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聯預計2023年電力需求增長6%,全年供需緊平衡

訪問原網址

“陰陽合同”、捆綁銷售、變相加價,電煤中長期合同簽訂仍有不規範現象 

中電聯預計2023年電力需求增長6%,全年供需緊平衡

經歷疫情影響,中國2022年的電力增速不及預期。 

1月19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2023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8.64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6%。而中電聯在2022年初預計當年電力消費增速為5%-6%。

新增裝機和非化石能源裝機均創歷史新高

全年來看,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二、四季度電力消費增速較低,分別為0.8%和2.5%,一、三季度增速分別為5%和6%,處於中電聯的預測區間。 

中電聯預計2023年電力需求增長6%,全年供需緊平衡

2021、2022分月全社會用電量及增速 來源:中電聯 

分行業來看,第一產業用電量114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4%,城鄉居民用電量1.34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8%,增速較高。天氣因素對居民用電影響明顯,2022年8月,全國出現大範圍持續高溫天氣,全國平均氣溫達到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水平,當月居民生活用電增長33.5%。2022年12月,四次冷空氣影響中國,全國平均氣溫為近十年來同期最低,當月居民生活用電增長35%。 

電力增速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佔比最大的第二產業用電量5.7萬億千瓦時,同比僅增長1.2%,是電力增速不及預期的主要因素,其中第二產業用電量在二季度、四季度都是負增長。具體到不同行業,其電力增速也反應了行業景氣度,如新能車整車製造用電量大幅增長71.1%,而建材中水泥行業用電量同比下降15.9%,消費品製造業用電量同比下降1.7%。 

電力裝機方面,儘管在經歷2021年電荒之後主管部門強調了煤電的保障兜底作用,煤電項目核准也在2022年出現回溫,但總體低碳轉型的趨勢並未受影響,且程加速趨勢。 

2022年,中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2億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裝機1.6億千瓦,佔80%。 截至2022年底,中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5.6億千瓦,非化石能源裝機12.7億千瓦,佔比達到49.6%,同比提高2.6個百分點。 新投產的總發電裝機規模和非化石能源裝機規模都創歷史新高。 

中電聯預計2023年電力需求增長6%,全年供需緊平衡

2022中國電力裝機結構 數據來源:中電聯(火電主要包括煤電、氣電和生物質發電,其中煤電佔比43.8%)

電量方面也延續了低碳轉型趨勢,2022年,全口徑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8.7%,佔總發電量比重達到36.2%,增加1.7個百分點。煤電發電量同比增加0.7%,發電量比中為58.4%,同比降低1.7%個百分點。並且在三季度來水偏枯時,煤電發電量同比增長9.2%,發揮了兜底保供作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電力市場化改革在繼續深入。2022年,全國各電力交易中心累計組織完成市場交易電量52543億千瓦時,同比大幅增長39%,市場化電量佔全社會用電量比重達到60.8%,同比大幅提高15.4個百分點。

2023供需緊平衡

對於2023年的電力供需形勢,中電聯預計中國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拉動電力消費需求增速比2022年有所提高。正常氣候情況下,預計2023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9.15萬億千瓦時,比2022年增長6%左右。 

中電聯統計與數據中心副主任蔣德斌在發布會上表示,2023年第二產業電量增速將逐步回升,在政策利好影響下,房地產市場逐步修復將推動鋼鐵、建材等行業用電量回升;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調整,為2023年服務消費、線下消費恢復創造條件,住宿餐飲業、交通運輸業、文化旅遊等接觸類行業的電力消費將成為三產用電量增速恢復的重要推動力。 

電力裝機方面,中電聯預計2023年新增裝機規模將達到2.5億千瓦,總裝機達到28.1億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達到14.8億千瓦,佔總裝機比重將突破一半達到52.5%。具體而言:水電4.2億千瓦、併網風電4.3億千瓦、併網太陽能發電4.9億千瓦、核電5846萬千瓦、生物質發電4500萬千瓦左右,太陽能發電及風電裝機規模均將在2023年首次超過水電裝機規模。 

多重因素下,中電聯預計,2023年全國電力供需總體緊平衡,部分區域用電高峰時段電力供需偏緊。迎峰度夏期間,華東、華中、南方區域電力供需形勢偏緊;華北、東北、西北區域電力供需基本平衡。迎峰度冬期間,華東、華中、南方、西北區域電力供需偏緊;華北區域電力供需緊平衡;東北區域電力供需基本平衡。 

