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造車,一手造星”,吉利為何如此執着要“上天”

訪問原網址

“一手造車,一手造星”,吉利為何如此執着要“上天”

2022年6月2日12時00分,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伴隨着一陣讓視野模糊的烈焰,吉利未來出行星座首軌九星成功發射。隨着一箭九星升空入軌,意味着大氣層之外,一張中國民營商業航天領域的星基網絡就此展開。

此次的首軌九星主要用於時空道宇低軌未來出行星座第一個軌道面部署測試,將實現遙感、導航、通信技術的融合應用,為未來出行提供立體化保障。

而作為國內最早布局全產業鏈的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時空道宇完成了該組衛星的自主研發工作。從技術研發到“天地一體化高精時空信息系統”布局,這樣的視野,顯然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2018年,在戰略投資時空道宇后,吉利成為了中國首家“一手造車、一手造星”的企業,開始兌現曾經的承諾:紮根地球的同時,還應放眼宇宙。

這一刻的意義不容忽視:或許打開了一個全新領域的商業較量。

一、戰略投資時空道宇

對世界來說,這並不是首次嘗鮮。

Elon Musk的太空野心早已眾所周知,構建一個超大的人造衛星星座群,為全球數十億人口提供高速的互聯網服務。

可見,衛星互聯網已成為通訊領域科技競爭新錨點,成為微軟、亞馬遜、波音等國際巨頭公司搞太空“軍備競賽”的重要指標。

但對國內民營企業來說,走到今天這步,屬實不易。

“一手造車,一手造星”,吉利為何如此執着要“上天”

有好政策,才能孕育好土壤。2015年,《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指出:“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開發。”

有了國家關注和政策扶持,民營商業航天大門徹底打開。根據現有公開數據,國內商業航天市場規模有望在2024年增至2.4萬億元,“十四五”期間正是行業決勝的關鍵期,也是“航天民間隊”入場后的爆發增長期。

2018年,把衛星項目作為「新基建」重要投入之一的吉利選擇投資時空道宇,把觸角伸向航天領域。

事實證明,這一判斷十分準確。2020年4 月 20 日,國家發改委將衛星互聯網首次納入「新基建」的範疇,大航天的「星時代」序幕開啟。

在行業的“野蠻生長”時期,國內有超過300家企業、上萬從業者在賽道中不斷角力。
切口越窄,需求越細,越容易突圍。

“一手造車,一手造星”,吉利為何如此執着要“上天”

不同於北斗系統的“大國重器”,時空道宇的切口很“小”——專註未來出行領域系統及應用的研發。與吉利牽手成功后擁有了“巨人視野”:讓衛星助力大出行生態,讓做中國的SpaceX成為可能。

在衛星 “大家族”中,根據衛星所在高度分為低軌、中軌、高軌三大類。相比后兩者,低軌衛星有着傳輸路徑短、低延遲、低損耗、大落地功率等多重優勢,不僅研發周期短,造價發射成本也相對較低,能更快實現星座布局,適用於企業級商用。

二、一手造車、一手造星,吉利的前路已然在望

首發九星成功,只是邁出了“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組網的第一步。

目前,作為商業航天先驅的SpaceX仍穩居榜首。發射獵鷹九號並成功回收當日,特斯拉以突破1萬億美元總市值位居全球車企首位,是排名第二豐田(約2500億美元)的4倍。

毫無疑問,這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天地協同”。好在衝鋒在前的SpaceX也為後來者指明了方向。是時國內有了政策土壤,加上先行者指明了方向,吉利和時空道宇也拉開了“天地一體化高精時空信息系統”空間段建設大幕。

在“特斯拉+”商業模型中,SpaceX、StarLink為其提供極為誇張的價值溢價。同為全球唯二“一手造車、一手造星”的企業,時空道宇就是SpaceX的角色,為吉利搭建“低軌未來出行星座”的框架,逐漸實現“天地協同”。

“一手造車,一手造星”,吉利為何如此執着要“上天”

根據USC數據庫2022年1月1日更新的數據顯示,全球共有在軌運行的衛星數量為4852顆,其中美國擁有2944顆,中國包括商業衛星在內擁有499顆,約佔總數的1/10。國內的商業衛星有着豐富的製造發射、在軌運營經驗,但還未實現量產。

而且,低軌衛星的頻段和軌道位置都是不可再生資源,先到先得。因此,整合相關核心產業鏈資源、形成高度協同效應的集團企業,未來就能在遙感、物聯網等大交通領域佔有先發優勢。

