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味來」完成近千萬元種子輪融資,伽利略資本領投

訪問原網址

文 | 林廣源
編輯 | 海若鏡

36氪獲悉,上海遇見味來生物技術有限公司(C Foods)已經完成近千萬元種子輪融資(首輪),本輪投資由伽利略資本領投,新興投資廠牌Kindergarten Green等跟投。本輪融資主要用於種子細胞、無血清���養基以及生物材料的研發,並推出相關雛形產品。

遇見味來成立於今年5月,是一家基於細胞生物學技術的創新企業,核心方向是研發以細胞培養肉為主的替代蛋白。遇見味來創始人兼CEO陳哲告訴36氪:“做細胞培養肉創業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選擇。”陳哲從加拿大韋仕頓大學本科畢業,在多倫多大學獲得金融數學碩士學位。曾在加拿大從事金融相關工作的陳哲選擇回國轉行實業,“因為實業產生的影響更大”。

在運動消費、食品飲料行業工作一段時間后,陳哲與高中好友、聯合創始人兼CSO劉洋的交流促成了遇見味來的成立。劉洋是北京大學細胞生物學博士,在工業界和學術界有着10年以上幹細胞研發經驗。目前,公司團隊均由碩士和博士組成,以研發為主,主要包括種子細胞、培養基和生物材料三個方向的研發。

技術:降成本、提口感和規模化

36氪了解到,細胞培養肉的製備涉及到細胞系、細胞培養基、生物支架材料、生物過程設計四大技術板塊。動物種子細胞通過誘導發育成肌肉或脂肪等組織細胞,在合適的培養基中沿着生物支架材料增殖,通過進一步的生物加工形成結構化的肉製品。在細胞培養肉領域,如何降低成本、提升肉質口感、實現結構肉的規模化生產是行業競爭的關注重點。遇見味來從不同維度出發,嘗試降成本,提口感和規模化。

「遇見味來」完成近千萬元種子輪融資,伽利略資本領投

細胞培養肉的研發流程 企業供圖

在細胞系技術上,陳哲告訴36氪:“種子細胞的獲取已經降低了對動物的傷害,能夠提升動物福利,對肉食者、部分素食者都是很好的選擇。”在技術層面,採用誘導多潛能幹細胞(iPSC)可以解決從動物反覆獲取幹細胞的問題,相比原代幹細胞,iPSC的增殖能力更強,可以提高生產效率。

此外,遇見味來通過建立多潛能幹細胞系和成熟的分化路徑來解決行業內細胞增殖代數、細胞分化成熟效率以及無血清分化的問題。“肉具有不同的組織,包括肌肉、脂肪、細胞外基質、皮等,遇見味來根據不同的組織採用不同的種子細胞技術提升動物福利和生產效率。”

在培養基開發上,遇見味來沒有選擇血清培養基,因為“從牛身上獲取血清的方法十分殘忍,且血清培養基批次間的穩定性太差。”培養基中包含細胞體外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和生長因子,培養基的優化是細胞培養肉成本下降的巨大驅動因素。

陳哲認為:“培養基配方的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綜合考慮細胞自身性質、下游生物反應過程等因素。遇見味來希望在一到兩年的時間裡將培養基(相比傳統培養基)的成本降低100-1000倍,”據了解,遇見味來已經建立起適用於不同細胞類型的增殖和分化階段的無血清培養基配方,通過提升細胞培養密度,細胞生長效率,提升生長因子使用效率等手段實現培養基成本的下探。

在生物材料方面,遇見味來從擬肉性能出發,考慮結合非動物來源的生物材料和功能修飾的方法增強細胞貼附性、細胞因子使用效率以及營養增強的方法提升材料對肉的整體營養和口感的貢獻率。據了解,生物支架材料在最終結構肉的形成,營養物質、氧氣和廢物傳輸,細胞分化和成熟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生物過程設計中,遇見味來也在積極布局3D生物打印,實現生物組織工程的規模化。“未來將與合作夥伴開展合同設計與製造(CDMO),聯動產業上下游與行業內的主要公司共同推進細胞培養肉的規模化、市場化和商業化。”

產品:成本、政策和市場取向

“細胞培養肉本質上是一個消費品,”陳哲認為,“面向消費者做高端產品是遇見味來的長期目標。”據了解,遇見味來將循序發展細胞培養肉,從早期的雛形肉糜、肉餅到高端擬牛肉、擬鵝肝等,在此基礎上“也會嘗試布局更多的替代蛋白,如其他肉類、奶製品等”。

