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必馳衝刺科創板,仍面臨三大挑戰

訪問原網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數智界,文 | 蘇黎,編輯 | 殷浪浪

1950年,著名的圖靈測試誕生。

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定義,如果一台機器能夠與人類展開對話而未被辨別出其機器身份,那麼這台機器具有智能。

只是在當年,這個劃時代的貢獻顯得頗為孤獨。人工智能還沒有命名,沒有形成一門學科,也沒有研究團隊。

人工智能的巨大轉折發生在2016年,ALphaGo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人工智能進入公眾視野。

站在當下的時間節點來看,人工智能已經服務於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細分賽道也在不斷發展。其中,對話式人工智能經過幾輪更新迭代,正在成為各行業的智能化“標配”之一。

近日,一家對話式人工智能平台型企業,思必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必馳)向上交所遞交招股書,擬科創板IPO,中信證券是保薦機構。這家公司2007年在英國劍橋大學成立,曾先後獲得聯想之星、阿里巴巴的投資。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公司沒能擺脫AI公司的虧損困境,近三年連續虧損累計超8億元,毛利率也在持續性下滑。

思必馳在人工智能領域怎麼發展起來的?業務具體如何布局的?存在哪些挑戰?本文將重點回答這些問題。

創始人曾三次抵押房子

2007年,在劍橋大學攻讀語音識別方向博士學位的俞凱,找到一同留學的高始興與林遠東,聯合創立了思必馳。

他希望把自己所學產業化,用技術改造世界,選擇了投身智能語音賽道。

起初,思必馳在教育領域探索商業化落地。

高始興發現語音市場、特別是語音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存在很大機會,相應的公司卻很少,國內只有科大訊飛一股獨大。

當時恰逢全球推廣中國文化,國內老師出國程序繁瑣,三人便將商業化落地場景定位於對外漢語業務,以人機對話的形式,為在國外學習中文的同學提供技術平台。

在高始興的初步設想里,有了語音交互技術以後,公司可以服務教育軟件公司,甚至自己做產品。

思必馳早期發展並不順利。當時人工智能還未大火,語音技術存在瓶頸,市場認知度也低,導致思必馳在商業化落地上舉步維艱。高始興接受採訪時曾坦言,“早期我們是拿着鎚子找釘子,拚命找客戶,讓客戶把人工智能技術用上去,客戶都是半推半就,而且場景有限。”

一年後,思必馳應蘇州政府邀請回國創業,這年俞凱還在劍橋攻讀博士后,做全鏈路可交互語音技術研究,林遠東繼續負責海外漢語業務,高始興回國開闢新業務,帶團隊研發為中國人提供學習英語的技術。

回國后的思必馳並未迅速理清公司的未來走向,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業務探索。

先是2011年,蘋果上線Siri功能,語音交互市場一時風光無限,高始興判斷人機語音交互有着更大的市場,思必馳轉身聚焦智能硬件領域。

但當時公司已入不敷出,賬面上的錢只夠花幾個月,高始興不得不抵押了自己的房子。之後,在公司最艱難的時候,高始興又抵押了兩次房子。

這期間,2012年思必馳完成A輪融資,獲得荷塘創投和聯想之星一千萬元的投資金額。

再到2014年,思必馳將原有的教育板塊剝離出去,決定專註賦能終端,同時推出了對話智能雲平台——對話工場。

這一業務轉折點意味着,公司正式進入正軌,也越來越像一家純粹的人工智能企業。

接下來的幾年,思必馳迎來了一段穩步發展的時期。

融資上,截至2020年,思必馳先後融資7輪,投資機構包括阿里巴巴、富士康、美的集團、北汽產業投資、中信證券等一線知名企業和投資機構,共完成總額超10億元融資。

思必馳衝刺科創板,仍面臨三大挑戰

發展上,隨着物聯網領域市場得到釋放,思必馳在2015年專註物聯網和車聯網,並逐漸展開行業和場景深耕,為智慧家居、汽車、消費電子等物聯網終端市場打造自然語言交互技術方案。2017年推出全鏈路智能對話平台DUI。

