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民投資理財新動向:明星基金經理沒那麼香了,債券取代股票進入資產配置前三甲

訪問原網址

中國居民投資理財新動向:明星基金經理沒那麼香了,債券取代股票進入資產配置前三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記者 | 馮賽琪

9月1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發布新一期《中國居民投資理財行為調研報告》(下稱《報告》)。

《報告》指出,我國居民的理財產品配置偏好比較集中,且相對保守。公募基金配置明顯降低,其中權益類配置降低、 固收類增加,體現出避險的特徵。

銀行存款類、公募基金和債券是2022年居民投資比例最高的三項資產

其中債券類資產配置比例為21%,相較於去年有6個百分點的上升,取代股票成為2022年居民配置最多的三類資產之一。股票配置從2021年的17%增加到20%,配置比例與債券非常接近。

浦銀理財副總經理張文橋提到,選擇銀行理財的客戶有明顯的特徵。“一是希望有一定的投資收益,二是厭惡風險,所以對於回撤和虧損是比較厭惡的,尤其不能接受虧損,因為這是過去多年培養下來的習慣。”

中國居民投資理財新動向:明星基金經理沒那麼香了,債券取代股票進入資產配置前三甲

張文橋認為,因此在銀行理財行業成立以後,現在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在考慮一定收益的情況下,如何把回撤能夠控制到客戶滿意的程度。

如何做好客戶獲得感的提升?他表示,機構首先要提升資產管理的能力,通過技術手段來控制回撤和波動,其次是增加產品的豐富度,以及提升產品附加價值。比如,信息披露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往往特別重要。“我們有些客戶就特別喜歡看到每天能掙多少錢,這比他多掙幾個錢可能更重要,這種獲得感還是挺喜悅的。”

《報告》顯示,居民選擇基金的考慮因素更加回歸理性,追明星基金經理、新發基金和歷史高收益基金的熱情回落。

2022年調研結果顯示,投資者對明星基金經理的關注程度顯著下降,關注比例由去年的24%下降至14%。

《報告》認為,可能是受到市場風格切換后明星基金經理“翻車”事件影響的結果。由於市場的波動、明星基金光環褪去,人們在做出基金購買決定時更加回歸理性。

但頻繁交易和追漲殺跌等非理性投資現象仍然存在,這導致投資者連零頭都沒有賺到,出現所謂“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現象,不過今年有所降低。

在關於基金損失、取得收益時是否改變投資計劃的調查中,數據顯示,當收益超過20%時,近34%的受訪用戶選擇增持,相較於去年超過50%的數據有大幅下降。

2022年居民對投資收益的期望普遍下降。

《報告》發現,對於投資的年化期望收益在5%以內的受訪用戶,由去年的37%比重增至43%。值得注意的是,具有高收益期望的人群數量明顯減少,今年收益期望超過20%的用戶僅佔13%,相較於去年 20%的佔比有大幅降低。

並且收益期望超過10%的人群規模都在下降,從去年的40%下降至29%,說明人們的收益期望逐漸回歸理性,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對市場預期的不樂觀。

在居民的投資理財行為方面,《報告》發現,相較於上一年度,中國居民的長期投資意識有所提升。

一年以內持有意願的用戶比例明顯下降,從去年的72%到今年的65%。同時,居民對理財產品虧損時間的容忍上升。以股票型基金為例,能接受1年以上虧損的用戶比例由去年的14%增至23%。

據調查顯示,僅有28%的受訪者會因為投顧服務而增加長期投資意願,有半數受訪者不了解基金投顧服務。《報告》認為,我國尚處於專業投顧的初級階段,未來發展空間較大。

湘財證券總裁周樂峰同樣指出:“這個領域目前算是一個藍海,花心思在投資顧問業務上的金融機構還不算太多。”隨着近年來券商、金融機構互聯網運營的思路想法越來越成熟,他認為,未來金融機構可以在客戶獲得感上發力,以開發新的發展機會。

媒體報道

      界面
(0)
上一篇 2022-09-02 18:29
下一篇 2022-09-02 1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