遇見味來選擇擬牛肉作為切入,主要有三方面的考量:一是牛肉生產是肉類生產中對氣候影響最大的,是豬肉和雞肉影響的8-10倍,占整個畜牧業氣候變化影響的70%;二是牛肉在中國的肉類消費需求中增長最快,且進口依賴度高;三是擬牛肉的商業價值高,傳統畜牧牛肉的價格可能會隨着供給的收緊而升高,給擬牛肉帶來市場機會。

然而,細胞培養生產牛肉並不簡單。陳哲告訴36氪:“首先,優質的種子細胞獲取並不容易,中國的養牛農場不多,優質的種子細胞往往通過合作的高校或研究機構獲得;其次,牛肉的結構和營養成分相比雞肉更加複雜,模擬出真實的嚼勁兒,相近的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需要很深的研究基礎。”遇見味來的目標是將細胞培養牛肉的成本降低至傳統畜牧牛肉水平,將在市場上與高端牛肉競爭。

要在市場上買到細胞培養牛肉,還有一段距離。目前,新加坡仍然是第一個批准銷售細胞培養肉的國家。世界上的其他主要國家都在積極推進政策支持和經濟扶持。2021年9月,美國農業部發布了細胞培養肉和家禽產品標籤規則制定建議的預告,此舉或預示美國將批准細胞培養肉上市。2021年10月,歐盟在應對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資助計劃中劃撥200萬歐元給Mosa Meat及其合作夥伴Nutreco,用於降低細胞培養基的成本。根據日本法律釋義,細胞培養肉若不使用永生細胞和外部源生長因子或可實現商業化,但尚缺乏明確的監管框架。

2020年,中國科技部啟動了“綠色生物製造”研究項目立項,其中有約2千萬元人民幣用於替代蛋白的研發。21年6月江南大學牽頭啟動“人造肉的高效生物製造技術”研究項目。21年12月,農業農村部引發《“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未來食品”作為前沿交叉融合技術被重點提及,細胞培養肉是其中的重點研究項目。然而,目前國內尚沒有對細胞培養肉的明確監管和上市批准。

“遇見味來主要關注國內市場,致力於解決中國的食品和糧食問題。但是技術準備好了,瞄準機會也會嘗試出海。”在遇見味來的發展規劃中,更側重國內市場。

市場:投資、新冠和氣候變化

遇見味來快速完成千萬元種子輪融資的背後有替代蛋白的賽道熱度加持。波士頓諮詢公司(BCG)今年7月出具的報告《替代蛋白中蘊藏的氣候機遇》中提到,替代蛋白的風險投資每年以124%的速度增長,從2019年的10億美元增長到了2021年的50億美元。其中,細胞培養肉細分領域的投資增長最快,從5千萬美元增長到了14億美元,漲幅超過425%。

投資風口下的替代蛋白在消費市場端也前景明朗。波士頓諮詢(BCG)和藍色地平線(Blue Horizon)聯合,在今年2月到7月對包括中國在內的7個國家和地區的3729名消費者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83%的中國受訪者了解替代蛋白,高於全球水平(73%)。

此外,調查結果顯示,新冠疫情影響了消費者的肉類消費需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看好細胞培養肉。其中,63%的中國受訪者表示受疫情影響增加了對替代蛋白的消費。新冠大流行背景下,人造肉提供了綠色、健康的替代選擇。

報告還指出,31%的消費者會因為積極的氣候影響而完全轉向食用替代蛋白。BCG據2018年的文獻分析認為,食品生產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6%,畜牧業是食品生產系統中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行業,佔全球排放總量的15%,與交通運輸系統的排放量大體相同。BCG預測,若替代蛋白佔據22%的肉類市場份額,2030年將實現2.2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減排。

多家諮詢公司或會計事務所對細胞培養肉的前景態度積極: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預測2030年細胞培養肉銷售額將達到200億美元;巴克萊銀行(Barclays)預測2040年的銷售額將達到4500億美元;安永(EY)則預測到2030年,細胞培養肉將佔據肉類市場份額的3%,2040年這一比例將增長到22%。

媒體報道

      36Kr  投資界  創業邦
(0)
上一篇 2022-10-20 18:30
下一篇 2022-10-20 1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