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億人追捧永不“塌房”的虛擬偶像 未來會取代吳亦凡們嗎?

從鄭爽代孕,到華晨宇和張碧晨“有個孩子”,再到吳亦凡的私生活風波,流量明星“塌房”事件不斷,粉絲和合作品牌方也遭受一次次突如其來的打擊。近日,藝人吳亦凡被爆以拍攝廣告、mv女主選拔為名,誘騙未成年女性。輿論發酵后,韓束、雲聽、良品鋪子、滋源、華帝、保時捷等十幾家品牌與吳亦凡終止合作關係。

4億人追捧永不“塌房”的虛擬偶像 未來會取代吳亦凡們嗎?

此外,吳亦凡參演古裝片《青簪行》的投資方也受到波及,該劇投資金額超3億元。若事件持續發酵,《青簪行》上檔幾乎無望,企鵝影業、新麗傳媒、鳳凰聯動影業等片方將承受巨額損失。

流量明星頻繁“翻車”,越來越來的影視公司和品牌方將目光投注到虛擬偶像身上。7月19日,國內知名造星公星樂華娛樂工商變更,新增股東阿里影業、字節跳動關聯公司北京量子躍動。有市場人士表示,字節跳動投資的應該是樂華娛樂旗下虛擬偶像女團A-SOUL,該女團由字節跳動運營。而在拉勾平台上,字節跳動旗下朝夕光年正發布的虛擬偶像方向職位。

4億人追捧永不“塌房”的虛擬偶像 未來會取代吳亦凡們嗎?

字節跳動虛擬偶像方向招聘

相較於真人偶像,虛擬偶像容顏不老、人設不崩,這種穩定性讓資本樂於與他們進行商業合作。從投資合作的角度來看,這不失為一門好生意。但追星本身是情感投射和尋求自我的方式,由技術構成的虛擬偶像,能獲得粉絲認可嗎?其商業化現狀如何?

近4億人熱捧,虛擬偶像崛起

虛擬偶像,是指由電腦圖形化、AI、信息投影等技術製作,擁有鮮明人設、完美形象的數字化產品。目前,虛擬偶像已有三種主要形態:第一代是科技和娛樂公司推出的虛擬偶像,如初音未來、洛天依;第二代,則是從漫畫和遊戲衍生出的虛擬主播,包括絆愛、輝夜月等;第三代,是由不同品牌公司打造的網紅代表,如Lil
Miquela、Imma等。

今年7月,一場名為“VR2021全息演唱會”的大型演唱會在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舉行。當晚舞台演出的主角,並不是有血有肉的當紅明星,而是一眾擁有完美形象的虛擬偶像,它們多為B站或社交平台上的虛擬主播。

4億人追捧永不“塌房”的虛擬偶像 未來會取代吳亦凡們嗎?

虛擬偶像舞台表演

這些虛擬偶像,不僅在現場進行歌唱、舞蹈表演,還會與粉絲進行互動、分享日常。高三學生田甜是虛擬歌姬洛天依的忠實粉絲,她表示:“就是因為是虛擬的才喜歡,她不僅人格完美、乾淨純粹,還和網友一般親切,不會像明星一樣難以接近。”

據B站CEO陳瑞透露,這樣的虛擬主播在B站上共有32412個,相比去年增長40%。而數據平台vtbs.moe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B站針對虛擬偶像的訂閱打賞比去年同期增長350%。目前,B站已成為國內最大的虛擬偶像社區。

事實上,隨着二次元圈層的人數逐年增加,Z時代對於虛擬偶像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根據愛奇藝發布的《2019虛擬偶像觀察報告》顯示,我國二次元用戶規模已從2017年的3.1億增長至2019年的3.9億,其中95后至05後用戶滲透率達到64%。

真人明星的形象容易受負面新聞衝擊,其代言的品牌也易受波及。而虛擬偶像人設不易崩塌,形象完美,因此形成一股美妝、汽車、食品等領域企業紛紛採用虛擬偶像代言的風潮。如美妝品牌花西子推出“花西子”虛擬代言人,華碩打造了“天選姬”,歐萊雅中國推出虛擬偶像“歐爺”。