再到2018年,為了提升智能語音性能,還未盈利的思必馳加大研發投入,開啟新場景業務探索,與中芯下屬的投資公司中芯聚源合資,成立更加燒錢的芯片公司上海深聰半導體有限責任公司,思必馳對其進行技術及資源賦能,打造“算法+芯片”一體化的整體解決方案。

深聰智能的董事長周偉達是思必馳原CTO,他接受媒體採訪時解釋了思必馳親自下場製造芯片的原因:

一方面,思必馳產品覆蓋的平台增多,客戶的需求千差萬別,現有的通用芯片的問題逐漸凸顯,在高性能平台上,無法滿足功耗需求,在低端硬件平台上,思必馳的語音技術能力又無法完全體現。另一方面,思必馳的業務模式也對做芯片提出需求,思必馳處於業務第一線,需要提供專業的硬件服務。

2019年,思必馳正式發布人工智能芯片TH1520,圍繞“雲+芯”,賦能智能終端+全渠道信息服務。

營收增長,毛利下滑

經過多年探索后,現在的思必馳,是一家對話式人工智能平台型企業。

對話式人工智能是指用戶可以通過語音或文字形式與之交流的技術,例如聊天機器人、虛擬助手等。對話式AI產品可以替代人類對話完成大量重複性、規則性對話任務,優化重構對話服務的工作流與職能重點。

根據《中國對話式AI行業發展白皮書》,2021年,對話式AI的市場規模為45億元,帶動規模126億元。預計2026年,對話式AI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08億元,帶動規模超385億元。

思必馳衝刺科創板,仍面臨三大挑戰

思必馳主營業務收入按產品形態主要分為軟件產品、硬件產品及技術服務,其中,技術服務又分為技術授權服務和定製開發服務兩種產品形態。

具體來說,思必馳的核心產品是智能人機交互軟件、軟硬一體化人工智能產品和對話式人工智能技術服務。

報告期內,從2019年至2021年,思必馳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15億元、2.37億元和3.07億元。

其中,智能人機交互軟件產品營收為6474萬元,佔總營收比例為21.06%;軟硬一體化人工智能產品營收為1.01億元,占營收比例為33%;對話式人工智能技術服務營收為約1.41億元,占營收比例約46%。

軟硬一體化人工智能產品是思必馳目前的業務重心,招股書中將這部分業務列為第一大收入來源。

2019年,思必馳實行軟硬一體化產品戰略,逐步打造覆蓋AI 語音芯片、AI 模組和 AI 終端等完整產品形態的解決方案,三者均已形成標準化產品,銷量逐漸增長。其中,AI終端的收入在2019年至2021年佔據大頭。

不過,思必馳的毛利率近幾年呈現下滑趨勢。

報告期內,思必馳綜合毛利率分別為72.17%、69.74%和 58.15%,整體呈下滑趨勢,與思必馳的業務變動有強關聯——報告期內思必馳產品結構發生變化,毛利率相對較低的軟硬一體化人工智能產品收入佔比增加。

而由於軟硬一體化人工智能產品在2020年和2021年還處於市場推廣階段,加之市場競爭激烈,該產品的毛利率在2019年至2021年分別為28.75%、24.74% 和 19.12%,逐年下滑。

對話式人工智能技術服務中的技術授權服務的毛利率下滑趨勢同樣較為明顯,報告期內分別為89.73%、84.12%和 67.93%。關於毛利率下降的原因,思必馳解釋為,2021年,公司技術授權服務中的智能外呼話務服務增長較快,智能外呼話務服務又涉及到線路資源等成本,所以毛利率與智能硬件終端技術授權相比較低。

