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健康,急需“解藥”

訪問原網址

京東健康,急需“解藥”

  “健康這件事做好了,相當於再造一個京東。”京東健康曾被劉強東寄予厚望。但上市一年半后,京東健康股價較上市首日已下跌了超過六成。儘管披着“互聯網醫療”的外衣,但它還是那個“賣葯大王”。

  撰文 / 夏亭  編輯 陽一

  那個曾令劉強東引以為傲的京東健康,正在遭其連續減持

  近日,香港聯交所權益披露顯示,京東集團創辦人兼主席劉強東近日兩度減持於京東健康的持股,涉及約884.04萬股,合共套現近4.4億港元,為京東健康2020年底上市以來劉強東首次減持。減持后,劉強東對京東健康的持股比例已降至68.66%。

  受劉強東減持消息影響,京東健康股價自5月4日起開啟連續下跌模式。截至5月10日,其股價收報39.50港元,和去年上市首日即衝上110港元的股價相比,已下跌了超過60%。

  在這之前,也許是為了安撫投資者情緒,5月5日,京東健康緊急耗資6742.94萬港元回購151.59萬股,每股價格為43.9-45.15港元。6日,其繼續耗資7464.2萬港元回購180萬股,每股價格為40.7-42.8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劉強東曾對京東健康寄予厚望,號稱“健康這件事做好了,相當於再造一個京東”。現在,京東健康上市還不到一年半時間,劉強東就急於套現。他是對京東健康沒有信心了嗎?

  《財經天下》周刊發現,無論是上市前還是上市后,圍繞在京東健康身上的“賣葯”標籤始終撕不下來,難以扭轉的業務結構,也在向外界傳遞着一個信號:做互聯網醫療,並不是件容易賺錢的事。

  “賣藥王”撐起的互聯網醫療?

  2020年12月8日,京東健康正式敲響上市的鑼聲,成功登陸香港聯交所主板;加上之前的京東集團和達達,三家上市公司累計將劉強東的個人身價推高到超過1550億元。此外,京東旗下還坐擁京東科技(前京東數科)、京東物流兩家京東系獨角獸公司。

  京東健康是京東集團旗下專註於醫療健康業務的子集團,2019年起獨立運營,2020年12月在港上市,成為繼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之後的第三家上市互聯網醫療健康平台。公司上市時表示,其目標是要建設一個完整、全面的“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生態。

  不同於與消費者密切相關的京東集團,京東健康的知名度在上市之前並不是很高,但這並不妨礙公司在招股書中體現出超強的賺錢能力。2017年-2020上半年,京東健康總收入分別為56億元、82億元、108億元、88億元;同期經調整后凈利潤分別為2.1億元、2.5億元、3.4億元和3.7億元,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2019年京東健康錄得的108億元收入計算,和同期阿里健康95.97億元,以及平安好醫生50.65億元的營收相比,京東健康已是國內最大的在線醫療健康平台。同時,京東健康也是國內最大的在線零售藥房,佔據了29.8%的市場份額。

  資本市場當時對這家互聯網醫療的“新星”期待滿滿。京東健康上市首日收盤股價報110港元,當日上漲55.85%,總市值達到了3440億港元,超過了阿里健康的3216億港元和平安好醫生的1050億港元。

  但是,京東健康在上市當月迎來了198.5港元的股價高點后,就開始一路下行。在今年3月15日,股價一度跌至31.4港元的低點。

  在今年4月6日公布的2021年度財報中,京東健康實現營收306.8億元,同比增長58.3%;年度虧損10.7億元,虧損額同比減少93.8%。同時,財報顯示,在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指標下,即剔除了股份支付開支、一次性上市開支等管理層認為不能反映經營業績的項目后,京東健康的凈利潤達到了14億元。這也使其成為互聯網醫療平台中首先實現“賺錢”的一家。

  財報發布的次日,京東健康股價大漲了17.88%。但這並非遏制住其估值下殺的趨勢。截至目前,其股價已較歷史高點下跌了80%。

  與此同時,2022年3月底起京東集團裁員風波中,京東健康也未能倖免。據第一財經報道,有京東健康員工透露,“核心部門之一醫藥部裁員大概在20%左右,大力投入發展的互聯網醫院裁員可能達到60%到70%。”

