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現代黃河水繫於125萬年前開始形成

蘭州大學與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日本島根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單位聯合,在三門峽盆地中心實施了環境鑽探並開展合作研究,獲取了黃河貫通三門峽歷史完整的岩芯檔案,通過與盆地邊緣露頭剖面的對比,明確了岩芯108米處河道沉積物的首次出現是黃河在三門峽地區留下的最老印跡。

研究發現現代黃河水繫於125萬年前開始形成

黃河中游峽谷景觀與SMX19岩芯檔案 蘭州大學供圖

研究發現現代黃河水繫於125萬年前開始形成

研究團隊在三門峽盆地打鑽獲取岩芯檔案 蘭州大學供圖

近日,相關研究結果在《科學通報》發表,明確了現代黃河水系的形成時代,為研究世界大江大河的形成演化歷史和水系發育模式提供了新視角。

“幾”字灣的形成和三門峽貫通東流入海是現代黃河水系形成的重要標誌,但由於黃河中游地區缺少河流演化完整的沉積記錄、下游地區河流頻繁改道不易獲得第一手資料,當前對現代黃河水系的形成時代還存在15萬年前、不晚於88萬年、不晚於120萬年、150-160萬年前、500萬年前等觀點分歧,對其形成原因也存在不同認識。

三門峽是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是連接黃河中游和下游的咽喉地帶,在黃河水系形成演化研究中佔據關鍵地位。過去,中外科學家主要圍繞三門峽盆地及周邊地區的露頭剖面開展研究,但由於晚新生界地層出露不連續,研究剖面往往由多個相距數公里的短剖面拼接而成,加之構造複雜、植被覆蓋度高、地層風化嚴重,在剖面對接、沉積相劃分、年代測定等方面均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是造成現有認識分歧的重要原因。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的協調和布署下,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地貌演化與新生代環境研究團隊教授王鑫、胡振波、聶軍勝、潘保田等聯合合作單位共同開展研究。

團隊通過系統的沉積學、古地磁定年、物源分析(Sr-Nd同位素&重礦物組合)、古環境代用指標記錄(粒度&易溶鹽)研究表明,自125萬年前開始,三門峽盆地河流沉積物開始大規模發育、上游鄂爾多斯地體的碎屑物質開始大量湧入、沉積環境經歷了從封閉型鹹水-微鹹水湖環境到開放型河流環境的顯著轉變。綜合新開展的地貌分析證據、潘保田團隊發表的系列黃河中游黃河階地證據、近年來發表的邊緣海沉積等證據,研究團隊提出了現代黃河水系在125萬年前開始形成、中更新世全球氣候轉型期海平面的加速降低對其形成有重要影響的新認識。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2.06.003

(0)
上一篇 2022-08-18 15:59
下一篇 2022-08-18 16: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