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歲留美博士, 今天收穫第五家上市公司

訪問原網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融資中國

微創系”迎來第五家上市公司。

今日,微創腦科學正式登陸港股,此次IPO開盤價為24.7港元/股。截至發稿,其市值超145億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微創腦科學背後,是國內醫療器械領域的龍頭企業。1988年,留美博士常兆華來到上海張江,創立了微創醫療。從球囊導管起步,經過二十餘年發展,一步步成為國產心臟支架中的佼佼者。

隨着規模越來越大,微創醫療開始將單一義務分拆出來,目前,其旗下子公司已經幾乎遍布醫療器械的各個領域。同時,在微創腦科學上市之前,已經有心脈醫療、心通醫療、微創機器人三家子公司上市。此外,微創電生理也正在上市進程當中。

這只是醫療行業的一個小小縮影。近年來,已經有威高股份、樂普醫療、長春高新、華蘭生物等醫療企業在頻繁布局拆分業務板塊上市。以“孵化”為名,行“補血”之實,它們正是通過分拆業務來增加融資渠道,以應對漫長的研發周期、沉重的業績壓力。

59歲留美博士,今天收穫第五家上市公司

故事還得從二十多年前說起。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歐美國家中,多種癌症治療方面,已經有80%以上的手術可以使用微創傷技術,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發展飛速。但在中國,相關方面還是一片空白,所有的器械全部依賴進口,並且病人還需要花比歐美國家高出數倍的手術費用才能換來挽救生命的機會。

常兆華將這些看在眼裡。彼時,他已經是熱能工程學博士,但是憑着對生命科學的熱愛,常兆華又自學完成了本科、碩士相關內容。隨後便遠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根據天眼查所顯示的常兆華的履歷,在美期間,他曾先後在兩家醫療器械公司工作,並且都做到了副總裁職位。但看到國內相關產業的“荒涼”景象,他還是毅然決定回國創業。

1998年,35歲的常兆華來到上海浦東張江。當時,張江還是一塊荒涼地,就在幾棟再普通不過的廠房裡,創立了微創醫療。

最初,微創醫療從球囊導管起步,並於1999年在國內上市了PTCA球囊擴張導管。之後的二十多年中,微創醫療先後發布金屬裸支架、靶向洗脫支架,一步步發展成為國產心臟支架中的佼佼者。

當前,微創已上市產品400餘個,覆蓋心血管及結構性心臟病、電生理及心律管理系統、骨骼與軟組織修復科技、大動脈及外周血管疾病、腦血管與神經調控科學、外科急危重症與機器人、內分泌管理與輔助生殖、泌尿婦科消化呼吸疾病、耳鼻口眼體等塑形醫美、體外診斷與體內外影像、體內實體腫瘤治療科技、失眠抑鬱症及康復醫療十二大業務集群。據其官網介紹,“在全球範圍內,平均每6秒就有一個微創的產品被用於救治患者生命或改善其生活品質或用於幫助其催生新的生命。”

而今日完成上市的微創腦科學,正是從微創醫療中分拆而來,起源於2012年成立的微創神通醫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據招股書,微創腦科學是中國神經介入醫療器械行業的先行者及最大的中國公司。自首個產品於2004年獲得批准起,微創腦科學到目前已搭建起包含30款商業化產品及候選產品的管線,涉及出血性腦卒中、腦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及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三個主要的神經血管疾病領域。

就收入來看,2019年至2021年,微創腦科學營收分別為1.84億元、2.22億元以及3.83億元,同期獲得的經營利潤僅為5410萬、5586萬及8472.9萬。但與之相對應的是,上市之前,微創腦科學估值就已經達到112億人民幣,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神經介入公司。

為何3.83億營收能撬動112億估值?究其原因,與神經介入賽道的高速發展離不開關係。根據數據,2015年至2020年,中國神經介入醫療器械市場的市場規模由28億元增至58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6.2%。同時,預計該市場規模到2026年將進一步增長至175億元,發展潛力巨大。

