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抖音有名的“四國特工”里,常駐印度的街頭美食探險家劉庸,無疑是大家最為同情的對象。當美國的泡泡切開牛排,泰國的小老虎舉起龍蝦,日本的王岩啃上一口方便麵的時候,劉庸只能端上一碗不可言狀的液體一飲而盡,擠出招牌式苦笑:乾淨又衛生!”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吃在劉庸嘴,疼在網友心,以至於劉庸去泰國找小老虎串門,都讓人有了種《變形記》的即視感。

如果說,中國人小時候對印度菜的認知是手法絢爛卻無用的印度飛餅,那現在,拜各位短視頻博主所賜,印度菜的初印象已經完全變成了衛生狀況堪憂的街頭小吃。

看多了短視頻,一聽到印度料理,腦海里總是首先浮現出一灘糊狀咖喱,添加各色蚊蟲和恆河水,甭管原本是什麼食材,最後統統都是鍋中的一抹夕陽餘暉。

過於克蘇魯的烹飪方式加上難以名狀的出品,這兩年,印度料理在中國成了一個總跟鬧肚子強行綁定的黑暗笑話。

看過視頻,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寧願吃屎都不吃它。”

但如今,你或許感受到了,也或許尚未察覺:這些食物正在登堂入室,悄然爬上中國人的餐桌。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彷彿就在一夜之間,打卡“印度小脆球”成了小紅書最炙手可熱的新潮項目。

每條筆記的標題都透着一股子亢奮——“XXX終於也有印度小脆球了!”

XXX通常代表某個地名,比如青島、杭州和西雙版納。

繼後備箱咖啡和後備箱提拉米蘇之後,小脆球儼然已經成為新一代市集的時尚地標。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在劉庸的視頻里,小脆球永遠是出鏡率最高的那一個,這很合理,因為它確實是印度街頭小吃攤檔中,市場佔有率最高的一種。

由於傳說中小脆球又酸又臭,好比“廁所爆炸”,打卡劉庸同款,就成了一場充滿社交魅力的試膽遊戲。

擺攤賣印度小脆球,是門好生意。

前不久,在浙江某地兼職練攤的朋友醬醬告訴我,印度小脆球創造了她擺攤生涯的職業巔峰。

一份6個小球,賣15元,不到兩個小時,醬醬準備好的300個小球全部售罄,很多客人還加了微信,約好下次出攤,帶朋友來。

“那天被問得最多的就是你還來嗎,大家都是看了短視頻很好奇。”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世上最簡單的創業,莫過於複製別人成功的商業模式。而小脆球經過印度人民幾百年的街頭檢驗,早已進化成最適合地攤的模樣。

不需要現場開火,食材樸素而便宜,製作過程還特別吸引眼球。

醬醬給我算了一筆賬,網上進口的印度脆球圓餅,14元一袋,一袋100個,簡單油炸后,就會膨脹成視頻里常見的圓球,“特別出數兒”。

靈魂醬料可以自調,也可以直接網上購買,酸甜/酸臭兩種調料一共6.8元,配合自己種的薄荷、香菜,加水能兌出1升綠汁。

減去土豆、洋蔥、檸檬等配料和包裝材料,兩個小時,她賺了600多塊錢。

醬醬這價格,還是妥妥的良心價,放在北京的餐廳,這樣一份小脆球能賣56元。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很多女孩來,專門就點這個。”

北京我常去的一家巴基斯坦餐廳坦言,自從菜單里更新了“薄荷脆球”以後,新客人明顯增多了。

就連虛擬世界也不能免俗,遊戲《原神》就有“綠汁脆球”做為須彌國的特產美食,根據描述,吃了可以補充生命值。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優秀的商品,總能被反覆消費,創造最大化的經濟價值。

印度小脆球不光能給攤主帶來收益,也能給食客創造二次價值。

因為實在太多人好奇,小脆球到底是個什麼味道,品嘗印度小脆球的反應視頻,也成了流量密碼。

大多數短視頻博主的表現非常符合觀眾預期。

只見他們一口下去,滿臉寫着“高興”,彷彿嘴裡炸裂的不是印度最受歡迎的街頭小吃,而是老八秘制小漢堡。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廁所味”、“馬桶炸了”,伴隨着作嘔聲,他們艱難地形容着剛剛的感受。

屏幕前的你我不由得露出“果然如此”的滿意笑容,他們的反應,與短視頻里小脆球的骯髒形象形成了完美印證。

然而,同時一絲疑慮又不由得爬上心頭,如果真的這麼難吃,為什麼它能成為印度國民小吃?

