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最早將於2025年推出與豐田汽車研發的燃料電池車

訪問原網址

豐田第一款純電動汽車 bZ4X,5 月份上市。日前有媒體曝光其向車主發送「召回郵件」——短途行駛時,車輪可能會脫落。

對於曾經地位不可撼動的混動先驅豐田來說,第一款純電動車實在來得太晚,第一件醜聞又來得太快。遙想二十多年前,世界第一款量產混合動力車普銳斯問世,連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明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都為之心折。

豐田研究鎳氫電池、鋰離子電池多年,清楚鋰電池的能量密度上限,認為混動技術只能作為「過渡」,氫燃料電池才是終極選擇。

豐田的判斷是科學的,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橫空出世的特斯拉,讓鋰電池、鋰礦以及整個電動汽車行業,成為近年最受關注的商品領域,也促成了世界各國「減碳」目標下最有前景的製造領域。

寶馬最早將於2025年推出與豐田汽車研發的燃料電池車

▲ 五年過去了,電動卡車 Semi 終於面世

近日,馬斯克宣布電動卡車 Semi 今年交付,又給鋰電池卡車界打了一劑強心針。

今年以來,鋰礦價格瘋漲,各大車企全球搶礦。廣汽稱自己給寧德時代打工,寧德時代表示利潤十分微薄。無「鋰」寸步難行之下,氫燃料電池再度回到大眾的視野。

豐田 vs 特斯拉,兩條路線之爭

九十年代末,豐田第一代混動車普銳斯面世時,特斯拉還沒誕生。十五年後的 2012 年,普銳斯系列全球銷量達到 400 萬輛。

同一年,特斯拉推出了 Model S,證明電動汽車雖然價格昂貴,但續航不差,動力也不差,完全適合家用。從那以後,「環保」的代言人不再是豐田,而是特斯拉——綠色交通領域的新領袖。

豐田忽略了特斯拉代表的時代意義。雖然豐田也投資了特斯拉,但它認為這家初創公司不是一個威脅,而是一個可以補充自身產業鏈條的小角色。

兩家公司並不在同一領域裡競爭,豐田是全球汽車業巨頭,特斯拉只是個美國小型汽車製造商。另外,豐田把混合動力視為權宜之計,是氫燃料電池就緒前的替代品。

寶馬最早將於2025年推出與豐田汽車研發的燃料電池車

▲ 去年秋天上市的夜光版普銳斯

豐田忽略了一些看似微妙卻要引發風暴的「蝴蝶效應」因素。確實,混合動力汽車只是通向清潔燃料汽車的橋樑,但豐田搞不清這座橋的長度。黑莓拒絕模仿 iPhone,豐田也看不上特斯拉,因為黑莓認為未來十幾年還需要物理鍵盤,豐田認為未來幾十年還需要汽油。

特斯拉的擴張,一個更大的背景是世界各國政府都在着眼「綠色經濟」,限制或禁止化石燃料汽車。各項政策出台的時間,比豐田預計的要早得多。政策帶來的大量補貼,促進了電動汽車價格的下降,充電基礎設施的擴充,也帶來了更多消費者的青睞,而氫燃料電池汽車一切都還沒準備好。

為了保護已經砸進去的投資,也為了堅持自己的判斷,豐田一直在大力遊說各國政府、特別是美國政府,大張旗鼓反對電動汽車。既然不能影響對手,至少也要影響裁判。

但時間不多了。iPhone 和 Android 手機推出后,黑莓的銷量也持續增長了好幾年。如今,黑莓在手機市場的份額為零。

汽車市場的變化比手機市場的變化慢,豐田還是緊趕慢趕地推出了 bZ4X。「bZ」,beyond Zero,代表「超越零」排放電動汽車;「4X」意思是緊湊型跨界 SUV,類似同等尺寸的 RAV4。該車由 e-TNGA 平台打造,豐田和斯巴魯聯合開發,將在 2025 年前推出七款純電動 bZ 車型。

bZ4X 的數據不是很好看,加速不是很快,續航也不是很長。前驅、四驅兩種車型,0-100 km/h 加速時間分別為 8.4 秒、7.7 秒。兩種車型均搭載容量 71.4 kWh 的鋰離子電池包,續航里程分別為 460 公里、500 公里。

寶馬最早將於2025年推出與豐田汽車研發的燃料電池車

▲ bZ4X 把方向盤轉動角度設定為±150°,駕駛員無需換手打輪即可完成轉向操作

最大亮點或者叫噱頭,是它的太陽能電池板全景天窗,每年可為汽車行駛供電近 1800 公里,這一數據還沒有得到驗證。

來不及驗證「天窗發電」的實用性,有着 25 年電動化經驗的豐田,第一款電動車 bZ4X 就被曝光「掉輪子」。

技術 vs 政治,路線之爭背後

鋰電池和氫燃料電池之爭,是兩條路線的鬥爭。

從技術路線的角度而言,氫燃料電池的使用範圍、加油時間、壽命、可回收性、耐用性、能量密度,都好於鋰電池。豐田鑽研動力電池多年,對氫燃料的優勢的堅定信心,不是沒有依據的。