而回到微創腦科學這家企業,根據灼識諮詢數據,從2020年的收入來看,在中國神經血管醫療器械市場的前五大參與者中,微創腦科學是其中唯一的中國公司,擁有約4%的市場份額。同樣根據2020年收入計算,微創腦科學是最大的中國神經介入醫療器械公司,部分旗艦產品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佔據着主導地位。在國產替代的大趨勢下,十分火熱的賽道中的頭部項目,能夠撐起百億估值也就不足為怪了。

根據今日上市情況來看,開盤高開0.24%,足以見出市場對其發展前景的期待。據招股書,未來,IPO所募資金將主要用於研發出血性腦卒中、腦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和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及通路產品,以及產品商業化;並擴張製造設施以擴大生產規模;此外還將用於戰略收購、投資、合作等策略以優化產品組合;還有用作營運資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資本運作術:生產上市公司的公司

本次微創腦科學上市,引起眾人關注的焦點還在於,這已經是常兆華第五家上市公司。

2010年,微創醫療在港交所上市,募集資金15.42億港元,一時風光無兩。之後,在2016年至2020年還完成4輪融資,投資方包括華泰紫金、中金公司、華興資本、高瓴資本、摩根大通等,僅對外披露的交易金額就達到近20億人民幣。

在這背後,透露出來的是,微創醫療所做的這門生意需要大量的投入。於是,常兆華就帶領公司走向了分拆旗下業務進行上市的道路。

“微創是個生產上市公司的公司”,在2020年的股東大會上,常兆華曾這樣解釋。在他看來,要理解微創醫療的股價邏輯,就要理解其“獨特的商業模式”——一邊拓展新業務,成立子公司,一邊引進各路投資者一起“養”,再拆分出來上市。 

目前,“微創系”旗下上市公司包括微創醫療、心脈醫療、心通醫療、微創機器人以及微創腦科學。另外,微創電生理也已經IPO過會,目前狀態為“提交註冊”。

據業內人士分析,“當母公司產品過了高速成長期,市場不能夠再給出高估值,所以母公司平台並不適合融資,更適合各個業務板塊分拆融資。”

因此,可以看到,上述“微創系”上市公司過去的融資歷程中,可以看到一批知名VC/PE的身影。

成立於2012年的心脈醫療,目前共完成6輪融資,背後資本囊括張江創投、華興資本、中金佳成、國泰君安等。2019年7月,心脈醫療登陸科創板,成為微創醫療子公司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當前,其市值已超過130億人民幣。

2021年,心通醫療、微創機器人先後於港交所上市。前者專註於心臟瓣膜疾病領域,後者則致力於引領機器人手術的成熟與發展。在它們身後,更加能夠看出資本對相關賽道的看好。在心通醫療的8輪融資中,仍可以看到中金公司、華興資本、高瓴創投等熟悉的身影,另外清池資本、CPE源峰、3H等知名機構也參與其中。當前,其市值近70億港元。

在一批子公司中,微創機器人的市值是可以與母公司微創醫療比肩的存在。截至發稿,微創醫療市值約為390億港元,而微創機器人與之相近,市值為365億港元。值得注意的是,據天眼查,2020年9月,微創機器人完成首輪融資,交易金額高達30億人民幣,投資方包括高瓴創投、CPE源峰、科創投集團、國新科創基金等十餘家知名機構,彼時微創機器人估值就已經達到225億人民幣,上市后,其市值一度超過550億元。

今日上市的微創腦科學,此前也已經完成了近10億元人民幣融資,引進了包括中金資本、華翊資本、博華資本、貝霖資本、潤昆天祿、同鑫投資在內的多家投資者,投后估值達到112億人民幣,成為國內市值最大的神經介入公司。今日上市,其市值再度提升至145億港元(摺合人民幣124億元)。

常兆華曾表示,“微創是一個有萬億市值基因的公司”。按照這種說法,未來,還需要有更多分拆出來的子公司將走上上市道路。當前,微創醫療機構在整個醫療器械領域都進行了布局,除已上市企業外,旗下子公司還有微創骨科、創領心律、明悅醫療、微創優通、微創心力、微創科威、微創醫美、微創視神等上百家企業。

