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種植決策服務商愛科農完成過億元融資,源碼、IDG、高瓴領投

訪問原網址

農業賽道再迎新融資。

2022年6月23日,國內首家智慧種植決策服務商「愛科農」宣布完成A輪、A+輪兩輪共計過億元融資。其中,A輪融資由源碼資本領投,A+輪由IDG資本及高瓴創投聯合領投,線性資本、食芯資本兩輪均參與跟投。

農業原本並非VC/PE眼中的“性感”賽道。隨着國際環境及政策引導變化,近期多個農業細分賽道開始獲得一級市場關注,數家一線資本紛紛押注。

其中包括愛科農。愛科農成立於2016年,是中國首家智慧種植決策服務商,基於遙感、氣象、衛星定位等大數據生成農業算法模型,再通過輸入對應農田的數據,構建出不同地域的農田自動化種植方案。

目前,愛科農目前服務土地面積2600萬畝。但農業終歸是門苦生意,創始人40多歲放棄外企百萬年薪,來到田間創業,公司是如何從瀕臨倒閉做到“沒有對手”?又是如何從“投資人手撕TS”到如今資本熱捧?

帶着這些問題,我們和愛科農創始人兼CEO郭建明博士進行了一次對話。

從坐了5年冷板凳,到“基本沒有對手”

投中網:公司成立於2016年,當時國內農業市場的創業環境是什麼樣?

郭建明:當時有幾家創業型公司看到了中國農業相對落後的現狀,希望用各種方法來改變行業。比如,“大豐收”做農資電商平台,“農分期”通過金融介入農業,“農田管家”試圖打造“農業界的滴滴”,搭建農機和農民之間的橋樑,“佳格天地”通過遙感技術改變農業。

一些公司活下來了,也有很多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缺乏對真實農業現狀的了解。比如,像農田打葯這種低頻服務,農民最後自己會繞過平台私下交易。

投中網:國內智慧農業的市場規模大概有多大?

郭建明:農業公司不可能發展那麼快,統計也沒有明確口徑,因此可以通過建模型,預測未來五至十年市場能做多大。考慮到人口、城鎮化因素等,我們可以把未來中國的北方,看作現在的美國,南方相當於現在的日本。換言之,我們能以這兩個國家去推算整個市場規模。

比如日本是小農經濟,多高端作物,像這兩年比較火的奶油草莓,一斤300多塊。中國的南方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也比較適合種經濟作物,比如柑橘,能賣到比較高的價格。

而美國的情況,舉例來講,拜耳最後一次公布的數據顯示,僅僅旗下the climate corporation一家公司,在美國服務的農場就已超過全部農場的30%,農場採購他的服務,要按年支付服務費。

按照上述思路,未來 智慧農業市場規模有望超萬億。

投中網:作為國內首家智慧種植決策服務公司,是否經歷過“坐冷板凳”的階段?

郭建明:“坐冷板凳”經常發生。“數字化農業管理工具”這概念太超前了,美國也是2015年才出現,很多人不能理解。靠數字指導地里種莊稼,大家剛開始持懷疑態度,即使第一批客戶從熟人朋友拓展,起步也很難。

投中網:最後是如何解決獲客問題的?

郭建明:必須找到“種子客戶”,也就是種地特別好的村民,大家信服他們,類似KOL。我們通過農資經銷商跟他們建立聯繫,親自跟他們一一溝通,說服他們用我們的方案種植。過程中,我們要具體展示節約了多少水肥,增產了多少,一畝地多掙多少錢。然後再請其他鄰居來觀摩,就這樣慢慢把市場做起來。

還有就是通過愛科農自己的“示範農場”,做出示範效應。

投中網:公司如何實現變現?

郭建明:兩種途徑。大農戶,我們採用直銷方式。因為大農戶通常由專業人士來運營,他們願意算這個賬,比如,我們的技術幫他們一畝地多賺多少錢,他們就願意付給我們其中多少作為服務費。

中小散戶是最難的,我們主要通過農資經銷商去服務,向經銷商收費獲得技術變現。之所以通過經銷商,一來散戶獲客成本太高,二來小散戶不願意為技術買單,但總要向經銷商購買種子農藥化肥。

我們讓經銷商在銷售農資的同時,告訴農民如何更好使用種子、農藥、化肥,比如,什麼種子最適合這塊地,種植密度多大,應該哪天種,用什麼樣肥料配方,什麼時候打農藥效果最好。

農民用了這些方法后,發現莊稼確實長得好,這時就願意向經銷商購買更多的農資。過程中,客戶粘性會提高,經銷商可以賺得更多,我們再從中向經銷商收一部分做服務費。

投中網:這一過程大概花了多長時間?