仍面臨三大挑戰

作為一家典型的科技屬性極強的公司,思必馳面臨著AI科技公司的一貫痛點:盈利難、高虧損。

儘管思必馳的營收在逐年增長,但營收增速呈現出下滑趨勢,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公司營收分別為1.15億元、2.37億元和3.07億元,2020年同比增速達106.86%,2021年的增長速率僅有29.54%。

思必馳衝刺科創板,仍面臨三大挑戰

報告期內,思必馳凈虧損分別為2.83億、2.15億和3.35億元,扣非后凈虧損分別達2.75億元、2.03億元、3.44億元。

接下來,思必馳還將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挑戰。

第一,核心技術未來應用落地及商業化不確定性較大。

援引北京商報報道,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接受採訪時表示,“智能語音類人工智能公司的主要問題是很難商業化,公司發展需要巨大投入,但受技術所限難以商業化,形同商業‘巨嬰’,總得養着難以長大。”

思必馳在招股書中明確表示,人工智能與商業落地之間存在天然鴻溝。要將人工智能技術與行業知識、具體需求相結合,就要跨越每個環節涉及的轉換“鴻溝”,才能使得人工智能真正地促進產業發展和生產力提升。

具體到智能語音語言行業,相較於人工智能行業其他細分領域,由於其定製化程度更高,規模化速度相對較低,其商業化落地速度較慢,跨越“鴻溝”的難度相對更大。

另外,思必馳部分核心產品仍然處於研發階段,未來的產品定位及技術應用等產業化策略是否可以取得市場的認可尚未可知。

第二,明星股東減持,是思必馳的一大隱患。

招股書顯示,從2020年3月開始,阿里巴巴和聯想之星在一年內先後兩次拋售思必馳部分股權,阿里巴巴的持股比例由最初的18.32%降至13.22%,聯想之星則由8.13%降至5.21%。

阿里巴巴在思必馳2015年和2016年的B輪和C輪融資累計投入3億元,此後再也沒有追加投資。聯想曾經向思必馳提名股東,2020年4月後,聯想之星的提名股東王明耀不再擔任思必馳董事。

股東減持給思必馳帶來最直觀的影響就是市值縮水。2020年8月,思必馳Pre-IPO輪融資估值有45億元,兩個月後,阿里巴巴和聯想之星完成兩輪減持后,公司的市值縮水了2億元。

頻繁變動的還有思必馳的頭部客戶,2019年至2021年,除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穩定處在前五名客戶銷售席位中,其他大客戶在三年間都處於不停輪換狀態。

第三,行業競爭激烈,思必馳要和大體量競爭對手搶市場。

據IDC數據,去年國內人工智能軟件語音語義領域的市場規模約為22億美元,整體市場相對分散,其中科大訊飛、阿里雲、百度智能雲位居第一梯隊,合計佔據約三分之一的份額,思必馳位居第二梯隊。

思必馳衝刺科創板,仍面臨三大挑戰

在智能語音語言領域,國內主要企業除思必馳外還包括科大訊飛、雲知聲、虹軟科技、科大訊飛、雲從科技、雲天勵飛等。此外,百度等互聯網企業也紛紛涉足人工智能行業,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同時,在人工智能芯片領域,也有寒武紀等重要參與方。

除此之外,思必馳還可能面臨來自全球科技公司的潛在競爭。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媒體報道

      搜狐  搜狐  鈦媒體

事件追蹤

  • 2022-07-25  思必馳衝刺科創板,仍面臨三大挑戰
  • 2022-07-18  思必馳衝刺科創板IPO:三年凈虧損8.3億
  • 2020-08-27  AI語音獨角獸“思必馳”完成數億元Pre-IPO輪融資
  • 2020-04-07  思必馳完成4.1億人民幣新一輪融資
  • 2019-01-04  思必馳發布首款AI語音芯片TH1520
(0)
上一篇 2022-07-25 21:00
下一篇 2022-07-25 21: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