  在今年4月7日,京東健康還發布公告稱,辛利軍已辭任非執行董事。公開資料顯示,辛利軍於2019年擔任京東健康CEO,一手推動其上市,2021年9月調任京東零售CEO,將位置轉交給原京東健康醫藥部負責人金恩林。此次辭任非執行董事,意味着辛利軍徹底與京東健康告別。

  業界對於京東健康的轉型和拓展業務邊界方面,仍然存在着疑慮:儘管披着“互聯網醫療”的外衣,但京東健康,還是那個“賣葯的”。

(圖/京東首頁截圖)

(圖/京東首頁截圖)

  招股書顯示,京東健康的營收主要分為商品收入和服務收入兩部分。其中“商品收入”指的是醫藥和健康產品業務,這部分產品的主要售賣渠道為公司自營的京東大藥房,也是公司營收中佔比最大的部分;從2017年至2019年,營收佔比分別高達88.4%、88.8%、87.0%。2020年,該項業務收入為168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約為86.7%。

  而“服務收入”則主要指通過提供線上平台及廣告服務、向用戶提供在線醫療健康服務以及向醫院提供智能解決方案等獲取的收入。在2020年-2021年,這項業務收入分別為26億元和45億元,在總營收中的佔比還不到三成。

(圖/京東健康招股書)(圖/京東健康招股書)

  京東健康稱,活躍用戶數的增長是公司收入增長的關鍵驅動力。截至2020年中,京東健康已擁有7250萬活躍用戶。問題是,這些用戶在買些什麼呢?

  在“商品收入”中,京東健康將其拆解成了藥品和非藥品收入兩部分。藥品收入的佔比在近年來已不斷提升,但到了2020年仍只有不到30%;另外超過70%的收入,則由非葯產品貢獻。

  換言之,非葯產品才是京東健康營收的大頭。

  而非葯產品又應該如何定義?據京東健康表示,其主要包括保健產品以及醫療用品及器械;醫療用品及器械又主要包括隱形眼鏡、成人用品、計劃生育產品,以及用於家庭醫療保健、康復和健康監測的醫療設備等。

  關於其中的成人用品、計劃生育產品等各項產品具體銷售額,京東健康並未披露。但在公司上市時,京東健康App首頁上因售賣了不少情趣用品等產品,一度被媒體稱為“承包了中國男人的夜生活”。5月10日,《財經天下》周刊發現,打開京東健康App,“補腎壯陽”產品分類仍然處於頁面的顯著位置。在該分類下,主要包含了治療“陽痿早泄”“弱精不育”等相關產品。值得關注的是,京東健康曾在財報中提到,非葯產品相較藥品的毛利率要更高。

(圖/京東健康App截圖)(圖/京東健康App截圖)

  在2021年,京東健康的總營收的增長仍然主要源於醫藥和健康產品收入的增加,後者定位為保健、滋補類產品。去年公司這部分收入為262億元,增長率為56.1%,佔總營收的比例達到了85.3%。

  京東健康的毛利率也呈現了下降的趨勢。從2017年至2021年,毛利率分別為24.9%、24.2%、25.9%、25.4%、23.5%。2021年的毛利率較上一年下降了1.9個百分點。

(圖/京東健康年報)(圖/京東健康年報)

  本質上,京東健康還擺脫不了“線上藥房”的定位。

  轉型之艱

  早在2011年起,國內企業就啟動了互聯網醫療的“流量”爭奪戰。2014年,阿里健康借殼上市,背靠平安集團的平安好醫生成立,隨着大廠的介入,互聯網醫療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賣葯”也成為以流量模式為主的互聯網巨頭們進軍醫藥行業的主要切入點。