像氫燃料電池,三到五分鐘就能充滿。鋰電池組要充七八個小時,充太快會燒壞。像鋰電池一般有 500 到 800 個充電周期,疊加上駕駛員的駕駛方式,車子的壽命七到十年。而氫燃料汽車開二十年沒問題。

像鋰電池電動車,溫暖的地方比較適合,但高緯度或寒冷地區就不行。之前有北京特斯拉車主吐槽自己養了一位「電動爹」,一個原因就是冬天得蓋着毛毯開車——不敢開空調,電量掉得太快。而氫燃料極冷極熱都不怕,飛出地球的航天器必備。

寶馬最早將於2025年推出與豐田汽車研發的燃料電池車

▲ 1937 年,德國 “興登堡號” 飛艇在高空爆炸,直接導致了飛艇行業的沒落

最根本的還是能量密度問題。氫能量密度高,是宇宙中最輕的元素,氫燃料電池因此有明顯的重量優勢。鋰電池組很重,重到貨車根本沒法用,這也是迄今為止氫燃料電池在公交車、大貨車上廣泛應用的原因。

某商用卡車製造商的數據顯示,一輛載重二十噸的貨車,自重七噸,鋰電池組兩噸半,續航 200 公里,剩下載重十噸的空間;如果里程加到一般值 500 公里,至少再加三噸的電池組,這時只剩下載重七八噸的空間——貨車拉太少,就沒有盈利可言了。

很多人要問,隨着技術的發展,鋰電池的能量密度會提高嗎?

不會。這是物理原理決定的。電池的作用就是氧化還原反應,得到或失去電子,才產生電流。電子的密度就是能量的密度。適合做電池的五個元素,電子利用率分別是氫(100%)、碳(66%)、硼(60%)、鈹(50%)、鋰(33%)。

特斯拉用的鈷酸鋰電池,已經是市面上最「完美」的鋰電池,和碳氫化合物石油相比,差不多有五十倍的能量密度差距;和氫燃料電池的能量密度差距就更大。

比化石燃料更「強大」的能源,只能是氫能源、核能源。

氫燃料電池的前途如此光明,為什麼豐田沒能走通?

首先還是保存難度。純氫具有爆炸性,「興登堡號」空難就是氫氣爆炸導致,從那以後飛艇都改用氦氣了。

其次是效率低,因為得到純氫,要麼靠化石燃料提純精鍊,過程不環保——產出氫氣時會排放硫化物等毒性物質,缺乏有效檢測的手段;要麼靠電解,效率過低,其間會損失一半的能量,再冷卻、運輸、儲存,又消耗了更多能量。

加上配套的基礎設施少,早年開發氫燃料電池的汽車製造商也意興闌珊起來。

寶馬最早將於2025年推出與豐田汽車研發的燃料電池車

▲ 沃爾沃、戴姆勒、Traton 計劃在歐洲組建電動卡車充電網絡

這就涉及到政治路線的問題了。

歐洲車企在 20 年前開始布局氫燃料電池,奔馳、福特、日產在加拿大合資開發燃料電池。德國汽車產業在歐洲佔主導地位,但一直走清潔柴油路線,達標歐盟的標準,這一選擇導致氫燃料電池的應用難以落地。

「排放門」事件后,歐洲也開始轉向鋰電池電動車。大眾最積極,因為它既沒有新能源技術的積累,也沒有燃料電池的家底。奔馳也放棄了氫燃料電池乘用車的技術路線。戴姆勒和沃爾沃合資開發商用車的氫燃料電池。

如今鋰電池汽車市場,美國、中國實力強勁。美國一直走鋰電池汽車路線,堅持氫路線的豐田和現代,所在的日本和韓國的市場很小,多年遊說,也沒能過多打動美國的主力乘用車市場,不過拿下了美國氫燃料商用車的大部分市場份額。

中國的電網、石油企業都有較強的穩定性,加上國內市場巨大,支持鋰電池已經取得效果。2018 年李克強總理去日本考察之後,國內的氫能源市場逐步啟動。以「內循環」的市場體量,足以同時發展鋰電池和氫燃料電池,布局乘用車和商用車市場。

儲能電池 vs 燃料電池,現實與未來

北美東部時間 8 月 10 日,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宣布續航里程 500 英里(長續航版,804 公里)的電動卡車 Semi 今年交付。這款 2017 年「露臉」后一直跳票的「重卡」,忽然現身。

