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果蠅尋找人體攝入塑料危險性的新線索

圍繞着塑料的微小碎片進入人體各個角落的證據已經開始建立起來,最近科學家們首次在活體肺部和血液中發現了這些顆粒。這對我們的健康意味着什麼仍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但科學家們已經轉向以可靠的果蠅為模型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他們通過腸道追蹤這些顆粒。
結果發現它們改變了涉及應激反應和氧化損傷的基因表達。

儘管研究已經開始描繪小型塑料微粒對海洋生物可能意味着什麼–發現包括魚類的動脈瘤、寄居蟹的認知功能受損和蝦的游泳異常,但對人類影響的理解卻更加有限。

實驗室研究表明,它們可以改變肺部細胞的形狀並對人類細胞產生更廣泛的毒性作用,但了解它們在活體中的行為方式完全是另一個問題。為了探索這個問題,巴塞羅那自治大學的科學家們選擇使用了果蠅這種最容易被理解的模式生物。由於果蠅跟人類共享很大比例的疾病基因,所以它們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學研究的首選工具。

科學家們指出,果蠅方法還克服了測量塑料在人體組織中積累的一些限制。通過利用不同大小的聚苯乙烯碎片,科學家們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跟蹤顆粒從被攝入到到達果蠅幼蟲血淋巴的路徑–這相當於人類的血液。

通過這種方式,科學家可以獲得一種“攝影報告”,以此來揭示塑料在通過腸道時跟微生物群和細胞互動的行為。這表明塑料有能力穿過腸道屏障並進入血淋巴。儘管科學家們報告稱沒有證據表明有明顯的毒性,但塑料微粒確實引發了廣泛的分子變化,進而改變了參與一般應激反應的基因的表達。

此外,這些顆粒還改變了跟氧化損傷和DNA損傷有關的基因表達以及與腸道屏障物理損傷反應有關的基因。研究中使用的顆粒大小為50、200和500納米,科學家發現,它們越小,誘發的反應越高。

科學家利用果蠅尋找人體攝入塑料危險性的新線索

研究繼續闡明了人類接觸微塑料的廣泛來源,一次性咖啡杯和塑料水瓶是主要的罪魁禍首,它們會將大量的顆粒掉進所裝的液體中。與此同時,科學家們還認為空氣中1納米至20微米的顆粒是可吸入的,這意味着本研究中心的顆粒可能是通過吸入而直接進入人體的。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Ricard Marcos表示:“除了建立一個新的方法學途徑,我們的研究還證實了黑腹果蠅作為一個模型在確定跟攝入這些污染物有關的潛在有害影響方面的巨大優勢。”

(0)
上一篇 2022-05-24 17:14
下一篇 2022-05-24 17: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