  京東健康崛起后,與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形成了鼎足之勢,而它的優勢就在於自營電商。京東多年積累的電商零售基因和成熟的物流供應鏈體系對“京東大藥房”的營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截至2021年底,京東健康使用了京東物流全國範圍內的19個藥品倉庫和超過 400個非藥品倉庫,80%的自營藥品訂單實現次日達。於是,在眾多互聯網醫療服務平台、線下醫院和藥房實體,還在尋找變現模式的時候,京東健康的“賣葯”生意已經做得風生水起。

  但京東健康“線上賣葯”面臨著重重挑戰。除了專業O2O送葯平台“叮噹快葯”外,包括美團、餓了么等即時配送平台也開展了送葯服務,對其都構成了一定的威脅。且這些以線上電商業務起家的互聯網醫療公司,都不能擺脫“賣葯”命運。

  可以佐證的是,京東健康的“老對手”阿里健康,在2021財年的醫藥自營業務收入達到了132.16億元,占公司總營收比例達85.17%。但是,公司公開對外宣稱,其中藥品收入佔比達到64.8%,顯然,它看起來比京東健康更像是一家“正經的賣葯”公司。

  在活躍用戶方面,截至上市前的2020年9月底,京東健康擁有0.8億個年活躍用戶。但阿里健康最重要的醫藥電商交易端口“天貓醫藥平台”的年度活躍用戶在同年3月就已經超過1.9億,是前者的兩倍多。這還沒有算上醫鹿App和阿里健康大藥房、支付寶醫療健康頻道的用戶。

(圖/阿里健康年報)(圖/阿里健康年報)

  為了從阿里健康手裡奪取用戶,京東健康可是付出了不菲的代價——公司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由2020年的14億元增加48.7%至2021年的21億元。

  京東健康解釋稱,該項開支增加,主要是由於營銷力度加大,以推廣零售藥房業務、在線醫療健康服務及其他創新業務,以及由京東集團提供的技術和流量支持服務的開支增加。2021年由京東集團提供的技術和流量支持服務的費用為12.72億元,佔比近60%,較2020年同比增長近40%。也就是說,京東健康獨立之後,就一直沒有擺脫京東集團的流量“輸血”。

  一番折騰之後,截至2021年年底,京東健康的年度活躍用戶數量達到1.2億,相比2020年凈增加3360萬。而截至2021年3月31日,天貓醫藥平台的年度活躍消費者已超過2.8億,支付寶醫療健康頻道年度活躍用戶數超過5.2億。

  然而,在互聯網與醫療的融資過程中,互聯網僅是作為交流的渠道,其核心本質還是要落到給人“看病”上,而不是簡單地做一個“線上藥房”。

  “京東健康這幾年的模式一直沒有完善。”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告訴《財經天下》周刊。以他的理解,“互聯網醫療主要包含兩塊:一是問診,二是醫藥電商。但實際上,問診才是成長性業務。電商並不具備高門檻,很多本地化應用的互聯網平台正在開展本地藥店的藥物直配,競爭非常激烈;且京東大藥房的醫藥電商則涉及比較嚴格的藥物監管,未來監管風險將有所加大。”

  有分析稱,京東健康的思路是應該從最擅長的電商老本行起家,向京東健康提供優質流量,為用戶創造線上問診、慢病管理等醫療服務需求,這些服務又能反哺線上藥房的營收。但上市后,在“醫療健康服務”業務上,京東健康遲遲沒有取得可觀的進展和業績增量。

  京東健康的“醫療健康服務”中,主要包括互聯網醫療服務、智慧醫療及數字健康。在2020年8月,家庭醫生服務產品“京東家醫”推出 ,它能為用戶及家庭提供7×24小時健康諮詢,以家庭醫生服務的形式來來用戶提供日常健康管理和就醫服務。

  此外,京東健康也在致力於幫助地方公立醫院實現數字化轉型,合作搭建互聯網醫院。2021年全年,京東健康的日均在線問診諮詢量已經超過19萬次。

  與京東家醫前後腳,阿里健康於2020年9月推出了獨立醫療健康服務醫鹿App,截止到2021年9月30日,醫鹿App月活躍用戶數超過200萬。整個阿里健康的日均在線問診服務量已超25萬次。

(圖/視覺中國)(圖/視覺中國)

