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有心跳,沒有脈搏,卻跟正常人一樣生活了七年

你知道嗎,“電子人”不只出現在科幻讀物中,在現實世界里也存在過。彼得·霍頓是一名英國人。在生命最後那幾年,沒有脈搏,沒有心跳,也沒有血壓。如果把他連上一台心臟監護儀,儀器上會一直顯示一條直線。可是他並非死人,他活着。

他沒有心跳,沒有脈搏,卻跟正常人一樣生活了七年

(圖片來源:Michigan health)

在他的心臟里,有一個拇指大小的電子泵,晝夜不停地把他左心室里的血液抽空,然後送進主動脈,如此循環。

電子泵連着一根電線,線路從他耳後的顱骨伸出,連接一個帶電池的控制器——那是他生命的控制器。

他沒有心跳,沒有脈搏,卻跟正常人一樣生活了七年

彼得是一名心理醫生,在醫院裡給人做臨終關懷。(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彼得就靠這個電子泵,正常生活了七年半。直到2007年,69歲的他因多器官衰竭死亡,而醫生宣告他死亡的方式,是把電子泵的電池拆下。

彼得是目前使用人工心臟活得最久的人。

而他的例子,某種程度上證明了,人類是有可能完全依靠人工心臟活着的。

不搏動的人工心臟

彼得所使用的電子泵,名叫“賈維克2000”,由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賈維克在上世紀90年代發明。

在那個年代,人工心臟基本都是作為心臟移植前的過渡治療。

這是因為,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在找到合適的供體心臟前,需要安裝一個心室輔助裝置,代替病人原本那個疲憊不堪、幾乎不動的心臟泵血。

而當時的心室輔助裝置都是搏動式的,也就是說,人工裝置會模仿心臟搏動的方式,把血液輸送到身體各處。

他沒有心跳,沒有脈搏,卻跟正常人一樣生活了七年

搏動式的心室輔助裝置,缺點是體積大。(圖片來源:research gate)

但有些科學家發現,其實血管和器官根本感受不到心臟的搏動,重要的是血液在身體內循環起來,而非搏動。通過動物實驗,他們證明了這一點。

這個理念完全顛覆了人工心臟的設計方式。

“賈維克2000”就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它靠電池驅動,體積小,也並不搏動,工作起來非常安靜,發出的噪聲和振動極小。

它會被安裝在病人的左心室,泵內有一個葉輪,以每分鐘1~1.2萬轉的速度高速旋轉,泵出的血液達到每分鐘5升,跟正常心臟相仿。

這個心泵並非只能用於過渡治療,設計者認為,它有可能代替心臟移植,成為一種永久療法。

他沒有心跳,沒有脈搏,卻跟正常人一樣生活了七年

“賈維克2000”的工作示意圖。(圖片來源:research gate)

在英國,申請供體心臟的患者需要經過嚴格審核,心臟會優先移植給癥狀較輕的年輕患者,而癥狀較重的老年患者,幾乎不可能通過審核,相當於被判了死刑。

彼得·霍頓無疑是後者。

在手術之前,61歲的他被診斷出擴張型心肌病,心臟功能只有正常的10%,稍一用力就會呼吸困難,光是說話就能讓他滿頭大汗。

他不能走路,不能平躺,睡覺只能用枕頭墊着坐着睡。

醫生認為,彼得只剩幾周可活了。

因此,當彼得了解到有這樣一個心泵存在後,他自願成為“賈維克2000”的試驗者,“我只是用一種確定的緩慢死法,換一個不確定的選擇。”

失去心跳的人

在2000年6月,彼得進行了植入心泵的手術。

醫生打開他的胸腔,割開他的心包,露出那隻幾乎不動的心臟,然後在心尖挖出一塊心肌,把心泵塞進他脹大的左心室。

連着心泵的電線,穿過他的頸部,到達他的左耳後方。在那裡,醫生用電鑽在顱骨上鑽出螺絲孔,安裝上一個微型的三腳插座,插座則連着外部的電池和控制器。

以往電線一般從肚子伸出,但由於肚子的脂肪層較厚,發生感染的概率較大。而頭皮幾乎沒有脂肪,插座也能牢牢地固定在頭骨上,因此這次醫生讓電線從頭骨伸出。

他沒有心跳,沒有脈搏,卻跟正常人一樣生活了七年

電線別出心裁地從顱骨伸出,降低了感染風險。(圖片來源:bbc)

手術完成後,彼得就成了完全依靠電池活着的“電子人”。

術后第11天,彼得就出院了;術后兩周,他就可以走上三公里的路。

慢慢地,彼得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他參加了許多為心臟慈善基金募款的活動,他甚至去爬山、飛到世界各地開講座,有一次他參加一個慈善遊行,連走了144公里。

但是,他一刻也不能離開電池。

電池一天要更換兩次,晚上睡覺則要把身體連上電源。出門也要隨身攜帶背包,裡面裝着他的控制器和電池。

醫生開玩笑說,他就像是“弗蘭肯斯坦”。

一年冬天,他外出購物時,突然感到頭上一陣尖銳的疼痛。原來是一個小偷搶走了他的背包——小偷以為裡面裝的是相機。電線斷開后,包里的警報器立刻發出刺耳的聲音,小偷嚇得把包包扔下就跑了。

好心的路人把包包撿起來,還給了彼得,彼得摸索着接好了電線,幸好斷電的時間不長,沒有造成嚴重的後果。

他沒有心跳,沒有脈搏,卻跟正常人一樣生活了七年

彼得參加慈善活動,背着他的小挎包。(圖片來源:Yorkshire Evening Post)

帶着心泵生活,徹底失去心跳,是一種什麼體驗?