在影響供應的因素方面,報告還提及煤電持續虧損,導致技改檢修投入不足帶來設備風險隱患上升,增加了電力生產供應的不確定性。 

中電聯在報告中建議,疏導燃煤發電成本,發揮煤電兜底保供作用。科學設置燃料成本與煤電基準價聯動機制,放寬煤電中長期交易價格浮動範圍,及時反映和疏導燃料成本變化。推進容量保障機制建設,加大有償調峰補償力度,彌補煤電企業固定成本回收缺口,進一步提高煤電可持續生存和兜底保供能力。強化機組運維檢修和安全風險防控工作,加大設備健康狀態監測和評估,確保機組安全可靠運行。

電煤合同簽訂仍存在不規範、不合理現象

經歷2021年電荒之後,煤電的兜底保供作用重新引發重視,而電煤的穩定供應,是維持煤電作為電力系統“壓艙石”作用的關鍵保障。 

為此,主管部門從2021年10月開始研究,到2022年初出台相關文件,完成煤炭長協價格機制調整,推動發電和供熱用煤中長期合同全覆蓋,煤炭企業中長期合同數量達到自有資源量80%以上,上調長協基準價至675元/噸,設定新的浮動區間至570元/噸至770元/噸。 

一年過去,執行情況如何?中電聯規劃發展部副主任葉春在發布會上回答《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 2022年電煤中長期合同運行整體好於往年,對於保障電煤和電力供應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2022年上半年中長期合同履約率超過96%,全年數據尚未發布,從各具體合同的履約情況看,能夠達到100%履約的合同佔總合同量的比重仍然不高,且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此外,還存在煤質明顯下降、價格機制混亂等問題。 

2023年的電煤中長期合同還在簽訂過程中。 

國家發改委此前在2022年10月發布的《2023年電煤中長期同簽訂履約工作方案》中明確,原則上每個煤炭企業電煤中長期合同任務量不低於自有資源量的80%,對於動力煤資源的75%,2021年9月以來核增產能部分全部簽訂中長期合同;未足額簽約的煤炭企業將在新項目核准、新產能核增、鐵路運力和金融支持方面予以限制。 

《方案》還要求,合同必須明確供應煤種的煤質要求及雙方認可的質檢機構,並將“欠一補三”納入合同條款,簽訂誠信履約承諾書。 

中電聯發展規劃部副主任葉春回答《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在當前形勢下,煤炭、電力企業簽訂中長期合同,是確保供應、穩定價格的有效手段。同時長協煤比例的提高和高質量兌現,也能很大程度上緩解煤電企業的燃料成本壓力。但中長期合同保供穩價“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的充分發揮,不僅要達到合同簽訂的量,還要保證合同簽訂的質,避免陽奉陰違,確保後續中長期合同的順暢履約。 

目前實際簽訂工作還存在問題。 

葉春介紹,目前主要發電集團中長期合同簽訂工作已取得較大進展,但距離100%全覆蓋的目標要求還有一定缺口。據了解,主要由於部分煤炭企業簽約意願不足,甚至存在觀望、等待等僥倖心理,一些提出不合理質價條款難以達成一致、進一步對接溝通較困難。 

葉春進一步介紹,當前電煤中長期合同簽訂仍存在不規範、不合理的情況:部分煤礦提出按照3:7甚至1:3搭配市場煤進行捆綁銷售,這個情況已經從某個地區蔓延到各個主產煤地區均存在; 

變相簽訂“陰陽合同”,例如雖簽訂並錄入系統的合同按照任務分解量,但線下明確僅按一定比例減量兌現,或雖按照價格區間上限簽訂合同,但明確提出降低兌現熱值且不許進行熱值考核等; 

要求降低硫分、水分、灰分、揮發分等指標要求,並增加獎勵條款,在合同兌現時變相加價,達100-150元/噸; 

部分貿易商流通環節服務費高企,有些代理服務費超過煤價的50%;以及提高預付款比例、設置繳納押金或保證金等不規範要求。 

針對這些問題,葉春表示,當前正處於2023年電煤中長期合同簽訂全覆蓋“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在進一步推動長協簽訂工作的同時,加強合同審查,及時糾正不規範簽約行為,維護電煤中長期合同的嚴肅性,才能切實為2023年電煤保供穩價奠定基礎。 

中電聯也在分析預測報告中建議,嚴格規範合同簽訂行為,制止各類變相加價、降低兌現熱值等非法牟利行為,釋放穩定市場價格的強烈信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財經十一人”(ID:caijingEleven),作者:韓舒淋,36氪經授權發布。

媒體報道

      36Kr  新浪  新浪  界面

相關事件

  • 中電聯預計2023年電力需求增長6%,全年供需緊平衡  2023-01-20
  • 國家能源局:1-6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2.9%  2022-07-14
  • 國家能源局:2021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0.3%  2022-01-18
  • 6月份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9.8%  2021-07-15
(0)
上一篇 2023-01-20 20:57
下一篇 2023-01-21 00:5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