純電動的 Semi,想要重複 Model S「顛覆」普銳斯的故事,挑戰「大載重長續航」、主打氫燃料電池的重卡領域。

據馬斯克表示,Semi 擁有 500 kWh 的電池能量,最大續航里程超過 1000 公里。配備最新的 4680 全極耳電池,能量密度相比原先的 18650 電池提升了 500%,輸出功率提升了 600%,但需要良好的散熱條件。

其搭載 4 台電動機,系統綜合功率超過 1000 馬力,滿載 40 噸貨物時,0-100 km/h 加速時間是 20 秒,空車狀態下 5 秒即破百。頭部採用「子彈頭」設計,風阻係數僅為 0.36,可以更好地降低電耗。

寶馬最早將於2025年推出與豐田汽車研發的燃料電池車

▲ 7 號電池、5 號電池、18650、2170 和 4680 電池對比

Semi 的電池組重量尚未曝光,目前還無法估算它的實際載貨量、並和其他氫燃料重卡進行比較。可以參考的數據是,一輛 Model Y 大約需要 960 顆 4680 電池,電池組重量在 800 千克左右。

氫燃料電池卡車的情況是,根據北京、上海和廣州的物流車燃料電池與鋰電池運營數據,燃料電池的日均行駛里程是鋰電池的近兩倍。相同續航的情況下,燃料電池車的載重比鋰電池車的載重略高 5%。

需要注意,8 月 9 日,特斯拉剛簽署了一份價值約 50 億美元的合同,從印尼的鎳加工公司購買電池材料,相當於下場「搶礦」。另外,特斯拉也從博世和 SAFT「挖了人」,那些人是搞燃料電池和氫氟酸電池的。

寶馬最早將於2025年推出與豐田汽車研發的燃料電池車

▲ Hyperion 的第一款氫動力超級跑車 XP-1

目前來看,氫燃料電池的應用敵不過鋰電池,最根本的問題是二者類型不同,能量轉換差異大。鋰電池是儲能電池,氫燃料電池是燃料電池,後者要多出一個消耗能量提煉能源的步驟,不像前者直接可以儲存電能,效率大打折扣。

燃料電池和儲能電池的商業邏輯也完全不同。燃料電池行業類似燃氣供暖行業,要通過不斷開發新項目累積現金流,再去投新項目來重複滾動。中國目前卡車保有量 3600 萬,乘用車是 2.4 億,體量差異巨大,燃料電池靠單個環節很難賺到錢。

氫能源界有「死亡谷」之說:在行業規模沒有達到某個數量之前,整個商業鏈條都會虧損,現金流一直為負。臨界點在哪裡呢?美國能源署估算,年產十萬台氫能汽車時,才能與電車平價。中國年產在 1000 台左右。

「死亡谷」階段完全依靠國家的補貼,但補貼規模多大、如何落地,都很難精確判斷。

寶馬最早將於2025年推出與豐田汽車研發的燃料電池車

▲ Nikola 成立於 2015 年,是一家美國混合動力卡車設計公司,主營氫能重卡和加氫站業務

氫燃料電池公司的運營方式,會像燃氣公司一樣,「拿下」一個個不同的城市、區域,建立加氫站、裝車。而且具有排他性,一家公司運營一個地區,其他家就不能運營,這就意味着一旦拿到某一個區域,至少能獲得十年左右的補貼。

美國氫燃料電池重卡公司 Nikola,模式就是客戶買車,無需為加氫付費。公司負責在物流公司兩端的倉庫設好加氫站,或者租車給客戶,保證跑線路的客戶足夠盈利。

最關鍵的是,現實是現實,未來是未來。

氫燃料電池的上限,誰也不知道,畢竟氫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之一。而鋰電池的上限很明顯,礦產總有一天會挖完。

#歡迎關注愛范兒官方微信公眾號:愛范兒(微信號:ifanr),更多精彩內容第一時間為您奉上。

愛范兒 |
原文鏈接 ·
查看評論 ·
新浪微博

媒體報道

      愛范兒  鈦媒體

事件追蹤

  • 2022-08-12  寶馬最早將於2025年推出與豐田汽車研發的燃料電池車
  • 2022-08-11  豐田第一季度利潤下滑18.2%,低於預期
  • 2022-08-01  豐田警告英國政府:若禁止混合動力車,或停止在英生產
  • 2022-06-25  豐田與鈴木將在印度深化開發生產合作
  • 2022-04-22  因軟件故障,豐田5月將在國內召回近14萬輛汽車
(0)
上一篇 2022-08-12 14:45
下一篇 2022-08-12 15: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