還記得《摔跤吧!爸爸》里,阿米爾汗決定把兩個女兒培養成摔跤運動員的前夜,特意帶她們去打牙祭的,吃的就是小脆球,那是女兒們最愛的零食。

阿米爾汗讓女兒敞開了吃,因為運動員不可以吃辛辣油炸的食物,過了今夜就再也吃不到了。

當時兩個女孩一個接一個吃得好香,可是饞壞了不少觀眾。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從印度到中國,小脆球的味道成了羅生門的味道。

它到底好不好吃?當我拿這個問題去問醬醬,醬醬直接甩給我一個淘寶鏈接:

“你自己嘗嘗。”

本着求知求真的精神,我花費23.28大洋購買家庭自製小脆球套裝,為大家帶來如下試吃報告:

一句話總結,聞着臭,吃着香。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臭是確實臭,但也不至於當場作嘔。各位朋友可以直接對照臭豆腐來理解這種味道。

首先感受到的是小脆球的脆,不是酥脆,而是近似鍋巴的嘎嘣脆,齒關合攏,湯汁混合綿軟的土豆泥、鷹嘴豆,一同形成和弦般的奇妙口感。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球體本身沒有味道,滋味全在湯汁里。

首先滑過舌尖的是薄荷的清涼,隨後酸豆角的酸味登場,酸中帶一點臭,那是印度黑鹽獨特的硫化物味道,黑鹽與油脂混合,形成極為馥郁的香氣。后調是香菜的芳樟醇和杭椒的隱隱辣味,雖然是純素料理,但卻帶給人進食肉類蛋白質的錯覺。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帶來“臭味”的獨特印度調料“黑鹽”,在印度傳統醫學中有改善腸胃功能的藥效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沒吃過臭豆腐,就算白來一趟中國,沒吃過印度小脆球,永遠也不能聲稱自己了解印度。

如果你只是通過短視頻了解這個國家的食物,那麼對它的印象大概只有髒亂差:

夏日淋漓着汗水的黒瘦手掌,伸入掛滿可疑包漿的塑料大桶,揉捏發酵后的酸豆角,一汪清水瞬間化身黃褐色的新陳代謝產物。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b站@世界美食offical

薄荷、青椒、香菜葉,混合瑪莎拉、檸檬汁攪打成泥,操作台上,食材和抹布、果皮與紙幣打成一片,吸引無數蒼蠅前來造訪。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炎熱的夏日,攤主的手汗與綠汁不分你我,僅僅觀看製作過程,就能促進腸胃產生一瀉千里的衝動。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b站@世界美食offical

我們熟悉的印度敘事,就像一部天方夜譚,總能適用於一句經典評論:

世界上有4種離譜程度,輕度、中度、重度、印度。

只有真正品嘗過後才會發現,印度料理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糟糕,短視頻流量之外,也有乾淨整潔的側面。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在中國,印度料理或許是最被輕視的異域料理之一。

印度南北地理跨度大,物產豐富,擁有5500年的文明歷史和比肩中國的人口規模,是多宗教與多民族的交匯之地,亞歐大陸的重要樞紐。

以常識來思考,它具備誕生絢爛美食文化的一切條件,印度人也從來沒在吃的上自卑過。

但在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印度料理在中國飲食界始終是個小透明。

別說比不上西餐,就連越南的河粉、土耳其的烤肉,都比印度菜存在感更強。大家覺得印度料理除了咖喱還是咖喱,不好吃,不幹凈,也上不得檯面。

以至於打開北京地區的大眾點評,國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的印度,只有3.3萬條搜索結果,而國土面積37萬平方公里的日本,卻有47.8萬條信息。

但其實,印度菜有很多不同的菜式。炸,有麵皮包裹辣土豆餡油炸的咖喱角;烘,有酥香的黃油烤饢;烤,有鮮嫩辛香的印式烤肉,雖然手食習慣限制了食材呈現的外形,味道卻並不單一。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就算是“咖喱”,也分不同的菜系。

北部是小麥主產區,畜牧業發達,咖喱多用乳製品,肉類比重高,相對粘稠,適合蘸麵包。

南部以大米為主食,咖喱比較清爽,受印度教影響,最擅長素食料理,而且由於靠近赤道,盛產椰子,特別愛用椰漿。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咖喱的世界史》:圖為印度北部和南部的咖喱特徵

靠海的果阿地區,最早接觸葡萄牙,深受葡萄牙影響,天主教徒佔主流,是印度為數不多可以吃豬的地方,也是全印度最重口味的菜系,酸味辣味格外突出。

靠近孟加拉國的孟加拉地區正好相反,因為主要料理淡水魚湯和蝦蟹,最注重體現食材的鮮度,口味清淡。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咖喱的世界史》:圖為果阿和孟加拉地區的咖喱特徵

在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西方文明的交錯下,這片土地上幾乎能找到全球每一種主要文明的代表性味覺。

光是Panipuri,我們俗稱的印度小脆球,就是至少20種不同口味的蘸汁。

對印度料理刻板印象式的輕視,源自認知的匱乏。

我們常說印度只有咖喱,就像在批評中國只有炒菜,實際上是把一種料理手法,當做了一品菜肴。

咖喱不是某種香料的名字,也不是某種調料的名稱,而是所有使用複合香料調味的料理的總稱。

極端點說,胡辣湯要是套用印度語境,那就是“老河南酸辣咖喱”。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咖喱的世界史》:印度喜歡把料理做成糊狀,傳統上是為了方便用手進食