  “中長期看,京東健康的經營主要還是看其整合醫療資源的能力,比如獲得更多知名醫生的入駐,和醫療機構展開合作,或通過技術來有效管控醫藥物流,推進售後。”盤和林表示。

  在線診療,賺錢都不容易

  2020年疫情影響下,消費者們在線上購葯和尋求醫療服務的需求得到了催化。但時至今日,互聯網醫療平台們還都被用戶線下看診、線上買葯的模式所困。它們試圖擺脫對在線賣葯業務的過度依賴,圍繞“看病”展開服務,但顯然,想要在這方面取得突破卻並非易事。

  “突破難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包括競爭日趨激烈、引流成本高、留存成本高、知名醫生難獲取、醫療產品服務不突出,同質化嚴重等。”海南博鰲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之東向《財經天下》表示。

  以京東健康為例,“首要問題是優質醫生資源有所欠缺。優質醫生往往希望留在專業的平台上,在那裡,他們既可以實現專業交流,也可以幫助病人解決問題。”盤和林表示,當下,問診平台已經太多,對於有限的醫生資源爭奪十分激烈。

  京東健康在關於上市募集資金凈額用途的解釋中,有一項就是“通過聘用更多自有醫生及與更多外部醫生合作,並向彼等提供具吸引力的薪酬方案、培訓及合作機會,與更多行業頂尖專家合作建立專科醫療中心,豐富消費醫療健康服務種類”。如今它取得的成果如何?

  2021年中期報告中,京東健康對外表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我們的自有和外部合作醫生及醫療專家超過13萬名,覆蓋超過12000家醫院。”到了2021年年度報告時,公司沒有再透露醫生團隊總量明確數字,只稱京東健康互聯網醫院已入駐超4.5萬位副主任醫師及以上職稱的醫生。並提了一句:“寵物醫院已有超過5000名寵物醫生入駐。”

  實際上,“缺乏優質醫生資源”已是互聯網醫療全行業的痛點。據了解,平安好醫生截至2021年底才攬獲了4.8萬多名內外部醫生團隊及健康師、營養師和心理諮詢師。阿里健康數據稍好,截至2021年9月,和公司簽約提供在線健康諮詢服務的執業醫師、執業藥師和營養師合計近14萬人。

  艾瑞諮詢《2020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研究報告》明確指出,儘管科技一直希望能取代人力,但醫療的核心依然是醫生資源。根據公開資料可見,我國2018年每萬人擁有醫師資源(執業醫師)21.6人,同期內,艾瑞測算,世界醫療發達國家平均萬人擁有醫師數量約為31.3人,說明國內醫師資源缺口較為明顯。

  “互聯網醫療缺乏名醫入駐,進一步導致整體在線問診能力不足。”盤和林分析稱,“另一方面,互聯網醫療依然需要依賴線下專業醫療器械得出檢查結果,包括醫院的影像、血液病理分析結論,其本身提供的服務非常有限。”

  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目前互聯網醫療中,醫生多點執業政策僅部分放開,醫生更多利用碎片化時間通過互聯網給用戶進行日常用藥建議,且只針對有強烈的需求的患者收費。這也使得互聯網的醫療資源也難以得到保證。

  對於已經簽約入駐的醫生,平台也不能抱着一成不變的合作模式應對他們。方正證券提到,作為稀缺醫療資源的醫生群體,除了收入之外,其核心訴求還體現在對個人品牌知名度的打造、發表論文、評上更高職稱等,這也給互聯網醫療平台提出了新的挑戰——如果一個平台的商業模式僅僅只能為醫生帶來“收入”,那麼其樹立的競爭壁壘就相對較低,對醫生來說無法產生足夠持續的粘性,即使有人入駐,他們也很容易未來“跳出”平台。

  對此,一位在線醫療業內人士並沒有否認。他表示,“像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三巨頭,各家當然都想與醫生達成獨家合作,但實際上很多醫生都是多平台同時入駐,最後還要看誰家提供的支持更好,包括服務能力、科室資源、平台與自己的匹配度等。”

