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首席運營官任健看來,碳普惠落地過程中要做好頂層設計,包括碳普惠核算方法學和場景設計,並用數字化的方式量化居民相關行為的數據。數據源由不同主體掌握,行為數據的獲取是一個挑戰,尤其在超大規模城市中,數據源的獲取不只是技術挑戰,還需要多元主體的協調。此外,碳普惠平台的可持續運行需要一套經濟機制。“平台運營方鏈接個人主體,個人需要被激勵才有動力持續做碳普惠所鼓勵的綠色低碳行為,對個人的經濟補償來自哪裡?現在這些商業模式並不是非常清晰,仍在探索過程中。”

媒體報道

      澎湃新聞  騰訊科技  鳳凰科技

相關事件

  • 碳普惠“滬碳行”上線:數字人民幣結算、區塊鏈存證  2022-12-27
  • 阿里發布“阿里巴巴普惠體2.0”,免費向全社會開放下載和使用  2021-05-14
(0)
上一篇 2022-12-27 23:30
下一篇 2022-12-27 23: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