眾所周知,汽車製造和航空航天有着非常緊密的聯繫。作為工業皇冠上最為璀璨的兩顆寶石,二者代表了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最高的機械創新水平。

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深化,汽車也將從單一的消費產品,轉化為線上、線下高度融合的“超級智能移動終端”。

現在,以特斯拉為代表的企業,正在模糊汽車和航空航天的概念,甚至還把汽車發射到太空,這不是單純的炫耀,而是代表了追求技術創新的一種雄心。可喜的是,中國及中國企業將會在其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一手造車,一手造星”,吉利為何如此執着要“上天”

吉利控股集團便是其中的“先行者”,作為中國首家一手造車+一手造星的企業,衛星項目不僅為吉利未來出行生態提供基礎設施,還將為自動駕駛、海洋、無人機、物流、測繪等領域提供全方位服務。

而吉利旗下的時空道宇業務涵蓋星座設計、衛星研製、衛星應用等領域,是商業航天領域內從研發、製造、應用、維護、服務等全產業鏈一站式服務的提供商。可以說截至目前,國內還尚未有一家車企具備類似布局的技術實現和業務交付能力,而這也是吉利在構建未來出行體系的先手優勢和有力支撐。

實際歸根結底,對於吉利來說,不管是衛星、芯片還是手機等業務都是圍繞汽車出行業務開展,最終是為了做強科技生態圈。

新能源科技、自動駕駛、車載芯片、低軌衛星、無人機導航、海洋運輸、物流監控、遙感測繪……

“一手造車,一手造星”,吉利為何如此執着要“上天”

越來越多的商業需求,將深化各部門間協同工作能力,也促進衛星功能集成的升級。隨着“智慧出行生態版圖”呈現得越來越全,也讓我們再次感受到吉利從來都不是一家“安分”的車企,要做的是“科技生活服務商”。

雖然未來仍將充滿挑戰,但吉利構建未來出行體系的前路已經在望。

三、航天科技能為吉利帶來什麼?

從上文的全球衛星數據也不難發現,全球在軌運行衛星數量為4852顆,美國就佔據了60%以上,而其中有2516顆衛星都屬於商業衛星。

什麼意思呢?我們熟知的馬斯剋星鏈計劃的衛星、谷歌的地圖衛星這些都屬於商業衛星。可以說,太空經濟是未來航天發展的主戰場,也是利國利民的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其擁有的價值還在與日俱增。

而從2019年開始,有關車企“放衛星”的新聞便陸續出現在了大家的視線中。長城的CZ-11 WEY火箭成功發射、長安歐尚X7跟隨火箭升空、廣汽傳祺冠名火箭升空致敬醫護工作者,多家車企都以不同形式涉及航空航天領域。

不過就現階段而言,大部分車企參與的衛星行動,一方面是為了品牌營銷,一方面則是在以此尋求一些品牌、技術上的跨界融合。

那麼,對於早早布局商業航天全產業鏈的吉利來說,它的航天夢卻早已開始照進現實了……

“一手造車,一手造星”,吉利為何如此執着要“上天”

吉利作為杭州亞運會官方合作夥伴,經亞奧理事會和杭州亞組委授權,將首軌九顆衛星中的一顆命名為“亞運中國星”,這是中國航天歷史上首顆以“亞運”命名,並以航天科技深度賦能亞運會的商業衛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當然,既然命名為“亞運中國星”自然也少不了吉利“中國星”系列車型的助力。通過時空道宇“天地一體化高精時空信息系統”, “中國星”系列車型將提供車載高精位置服務,用以滿足杭州亞運交通保障對相關車輛位置信息、行車記錄信息、駕駛員行為分析等的車輛監管需求,並在亞運期間提供重點運維保障。

此外,吉利還將通過天地一體化高精時空信息系統保障亞運火炬傳遞引導車跟蹤、智能駕駛接駁,並通過“吉利未來出行星座”首軌九星提供太空之眼看亞運等特色服務。

這一次不再是關於航天領域的營銷方案,也不是“蹭熱點”式的助力亞運。

“一手造車,一手造星”,吉利為何如此執着要“上天”

吉利的低軌未來出行星座首軌九星結合時空道宇已經建設完成的地基PPP-RTK時空信息網絡以及北斗三號模組、終端產品,將實現遙感、導航、通信技術的融合應用,為出行提供切實的立體化保障。

