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分析發現猴痘病毒的變異速度異常快

發表在《自然-醫學》上的一項新研究首次對目前在全球蔓延的猴痘病毒進行了強有力的基因組分析。這項研究將病毒追溯到2017年尼日利亞的猴痘爆發,並表明它迅速產生了異常大量的突變,可能與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增加有關。

基因組分析發現猴痘病毒的變異速度異常快

5月初,一名最近從尼日利亞旅行歸來的英國居民被證實患有猴痘。到本月底,從西班牙、德國和法國到澳大利亞、墨西哥和美國,世界各地又發現了幾十個病例。

這種傳播的廣泛性是史無前例的。儘管猴痘在中非和西非部分地區流行,但以前從未在世界範圍內大幅傳播,科學家們迅速開始研究該病毒的基因組,以了解它來自何處,以及它如何與過去所見的情況不同。

在葡萄牙的一個科學家團隊的領導下,這項新研究對來自感染者的15個不同的病毒樣本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的第一個基因組聯繫是與2018年和2019年在以色列、新加坡和英國發現的猴痘病例群有關。

這些病例之前都與從尼日利亞返回的旅行者有關,而基因組關聯被進一步追溯到2017/2018年尼日利亞的猴痘爆發。

這項新研究中最出乎意料的發現或許是揭示了目前的猴痘菌株似乎經歷了一個異常快速的變異期。該項目的首席研究員João Paulo Gomes說,人們通常只希望看到這種病毒每年積累幾個新的突變,但目前流傳的迭代似乎包含了大約50個新的突變。

“考慮到這種2022年的猴痘病毒可能是2017年尼日利亞爆發的猴痘病毒的後代,我們預計(與2018-2019年的進口病毒相比)額外的突變不會超過5到10個,而不是觀察到的大約50個突變,”Gomes在疫苗慈善機構Gavi的一篇評論文章中說。

普遍的假設是,在2019年和2022年之間,該病毒已經在一個流行國家流通了幾年而未被發現。目前的全球爆發很可能來自一個單一來源,然後在2022年初被一個或多個超級傳播者事件放大,導致隨後在4月和5月檢測到的廣泛的大規模傳播。

Gomes在接受MedPage Today採訪時說,目前檢測到的許多突變都與人類免疫系統蛋白有關。這表明該病毒有可能已經迅速適應了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Gomes對MedPage Today說:“我們在2022年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過程中看到的多種突變影響了與人類免疫系統有關的蛋白質,所以它可能意味着對人類的適應過程。而且,是的,它的發生速度似乎比預期的要快,這與2022年(菌株)與它的祖先相比突變過多的觀察結果也是一致的。”

利物浦熱帶醫學學院的Hugh Adler說,這項新研究強調了我們對猴痘的遺傳學知之甚少,這種病毒已經流傳了50多年了。Adler還強調,現在要知道研究中引用的新突變對傳播或疾病嚴重性意味着什麼還為時過早。

Adler解釋說:“作者描述了病毒中出乎意料的高數量的突變,但是它們對疾病嚴重性或傳播性的影響還不清楚。我們沒有發現在目前的爆發中診斷的患者的臨床疾病嚴重程度有任何變化。”

截至2022年6月24日,在大約50個國家已經有超過4100個猴痘病例的報告。世界衛生組織(WHO)最近召集了一個緊急諮詢小組來評估全球形勢。

雖然該小組確實承認“該事件的緊急性質”,但它拒絕建議世衛組織宣布該疫情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當發現一種新的疾病在國際上蔓延,需要全球協調應對來管理時,世衛組織就會宣布為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目前有兩種傳染病被宣布為PHEIC:脊髓灰質炎和COVID-19。

世衛組織在宣布此次猴痘疫情為公共衛生緊急情況方面的猶豫不決受到了一些傳染病專家的批評。全球衛生政策專家Alexandra Phelan在接受《Science Insider》採訪時質疑,如果在發生明顯的新型傳染病傳播時,世衛組織的緊急宣布政策如此緩慢地被觸發,那麼它的目的是什麼。

“這是公共衛生的全球警報機制,我擔心在充分抓住政治注意力之前等待幾周對社區傳播意味着什麼,”Phelan在給《科學》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說。“我認為非常清楚的是,現在是時候重新考慮PHEICs的目標是什麼,以及標準是否適合其提醒全球社會的目的,以及在一個相互關聯的世界中是否足夠公平。”

過去研究過猴痘的傳染病專家Raina MacIntyre說,這種新的病毒傳播”絕對不尋常”。在呼籲全球衛生當局盡其所能阻止這種病毒的傳播的同時,她推測COVID-19可能在這次突然出現的疫情中發揮了作用。

雖然過去接種天花疫苗的免疫力減弱可能是該病毒傳播加劇的一個因素,但 MacIntyre想知道SARS-CoV-2感染是否損害了人們的免疫反應,使他們更容易受到猴痘的感染。

“當人們從COVID中恢復時,他們的免疫系統會受到損害,”MacIntyre在為《對話》雜誌撰寫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因此,患過COVID的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其他感染的影響。我們看到麻疹感染的情況也是如此。這削弱了免疫系統,並在之後的兩到三年裡增加了其他感染的風險。”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自然-醫學》上。

(0)
上一篇 2022-06-27 15:05
下一篇 2022-06-27 15: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