花西子相關負責人向鳳凰網科技表示:“推出虛擬偶像代言人,並不是出於商業化考慮,而是品牌形象方面的探索”。而另一家不願具名的乳業公司則表示,相較於明星,虛擬偶像不用擔心檔期問題,成本也可控,更重要的是可以規避風險,這是他們選擇虛擬偶像代言主要考慮的因素。

虛擬偶像背後的年輕粉絲群體,以及商業代言風潮的崛起,吸引了巨頭下場。據天眼查信息顯示,6月8日,知名造星公司樂華娛樂旗下虛擬偶像A-SOUL成員著作權的擁有者,變更為字節跳動關聯公司看潮信息諮詢有限公司100%控股,這也意味着字節跳動正式入局虛擬偶像。

有市場人士表示,字節跳動與樂華的聯手十分契合,字節在技術和社交平台上擁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樂華則擁有對偶像打造的天然內容和宣發優勢。

而在字節之前,騰訊、愛奇藝、網易等互聯網公司,已悉數入場掘金。

虛擬偶像有錢途嗎?

儘管資本看好,但國內虛擬偶像工業還遠未成熟,商業化之路並不樂觀。AI換臉服務平台AI。

stars創始人孫博向鳳凰網科技表示:“就目前來說,由於IP內容的影響力較小,虛擬偶像的出場費遠不如明星,市場上也就洛天依的商務費能追趕一線明星,其他虛擬偶像收入連四五線小藝人都達不到。”

比如,樂華和字節推出的A-Soul女團時常會在B站進行直播。其中,女團成員向晚和嘉然打賞金額在B站虛擬主播中國名列前茅。而據B站數據顯示,四月直播了43.4小時的A-SOUL營收僅為63萬元。相比之下,真人女團火箭少女成員孟美崎單次出場費就達到兩三百萬,差距可見。

除此之外,看似光明的前景下,還存在無法出圈,商業化單一的問題。

目前,國內虛擬偶像大多缺少曝光機會。相比真人明星,通過電視劇、綜藝、歌曲等作品提高曝光量,吸引流量圈新粉。虛擬偶像只有在特定的晚會活動,以及品牌指定的商務代言才能活動,難以持久的曝光,就無法吸引粉絲關注,這也導致虛擬偶像出圈困難,直接影響其商業變現。

據悉,當前市場上,粉絲經濟依舊是虛擬偶像的主要商業化手段。頭部IP主要依靠演出、直播、授權、周邊等獲取收益,而腰部和尾部由於缺少穩定粉絲群體,在傳播上較弱,商業變現困難。一位杭州的虛擬偶像平台負責人表示:“由於商務收入太少,我們公司現在只剩下10多個創始成員,轉向給影視公司提供AI、全息投影等技術服務。”

此外,虛擬偶像作為二次元文化的產物,目前還相對小眾。“就是懂的人他很懂,不懂的人怎麼都不明白,很多公司不採用虛擬偶像,是他們既不懂虛擬偶像文化,也不懂這方面的技術。”孫博表示,目前行業市場生態需要完善,整個商業化方面也需要探索出更系統的模式。

而關於影視公司,是否會用AI換臉以及虛擬偶像替換明星的問題。“影視方面的市場太小,遠不如代言。”孫博告訴鳳凰網科技,限韓令時期,確實有部門影視公司通過AI換臉替換一些韓國演員,但僅限於不知名的影視,這是巧妙規避風險的手段。若是鄭爽、吳亦凡這類藝人主演的電視劇,由於觀眾已經知曉,換臉也改變不了情況,投資方也不會再花費資金。

可以肯定的是,隨着AR、VR、全息投影等技術的提升,以及互聯網巨頭的加入,日趨激烈的競爭無疑將加速虛擬偶像產業的發展。但如何開發線上線下完整的產業鏈條,使其具有完整的知識產權,且能夠在市場運作中取得盈利效果,恐怕還有很長一段路走。

(0)
上一篇 2021-07-21 19:17
下一篇 2021-07-21 19: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