彼得說,他感覺自己好像真的成為了一個冷血的、沒有心的人。“我變得沒有那麼情緒化了,而且是,非常明顯地不情緒化。”

對於他情緒的變化,醫生們有不同的看法。

有醫生認為,心臟確實與情緒相關。比如一個人生氣或害怕時,他的心跳是紊亂的,而混亂的心率會激活大腦里控制刺激和興奮的部分;相反,一個人心率平穩時,大腦會產生相關的物質,讓你感到平靜和放鬆。

而彼得的心臟不再搏動,這很有可能影響到了他的情緒。

另一邊,也有醫生認為,彼得只是得了臨床抑鬱症,情緒起伏不大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生命前景感到悲觀。

2007年11月,靠電池生活了七年半后,彼得離世。醫生在他身體里重新取出心泵,它還像新的一樣,裡面的軸承只有很少的磨損。

而彼得的情緒之謎,已無法解開。

畢竟,彼得踏足的是一片無人之地,從來沒有人像他一樣,用人工心臟存活了這麼長時間。

數萬心衰患者的希望

其實,人工心臟的歷史非常短。

1969年才出現了第一台人工心臟植入手術。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心臟移植中心,一名47歲男性被植入一個心室輔助裝置,作為移植前的過渡治療。

這個人工心臟只在患者體內待了64小時,便被替換上供體心臟,可是患者術后不久便因感染死去。

而人工心臟第一次作為永久療法,是在1982年。

患者名叫 Barney Clark,當時已經61歲,跟彼得一樣已經無望等到供體心臟。他植入的人工心臟是“賈維克7號”,而他只用這顆電子心臟活了112天。

他沒有心跳,沒有脈搏,卻跟正常人一樣生活了七年

Barney Clark 與他的醫生。(圖片來源:utah.edu.com)

直到如今,心臟移植仍是重症心衰患者的主要療法。

每年全球的心臟移植手術數量只有5000多台,而在殷切等待一個合適的供體心臟的患者多達數萬甚至數十萬。每年都有大量患者在等待中死去。

特別是對於終末期心衰患者來說,人工心臟幾乎是他們唯一的希望。

他沒有心跳,沒有脈搏,卻跟正常人一樣生活了七年

2019年,一半患者需要等待一年以上,才能等到心臟移植。(圖片來源:the conversation)

同時,人工心臟的技術也在不斷革新。

早期的“賈維克7號”後來被改進並重命名為“SynCardia TAH”,這是一種全工人心臟,它為左右兩個心室都提供輔助。

以往患者植入人工心臟后,為了等待移植,需要一直躺在醫院裡。而植入“SynCardia TAH”后,患者可以正常生活,直到找到供體心臟為止。

美國一名25歲的男孩 Stan Larkin 就植入了這個全人工心臟,他患有罕見的心肌病。根據2016年的媒體報道,他在術后健康地生活了555天。

但沒有找到關於他的最新報道。

他沒有心跳,沒有脈搏,卻跟正常人一樣生活了七年

植入了全人工心臟的男孩。(圖片來源:Michigan Health)

2015年,賈維克心臟公司推出了心泵“賈維克 15mm”。它的直徑只有15毫米,專門為1~10歲的小兒心衰患者設計。

可是,人工心臟的造價極其昂貴,光是設備本身的費用就高達19萬~22萬美元(約135~156萬元人民幣),這還不含手術費用。

而在國內,人工心臟的研發也在不斷推進。

有三款國產人工心臟,包括永仁心(EVAHEART)、蘇州同心(CH-VAD)和火箭心(HeartCon),都已獲批上市。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外科中心貢鳴醫生認為,這些國產人工心臟達到了國際先列的水平。

今年7月,國內首例人工心臟植入手術,也在北京安貞醫院進行。

患者是47歲的張先生,來自內蒙古自治區,他患有嚴重的擴張性心肌病。術后一個月,張先生帶着一個黑色的斜挎包出院,裡面裝有人工心臟的體外控制器。

未來,人工心臟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想象一下,人工心臟的技術成熟后,心衰患者不需要再等待某個善心的陌生人捐出他的心臟,而是直接求助於技術,植入微型的人工心臟,便能延長預期壽命,改善生活品質。

到那時,滿大街“電子人”的時代,也就真的到來了。

撰文 | Greye

審校 | 韓晶晶

(0)
上一篇 2022-10-06 12:06
下一篇 2022-10-06 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