超市裡賣的咖喱粉,其實應該叫瑪莎拉,沒錯,就是最近印度美食短視頻里頻繁出場的靈魂調料,它是複合香料粉末的統稱,對照到中國語境,就是五香粉和十三香。

咖喱的謬稱,之所以流傳甚廣,是外來文明以訛傳訛的原因。

相傳當年英國殖民者誤以為印度料理的調味料是咖喱,於是轉告日本人,日本人信以為真,添加黃油和麵粉,把咖喱糊製作成更加便攜的咖喱塊,於是就有了今天大多數中國人認知里的咖喱。

誇讚一家飯店高明,我們常說,這個菜,只有這兒的廚師做才最好吃,回家自己做,怎麼做也不對味。因為廚師的手法、用料必然有獨到之處,讓人無法輕易看破。

之所以說印度料理稱得上一種飲食文明,正是因為如此。

對於中國人來說,很難做到吃幾頓印度菜,就能回家復刻它的味道。

簡單列舉幾個印度料理常用的香料:薑黃、香菜籽、丁香、小豆蔻、羅望子、阿魏。

其中一些,不熟悉廚房和藥材的人,可能聽都沒聽說過。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不僅食材有自己的特點,料理方式也很特別。

你或許見過印度人“不用刀切菜,而用菜切刀”的神奇視頻,那是波提(Boti)刀,早年間因為底層人不允許持刀,所以誕生了這種像刀而非刀的工具,也改變了印度人的切菜方式。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為了讓食材均勻混合,成為糊狀,他們還有專門的工具,我們戲稱“糊中劍”,可以伸進滾燙的鍋里,碾壓食材,讓它們融為一體。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因此有人總結,菜色普遍呈糊狀,並不代表印度料理原始,而是代表料理習慣。

簡單來說,就是歐洲人做飯強調“煮”,日本人做飯強調“切”,中國人做飯強調“炒”,印度人做飯強調“混”。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聊到今天中國人眼裡的印度,很難不想起多年前西方人眼裡的中國。

同樣是一個發達經濟體審視新興的異文化國家。對於後來人,先行者總是忍不住警惕中帶着挑剔,盯緊對方指甲縫裡的每一絲污泥,彷彿只要如此,就能安心地忽視對方未來的威脅。

那些矮小猥瑣的滿洲人形象、關於中國骯髒落後的描述,與今天中國短視頻平台上對印度的表達,彷彿生產自同一條流水線。

歧視、臆想與傲慢,概括着一個國家,也蒙蔽着自己。

小時候的課堂里,流傳着很多民國時期中國留學生巧妙反擊外國人歧視的諷刺故事。

而現在,相似的事情正在短視頻平台再次上演,只是故事的主角發生了逆轉。

來自喀拉拉邦的年輕人@印度胖娃snjy,從2020年8月起,發布了260個視頻,就是想給大家解釋清楚一件事:短視頻正在傳遞並不真實的印度。

這些年,他反覆闢謠過的印度美食謠言包括但不限於:

印度人不喝牛尿,牛尿是特殊的宗教文化產品;牛屎是燃料,雖然做成餅狀,但不是印度人吃的餅乾;油炸耗子不是耗子,只是裹了麵糊的青椒而已。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一段油炸麵糊的視頻,解說號配文道:“這是印度的油炸泔水湯,印度人餓極了,雞蛋皮都能給你炸了……炸完了撈出放入新鮮的牛水當中。”

胖娃簡直聽傻了,實在不能理解,為什麼傳統甜品Boondi,一種鷹嘴豆球拌糖水的小零食,會被說成油炸泔水。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胖娃:“希望知識作者分享知識時能多一些嚴謹,因為我們的觀眾是非常相信我們的。”

翻翻胖娃的視頻,可以看到各種各樣對印度料理的神奇誤解。

當然,與此同時,抵制中國資本的印度,也流傳着各種關於中國的謠言。

大概歷史同樣悠久的古國,總是免不了互相鄙視,就像英國與法國,總是相互看不過眼。

但無論如何鄙視,都避免不了一個事實——我們早已相互融合,在看不見的角落,在習慣的地方,彼此交融。

去到印度,你能吃到名為“滿洲花椰菜”的印式中餐,也能吃到名為momo的蒸餃。在中國,印度烤饢和咖喱,也已演化出許多變種。

“乾淨又衛生”的印度菜,突然真香了

中國吃不到的中餐:滿洲花椰菜

翻開近代世界歷史政治教科書,書上明晃晃寫着三個大字——全球化。

雖然在世界漸趨封閉的當下,它似乎已經落灰,但幸運的是,當我們開始好奇印度小脆球到底是個什麼味道,開始對越來越離譜的短視頻解說產生懷疑,至少說明,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相互理解能力還在,連接也還在。

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最可怕與最頑固的,不是落後與貧窮,而是傲慢與偏見。

(0)
上一篇 2022-09-28 20:06
下一篇 2022-09-28 20: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