對此我們不禁要深思,不管是打破中國航天歷史的空白,還是航天科技開創性地賦能智慧亞運,這一切光鮮的成果卻都不是朝夕可成。

與其他行業不同的是,在通往太空的路上,只有“成功”或是“失敗”,而沒有“差不多就行”這種概念。

為此,吉利和時空道宇的核心團隊多選自體制內科研機構,不少人是中國航天系統工程、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專家,人均擁有超過十年的衛星研製經驗以及國家級重大衛星型號項目經驗。

“一手造車,一手造星”,吉利為何如此執着要“上天”

「造星」,最大困難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技術商業化”落地。當以打造一個生態系統為目標時,視野大於技術。

技術的升級突破不再考量技術本身,而在於這類技術如何運用到實戰中,成為各應用載體間的交流中繼站。

“打通”成為團隊要克服的難點。持續培養人才,把“人才優勢”轉化為“技術優勢”,這點向來是吉利的傳統藝能。

在“人才森林”的支撐下,研究航空航天是為了更好地腳踏實地,借用“太空技術”精準提升生活品質。

因此,吉利培養的15萬人中,未來不僅有人能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的“中流砥柱”,還將為航天事業提供新鮮血液,同時也能進一步反哺自身的出行服務體系。

四、吉利式的“達”則兼濟天下

隨着一箭九星成功“到達”,標誌着“天地一體化高精時空信息系統”空間段建設開啟。

除了構建天地一體化高精時空信息系統,打造全域覆蓋的“未來出行”生態的核心目標之外,吉利也沒有忘記“達”則兼濟天下的美好初衷。

多年以來,吉利以“讓世界感受愛”為公益價值主張,將教育和環保作為聚焦領域,同時輻射多個公益議題。

“一手造車,一手造星”,吉利為何如此執着要“上天”

而此次首軌九星結合時空道宇已經建設完成的地基PPP-RTK時空信息網絡以及北斗三號模組、終端產品,以衛星科技實力助力海洋生態保護和地球生態環境的改善,“藍星衛士”全球海洋公益行動應運而生。

通過極氪與時空道宇攜手,使用高性能遙感AI數據服務持續監測海洋生態環境,對海洋漂浮垃圾、海洋溢油、赤潮滸苔等自然和工業危害進行監測和治理支持,助力海洋生態保護,促進海洋環境可持續發展。

不管是現而今主打的新能源車型,還是車企紛紛追求的“碳中和”目標,究其根本還是出於全球環境保護的願景。

此次的“藍星衛士”行動,不僅是民營企業第一次運用航天技術手段賦能海洋環保,同時也開啟了民營企業以尖端科技造福社會的新篇章。

“一手造車,一手造星”,吉利為何如此執着要“上天”

除此之外,在過去9年中,吉利“夢想綠跑道”公益項目已先後走進了78所鄉村學校,助力4萬名學生。

本次吉利邀請了9名夢想少年團前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觀看吉利旗下時空道宇的“亞運中國星”發射實況。讓來自鄉村的青少年也能接觸尖端航天科技,滿足他們對浩瀚星空的好奇。

“一手造車,一手造星”,吉利為何如此執着要“上天”

也許一切正如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所說:“人類應該加快探索太空世界與宇宙未來,在保護與發展地球經濟的同時,開拓更加廣闊的宇宙世界。”

從天地一體化高精時空信息系統的打造,到助力智慧亞運,甚至是監測海洋生態環境,車企和航天領域之間的交集正在加深。

近年來,各國針對低軌空間太空資源爭奪也是愈演愈烈。預計2025年,全球低軌通信衛星在軌數將突破22000顆,是當前數量的約30倍。

SpaceX公司“星鏈計劃”更打出4.2萬顆總量的遠期目標,目前已部署近1800顆。
這是吉利和所有國內商業航天企業共同面臨的挑戰。

跨過它,就是一片新太空。

媒體報道

      鈦媒體  IT 之家  搜狐  CNBeta  搜狐  搜狐  搜狐  網易新聞  網易新聞  搜狐  快科技  搜狐  搜狐

相關事件

  • “一手造車,一手造星”,吉利為何如此執着要“上天”  2022-06-02
  • 吉利汽車將入股雷諾韓國汽車,持股比例為34.02%  2022-05-10
  • 吉利汽車2021年營收同比增長10.3%,達1016億元  2022-03-23
  • 李書福退出吉利汽車集團公司董事  2022-03-04
  • 欣旺達子公司擬在珠海投建30GWh動力電池項目,總投入約120億元  2022-03-01
(0)
上一篇 2022-06-02 18:25
下一篇 2022-06-02 18: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