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最近……綠聯要上市了。沒錯,就是那個賣數據線的……別小看“賣數據線 ”的, 2021 年它的收入已經飆到了 34 億。非常被資本市場看好,上市前夕,高瓴資本連投兩輪,出手了 5.5 億元。。目前,綠聯科技已經向深交所提交了招股書,準備衝擊創業板 IPO,計劃募資 15.04 億元。這個曾經毫不起眼的貼牌工廠,到底是怎麼從華強北殺出來的?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故事,還得從一根數據線開始講起。

不,應該說是從一個摳門老闆開始的。

一開始,綠聯的創始人 張清森在深圳一家外貿公司做業務員。但是,工資實在太低,老闆還不肯多給點分紅。

日子實在吃不消了,才轉頭去搞了綠聯。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不過,這時候的綠聯就是個 OEM 代工廠。主要幫外國廠商生產數據線。

我們可以簡單把代工廠,理解成一部加工車床。國外廠商設計好加工方案和流程,然後這部車床,就會開始按部就班地加工。

因此,這種代工廠一般不會涉及到核心的設計部分,只負責流水生產。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早期的華強北,遍地都是干這個的。

但是沒過多久,綠聯就和合作的廠商掰了。

因為作為生產鏈條的尾端,日子實在太憋屈了。

這些代工廠,還有另一個名號叫 “ 貼牌 ”。因為他們基本上都是用的公模,再貼上不同廠家的商標,所以各家產品都大差不大。

在這樣的環境下,廠家只能選擇沒底線地打價格戰。

價格戰的戰場有多血腥,相信這幾年看餓了么打美團,滴滴打優步,大家也都深有體會。

這不,沒幹多久,操蛋的事情就來了。

10 年的 7 月,綠聯當時已經做好了一批產品。萬事俱備,就差發貨了。

結果,客戶彈了一封郵件過來,說找到了價格便宜 1 美金的供應商。強制要求綠聯必須再壓低 1 美金,否則就要撤單。

但是注意,這裡貨物已經做好了。

如果對方撤單,那這批貨就得爛在肚子里。也沒辦法拿到貨款,這單白乾。

如果讓步,強行降低價格,那就毫無利潤可言。

兩邊都是懸崖,綠聯會怎麼選?

張清森給出的選擇是:去你的,老子不幹了。

做完這單后,張清森自己帶了兩個人成立了品牌事業部。

2011 年,綠聯 UGREEN 正式成立。這個曾經的代工廠,嘗試做起了自己的品牌。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當時,國內自研的產品,質量都比較拉,基本上都是月拋產品。但是國外的產品,價格又很高昂。

大家缺少了一個中間檔的選擇。

張清森就是衝著這塊市場空白去的。

不過,初生牛犢的綠聯,也沒想一口吃成個胖子。在一堆挑花眼的 3C 產品里,還是選擇了自己最擅長的傳輸線。

HDMI 電視高清線 ▼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現在我們已經習慣根據自己需求,購買不同長度的數據線。

但是 2011 年的時候,市面上電視的高清線只有 1.8 米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不過,不是因為什麼市場統一規定,而是因為 1.8 米剛好等於 6 英尺。

當時的中國廠商,主要業務都是給外國供貨。

所以,1.8 米的長度,其實是因為符合國外的產品習慣。

既然沒人為中國消費者設計,那綠聯就自己來。

不光推出了 0.5 米、1 米、1.5 米、2 米、3 米等各種長度的電視高清線。還推出了各種長度的手機數據線。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這個王牌產品,一下就幫綠聯打開了市場。

為了推廣產品,張清森大膽地拋棄了最熟悉的線下模式。轉頭,投向了淘寶等線上電商。

而 2011 年前後的淘寶,正好是起飛的時候。

要知道 2011 年,淘寶網的單日成交額就已經達到了 43.8 億元。三年後,京東和阿里巴巴就先後在美國上市。

搭上了淘寶和京東的這輛快車,綠聯之後的路,算是順風順水了。

直到現在,線上電商還是綠聯的 “ 命根子 ”。

線上銷售佔比達到 68.66%▼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當時,很多 3C 廠商還在緊緊盯着線下的一畝三分地,走着傳統的銷售老路。

他們的線上網店,很多就是掛了個頁面。

老闆們忙活着線下門店的生意,有空了再上線回復幾條信息。 壓根就談不上啥服務質量。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沒人做服務,那綠聯可就不客氣了。

張清森這個老總,親自當起了 全職的客服,站到了離顧客最近的位置。

高清線的長度問題,就是從顧客那了解到的。

藉著高清線的成功,綠聯慢慢開始嘗試擴大品類。

設計排插的時候,張清森又覺得公牛插座設計對智能手機用戶很不友好,而且外形很醜。 ( 其實到今天,公牛的設計也沒有變過 )

2012 年公牛官網產品圖 ▼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於是,13 年的時候,綠聯就做出了 USB 充電口 + 排插的設計。

小米也是在他們之後,才推出了相似的設計。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為了提升服務口碑,張清森甚至打出了一張王炸牌—— 包退包換。

“ 如果你收到產品不滿意,哪怕是心情不好都可以包郵退貨。”