  據他觀察,“京東健康吸引醫生的地方在於它更完善的閉環管理服務,從問診到送葯,再到後續服務,整個鏈條都建立在京東自營的基礎上,醫生對平台的信任度更強,也有利於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

  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困境還不止於此。“在線問診商業模式用戶增值模式為主,但盈利模式仍待探索。”《2020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研究報告》稱,目前,在線問診獲取收入的方式包括基本醫保、個人用戶、企業及商保,並由此引申出廣告模式、商保模式、用戶增值模式及數據服務模式四種在線問診的商業模式。

(2020年中國在線問診商業模式,圖/艾瑞諮詢)(2020年中國在線問診商業模式,圖/艾瑞諮詢)

  其中,用戶增值模式是行業內應用最為普遍的商業模式,但其仍存在幾個問題:問診甚至無法做到確診,並未涉及醫療服務核心,用戶付費意願低;用戶需求頻次低;用戶黏性相對較差,行業同質化嚴重,可替代性強。

  即使是目前在線問診體量最大的平安好醫生,根據2019年財報顯示,其在線醫療營收為8.6億元,同比增長了108.9%,平安好醫生2019全年日均問診量為72.9萬人次,然而在線醫療的營收僅占當年總營收的不到1/6。

  報告認為,長遠來說,“互聯網+”醫療平台想要獲得長遠發展仍需進一步探索:一是要探索培育高等級、適應互聯網節奏的醫生;二是要探索能夠在“互聯網+”醫療各環節增加用戶留存和增強就醫服務質量的差異化經營模式。

  如果說疫情黑天鵝等市場因素是“無形之手”,監管就是“有形之手”。去年10月26日,國家相關部門發布了《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對互聯網診療相關機構、人員、業務、質量安全等環節提出了詳盡細緻的要求。

  在用藥方面,《意見稿》規定,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應當嚴格遵守監管規定,加強藥品管理,禁止統方、補方等問題發生;醫療衛生人員的個人收入不得與藥品和醫學檢查收入相掛鈎。在就診方面,《意見稿》也要求,互聯網醫療的從業醫師接診前需進行實名認證,確保由本人接診,其他人員、AI軟件等不得冒用、替代醫師本人接診。

  這意味着,過去以“在線看診”和“賣葯”為主要變現途徑的互聯網醫療公司們,也將面對行業的重塑。《意見稿》發布后,互聯網醫療板塊迅速開始了連續的股價下跌。

  互聯網醫療行業在2020年實現突破性進展的有利背景下,處於賽道上的玩家反而在2021年下半年集體迎來股價和市值“雙殺”。據《財經天下》周刊統計,2021年初,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京東健康三巨頭的股價和市值還紛紛看漲;到了年末,三家公司的股價跌幅較年內最高點分別高達80%、79%、62%,對應的市值分別蒸發了3067億港元、961億港元、2552億港元。

  《意見稿》的出台,一方面是要讓“醫歸醫,葯歸葯,技術歸技術”;另一方面,也在促使互聯網醫療重回到“醫療服務”的本質上。互聯網醫療平台的下半場角逐,已然開啟。

  “而在互聯網醫療複雜的底層運營邏輯里,純靠資本燒錢引流加持而沒有突出的醫療服務品類,肯定是難以長期發展的。目前看來,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等互聯網醫療巨頭仍然只是在醫療外圍打轉,並沒有真正建成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閉環體系,業務生態上的脆弱,使互聯網醫療變成了互聯網電商,而缺失了醫療的基本和完整內核。”鄧之東總結稱。

媒體報道

      搜狐  搜狐  新浪科技

事件追蹤

  • 2022-05-10  京東健康,急需“解藥”
  • 2020-11-15  京東健康赴港IPO獲批,上半年扣非凈利潤3.71億元
  • 2020-11-13  京東健康香港上市申請獲批
  • 2020-11-11  京東健康雙11戰報:流感疫苗訂單量增7倍 在線問診訂單量增6倍
  • 2020-10-29  京東健康辛利軍:上半年京東健康收入88億元,同比增長76%
(0)
上一篇 2022-05-10 22:50
下一篇 2022-05-10 22:5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