另外,據其年報,微創醫療還正在通過子公司或聯營公司布局非血管介入、內分泌、康復醫療、運動醫學、輔助生殖、體外診斷(IVD)、皮膚及身體管理、五官科及消毒滅菌等新興業務領域。

微創醫療講的下一個故事在哪兒?值得期待。

醫療企業分拆上市潮

透過微創醫療可以發現,在醫療行業,諸如這樣頻繁分拆子業務進行上市的情況早已十分常見。

僅僅是微創醫療所在的醫療器械賽道,就有威高股份、樂普醫療等公司在頻繁布局拆分業務板塊上市。

6月27日,威高集團旗下分拆血液板塊“威高血液凈化”向港交所遞表,花旗、華泰國際和華興資本為聯席保薦人。若成功上市,這將成為“威高系”的第四家上市公司。在此之前,威高股份於2004年在港交所上市,成為集團旗下的首家上市公司。2015年,威高集團又試圖分拆旗下威高骨科赴港上市,不過幾經周折,才在2021年6月才成功登陸科創板,並在上市首日因股價暴漲市值一度超過400億元。之後又收購了債務纏身的上市公司華東數控。

值得注意的是,威高血液凈化分拆上市的同時,威高股份還有意分拆旗下愛琅醫療器械上市。據其2020年的公告,“正考慮可能分拆其研發、製造、銷售及分銷放射學、血管學、心臟學及腫瘤學介入手術之一次性醫療器械業務並於認可證券交易所獨立上市。”

今年2月,瞄準創新葯賽道的樂普生物正式在港交所上市,目前市值超百億港元,其母公司正是國內知名器械公司、心血管龍頭之一樂普醫療。除了樂普生物,後者還啟動了多項業務的分拆上市計劃,包括樂普診斷、樂普心泰。

若將範圍再放大一些,放眼整個醫療市場,自2020年以來,已經有包括長春高新、遼寧成大、華蘭生物等近二十家葯企宣布擬分拆子公司上市。如,長春高新子公司百克生物、遼寧成大子公司成大生物、華蘭生物子公司華蘭疫苗均已登陸資本市場。

對此,有觀點指出,“醫療企業拆分上市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分散帶量採購帶來的風險。”從時間線上來看,在2019年前後,出現大量醫藥企業布局業務分拆,而這也與帶量採購推行時間線相吻合。隨着集采政策逐漸常態化,企業進行多個分拆子公司上市的動作也愈加頻繁,以此應對業績壓力。

另一個大環境是,醫療作為一個高研發投入的賽道,大部分公司都缺乏充足的資金來度過漫長的研發周期。將單一業務分拆出來,可以增加融資渠道,降低母公司的研發資金壓力。

一般來說,獨立出來的子公司,由於其母公司在行業內認可度較高,在融資方面也不會太有壓力。以微創醫療為例,目前其四家上市子公司中,僅心脈醫療、微創腦科學實現盈利。值得注意的是,市值一度將追上微創醫療的微創機器人,2021年虧損達5.83億元,同比擴大了179.08%。但在其背後仍然不乏知名機構支持。正如其招股書曾提到,“研發成本將持續增加,在可見的未來內,公司或將繼續產生經營虧損,但這並不妨礙市場對其估值。”

回到微創腦科學,145億港元市值,將如何反哺母公司?

媒體報道

      鈦媒體  億歐  投資界

相關事件

  • 59歲留美博士, 今天收穫第五家上市公司  2022-07-15
  • 「微創腦科學」獲1.5億美元戰略投資,專註於腦血管疾病治療  2021-11-12
  • 微創醫療機器人在港上市,首日收漲超6%,市值超430億港元  2021-11-02
  • 微創醫療獲1.5億美元C輪融資  2021-07-27
  • 微創醫療擬分拆微創醫療機器人赴港獨立上市  2021-06-11
(0)
上一篇 2022-07-15 14:31
下一篇 2022-07-15 14:4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