我隔壁工位的大哥,當初自己買錯了數據線。客服二話不說,給這傻叉 ( 不是 )寄了根新的。

雖然,在現在的我們看來,包退包換沒啥大不了的。

但那可是 2011 年,很少有廠商能把服務做到這個份上。

就算是現在,還有很多數碼品牌的售後跟 xx 一樣,這裡就不點名批評了。

開店不到 4 個月,綠聯一天的銷售額就達到了 1 萬。之後,基本上每天倉庫都是爆滿,光是國內的線上訂單,每天都能走 6000 多單。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靠着這種思維,綠聯不光吃下了中國的電商市場,連國外市場也沒放過。

綠聯目前已經進入了歐美、日本、中東、南非等全球 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亞馬遜多國站、速賣通、 ebay 等國際平台成為 TOP 品牌,獲得了亞馬遜年度最受歡迎品牌賣家。很多品類都是各大平台的銷售冠軍。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2021 年出口的營業額,已經飆到了 15 億。

亞馬遜上隨便一個 A to B 的傳輸線,就有 4.7 的評分,接近四萬條購買評論。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為了拿下海外市場,綠聯也沒少下功夫。

東南亞市場是一個重點的跨境市場,尤其是在中低端的產品方面。

但是東南亞的氣候特別炎熱,導致部分產品出現了 “ 水土不服 ”。

比如車載支架就經常會被車內的高溫給干到脫膠,產品投訴率特別高。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之後針對東南亞市場的產品,都會格外提高耐高溫的要求。

不同的海外市場,綠聯產品套路也不一樣。

在東南亞主要做低價的產品。來到消費能力更高的歐美市場, 就側重於藍牙耳機、磁吸充電器或者是高端的穿戴產品。

雖然,綠聯一開始就是個臭做數據線的。

但是,靠電視高清線打下一部分江山之後,業務馬上就擴大到數據線的所有品類。

現在綠聯的肚子,可是越吃越大。

業務早就不局限在數據線類目,耳機、智能穿戴之類的終端,都有覆蓋到。

來源:跨境眼觀察據公開資料整理 ▼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靠着這種 “ 用五星級酒店的服務做沙縣小吃 ” 的法子,這家曾經被 1 美元反覆折磨的小公司,從華強北走到了深交所。

不過,積累了那麼久口碑的綠聯,真的就從此一帆風順了嗎?

呃,實際情況好像不是這樣。。

每一條綠聯質量相關的回答下面,都會吵作一團。

“ 貌似是個牌子 ” “ 爛透了 ” ▼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 口碑好 ”“ 明星產品 ” ▼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買綠聯的產品,就好像去樓下彩票機刮彩票。是不是冤種,全憑運氣。

很多人都說,綠聯是不是飄了。

這個問題,或許綠聯這份五百頁的招股書可以解答。

我們一項一項往下看。

首先是公司的營業收入和利潤。

營收的數據是非常好看的, 34 億洒洒水。但奇怪的是,利潤卻不增反降。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是什麼吃掉了綠聯的利潤空間?

跟着差評君,接着往下看。

綠聯採用的生產模式比較特殊, 是外協生產為主,自主生產為輔。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簡單來說,就是綠聯沒有自己的工廠,主要還是買供應商提供的成品。

15 年的時候,綠聯就加大力度在供應鏈整合上。把模具廠、貼片廠和組裝廠都引進到了自己的工業區內。

好處很明顯,形成一個成熟的供應鏈,借力借勢。 一邊保證出貨,一邊還能擰乾多餘的成本水分。

但是,另一方面就是萬一供應商出現問題,綠聯的生產就會直接受阻。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不用 “ 萬一 ”,過於依賴供應商的問題,已經暴露出來了。

2021 年,成品採購的單價最高漲了 21.09%,平均漲了 3 塊多。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再加上芯片等零部件採購的價格上漲,才導致綠聯陷入利潤困局。

而作為一家希望擺脫 “ 貼牌 ” 名號的企業,綠聯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卻多少有點摳摳嗖嗖了。

2021 年,研發投入只佔 4.54% 。 連同類上市公司的平均值都沒夠到。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2021 年,創新類的產品給安克創新帶來了 41 億的營收。而他們的研發費用,2021 年漲到了 7.78 億元 。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綠聯看起來數量龐大的 698 項境內專利,實際上發明專利只佔 11 項。

公司上上下下的研發人員,加一起不到六百人,在職員類別里只能排老三。

綠聯最多的人力,還是用在了營銷上。

2020 年,綠聯的品牌曝光量達到了 5 億 + 。今年 1 月份,綠聯就在小紅書進行了為期 15 天的大面積投放,來推廣自己的類紙膜。

從華強北吊車尾到年入34億 這家公司怎麼做到的?

上市遠不是綠聯的終點,反倒是一個新的起點。

只靠服務和低價這兩張王牌,在殘酷的 3C 類目里,是很難坐穩屁股的。

這裡產品迭代快的像喝湯。

昨天大家還在聊充電寶容量,第二天就全跑去做磁吸式。

要想拿到高溢價的資格,只能走研發這一條路子。

不過,從代工廠里殺出來的綠聯,應該比差評君看的清楚多了。

這回上市,募集資金第一大頭就是用於產品研發。

曾經,只用了 2 年時間,就撕掉了 “ 貼牌代工 ” 標籤的綠聯。不知道這一回,會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呢?

(0)
上一篇 2022-06-11 11:05
下一篇 2022-06-11 11: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