郭建明:一個地方差不多兩年時間。從接觸經銷商,請他們推薦客戶,要花一兩個月。找到種子客戶之後,必須從頭到尾種地一年,直到年底收穫時,種子客戶才能發現技術確實有效,第二年我們才能擴展更多客戶。

投中網:公司現在覆蓋多少農戶?

郭建明:300多個經銷商,3萬多個農戶,還有80多個 B端客戶。

投中網:目前主要覆蓋國內哪些地區?

郭建明:目前已經覆蓋10個省,2600萬畝,北方地區偏多。

我們先在西北和東北開拓客戶,之後再往南逐步進發。經過市場分析發現,規模化程度更高的地區和人口凈流出的地區,對新技術的渴望和接受度更高。而東北和西北是人口凈流出最大的地區,規模化程度是最高的。

投中網:愛科農的業務模式是吃“規模效應”的,大概跑到什麼程度“飛輪效應”才能顯現?

郭建明:明年。目前商業模式已經基本跑通,明年開始進入快速增長階段。

我們在新疆、黑龍江、內蒙幾個大省都已實現盈利,其他幾個省略有虧損,但預估今年整體虧損不大。

其實虧的錢,跟幾千萬的研發費用相比都是小錢。只要少做研發,就可以實現盈利,但是我們肯定不能為了盈利,而不做研發。目前公司現金流還是在一個非常健康的狀態。

投中網:目前國內行業競爭激烈嗎?

郭建明:國內競爭對手非常少,因為算法有非常高的壁壘。就算美國也是剛研發成功不久,而且它是一個多學科綜合的技術,需要大量數據積累。

比如,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知道太陽輻射,而計算太陽輻射,需要知道天文學知識;光合作用形成碳水化合物,怎麼進行干物質的積累分配轉移,又需要植物生化知識;根系需要吸收多少水分養分,又要知道土壤學知識。

我們研發人員都是研究植物生理學、土壤學、衛星遙感、無人機這些領域的專業人才。聯合創始人張旭博擁有10年作物模型開發經驗,能將各個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有機的串聯在一起。

投中網:國際農業巨頭也在轉型數字農業,對你們衝擊大嗎?

郭建明:從技術角度講,拜耳是整個行業的領先者,無論從技術實力、估值、服務規模等各個角度看,當之無愧的老大。但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們是一家中國本土的公司。

農業的數據敏感度非常高,外資企業很難進入到中國農業領域來。而我們是一家中國本土的公司,紮根於中國本土服務農民和農業生態客戶。

我們已經發展了6年,積累了大量數據和經驗,有先發優勢。通過算法,我們能知道中國每塊地應該種什麼農作物,計算出每塊地的產量。

外企高管放棄百萬年薪,公司一度資金斷裂自掏腰包

投中網:你之前已經做到全球最大跨國農業技術公司的副總裁,什麼原因讓你放棄外企“舒適圈”,親自下場做農業創業?

郭建明:活到40多歲,發現自己除了做農業,別的都不會幹,只能做這個行業(哈哈哈哈)。之前已經做到孟山都中國區研發部負責人,也基本干到了天花板。如果還在外企干,肯定是很舒服的狀態。但我總覺得不甘心,老外能把農業做挺好,中國人也能。

希望能通過數字工具把農作物產量潛力發揮得更大。因為目前明明研發出了非常好的作物品種,但實際推廣中,老百姓在地里種植得並不好。原因是沒有用科學方法種植,比如,在播種時間、密度、播種深度、施肥量等各方面存在問題,導致沒能把種子的潛在價值充分發揮出來。

我之前所在的美方公司孟山都2013年收購了一家公司The Climate Corporation,這家公司發明了一種算法,可以通過研究氣象推算出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2015年,孟山都將自身環境模型的研究成果與之結合,開發了一款名叫“Fieldview(大田觀察)”的農業數字化管理工具。

但美方老闆不願將這樣的產品引進中國,我就想我們自己可以在國內開發一款這樣的產品,於是就有了愛科農。所以,儘管在外企年收入早過百萬,現在收入還不如十年前,但仍覺得做這個事業更有價值。

投中網:剛成立時的啟動資金哪裡來?

郭建明:幾個創始人自己湊的錢,投了三四百萬。坦白講,當時壓根沒有任何融資的概念,渠道更沒有。我們就想看看用自己的錢能不能把這些技術研發出來。

直到2018年,我們才意識到融資的重要性,靠自己的錢發展會非常慢,才開始融資。

投中網:創業前面幾年一般最苦,打過退堂鼓嗎?

郭建明:肯定有過,也後悔過當初為什麼出來,因為公司聚集了這麼多同事,非常擔心會連累大家。最慘的時候是2020年疫情期間,公司資金鏈斷掉了。我們幾個高管基本把家裡能拿的錢全拿了,湊了將近500萬。

當時我想,到了這程度,能做的都做了,如果公司還活不下來,大概說明我這人沒能力。但只要這次能活下來,我肯定還要繼續做。

那會高管只發50%的工資,員工發70%。我坦白跟員工講,公司現在沒錢,所以沒有辦法。如果你們想離開,我會把欠你們的30%補上,我個人掏錢,一分錢不會欠你們。

那段時間真的非常艱難,但也非常感動,公司60多人沒有一個人走。

投中網:公司成立6年,還有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轉折點?

郭建明:第一個比較驚喜的事情,是2018年我們拿到第一筆13萬元的訂單。雖然是熟人訂單,但確實提振了我們的信心。

投中網:農業項目的融資是不是尤其很難?

郭建明:2019年我們找了FA幫着介紹資方。但當時發展較好的幾家農業企業突然破產,導致整個資本市場對農業項目非常不看好。我們接觸了一些資方,但是大家都很謹慎,沒有一個人投。

2019年前後,開始有經銷商願意為我們的服務買單,於是我們決定開始第二輪融資。第二筆融資時也遇到了很多挑戰,甚至有投資人TS都出了,最後還是猶豫了,說等我們賺到下一筆陌生人的錢,再決定投不投。

2020年碰到疫情,前邊談好的投資人一下都不見了。有投資人說:你們公司如果能在疫情中活過去,我們就投,如果活不下來,救你也白救,錢相當於打水漂了。

當疫情形勢稍有好轉,線性資本就下地看我們算法在田間的表現什麼樣,然後第一時間把過橋貸款給到我們,這對公司士氣有很大提升,之後公司也逐步走上正軌。後來一輪高瓴也參與進來了,並且到目前連續支持三輪,還有一直看好我們的源碼,也是A輪領投方,這也給我們很大信心。

投中網:本輪融資的的資金用途是哪裡?

郭建明:大約30% 用在研發,另外也要招聘更多的研發人員,還有一部分錢用於複製商業模式。

投中網:這一兩年,資本市場在農業領域開始活躍,你有明顯感覺到資本突然的關注農業嗎?

郭建明:大概2021年上半年,資本開始活躍。

因為自2020年,國家更加重視農業行業發展,國家領導人各處去看農田生產情況,多次強調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資本市場往往是最敏感的,他們第一時間關注到這點,隨後關注我們的投資人也多了起來,一直到現在熱度也不減。

尤其今年年初,非常多FA、投資人都想找我們聊一聊。最近我還看到有FA在寫農業行業報告,這在前幾年沒有看到過。

投中網:你們投資人的篩選標準是什麼?

郭建明:對我們來說必須是靠譜的投資人,能夠在我們發展過程中提供資源與幫助的。比如源碼協助過我們梳理商業模式、人才搭建,堅持提議我們做試驗田和託管,後來也取得不錯的效果。

現在我們見的不是太多,股東也會幫我們把一些不靠譜的過濾掉。

投中網:現在回頭看看,哪些事情你覺得做對了?

郭建明:如果重新走一遍,我可能還是這樣走,因為前面沒有路,你得自己去趟。

我唯一知道的是,類似技術在國外成功了。他們的商業模式是直接向大農場主收服務費,但中國根本沒有這個市場。技術肯定有價值,只是如何商業變現,這件事情暫時誰也不知道答案。

投資人們也會基於其他行業的成功經驗為我們提過各種建議,有些適用於農業,也有些不是很合適,我們也只能自己摸索。(文/張俊雯,來源/投中網)

媒體報道

      投中網  搜狐  搜狐  投資界  新芽  搜狐  芥末堆  搜狐  搜狐  創業邦

相關事件

  • 智慧種植決策服務商愛科農完成過億元融資,源碼、IDG、高瓴領投  2022-06-23
  • 華為與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達成戰略合作  2020-12-09
  • 智慧農業一體化運營服務商雲洋數據完成數千萬人民幣Pre-A輪融資  2020-11-09
  • 阿里巴巴與中化達成數字農業戰略合作  2020-07-06
  • 騰訊宣布兩項AI+農業領域進展  2020-06-10
(0)
上一篇 2022-06-23 17:11
下一篇 2022-06-23 17: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