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看中國:減碳節能的中國貢獻

過去十年,中國人改造荒原、減碳節能、改善民生,不斷創造新的奇迹。新華社製作了四期《衛星看中國》圖文故事,讓你從高空俯瞰這個變化中的東方國度。今天是第三期——《減碳節能的中國貢獻》。

地點:中國
地點:中國

解讀:

這是根據“歸一化植被指數”製作、反映中國2000年到2021年植樹造林變化的一張衛星圖片。美國航天局數據表明,全球從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綠化面積中,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

美國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拉瑪·內瑪尼說,在觀測到地球綠化面積增加后,研究人員最初以為主要原因是氣候變暖等環境因素促進了植物生長,但對衛星數據的分析顯示,人類的綠化活動也有巨大貢獻。(新華社記者周舟)

青海綠色產業發展園區

地點: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
地點: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

解讀:

這是一個集光伏、風力發電和工業加工製造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其新能源發電區分為光伏發電園和風力發電園,分別位於恰卜恰鎮城區以南的塔拉灘和以西的切吉灘,規劃總面積4609.6平方公里(光伏發電園609.6平方公里,風力發電園4000平方公里)。

這裡是全國首個千萬千瓦級太陽能(6.680, 0.19, 2.93%)生態發電園,也是目前全球一次性投入最大、單體容量最大、集中發電規模最大的光伏電站群。

園區內光伏、風電、光熱新能源裝機容量已達到2046萬千瓦。按現有新能源裝機容量計算,每年節約標準煤736.96萬噸,減排煙塵941.46噸、二氧化碳2237.2萬噸、一氧化碳1974萬噸、二氧化氮84750噸。(新華社記者解統強)

如東海上風電場

地點: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
地點: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

解讀:

近1200颱風機矗立在黃海壯闊的海面上,日夜不停迎風搖曳,源源不斷“吸風吐電”。

作為亞洲地區首度採用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的海上風電場,如東H6、H8、H10柔性直流海上風電場今年已累計併網發電超4億千瓦時,相當於可節約標煤16.3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0.8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2萬噸。

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可支持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的高效接入,即通過對風力發電的全方位控制,使風力發電間歇性的特點不擾亂電網,就像在電力系統中接入一個完全可控的“水泵”,精準地控制“水流”的方向、速度和流量,彌補了常規直流輸電只能控制“水流”方向 的局限性。(新華社記者何磊靜)

雄安高鐵站

地點:河北省雄安新區
地點:河北省雄安新區

解讀:

2020年底建成投用的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建築面積47.52萬平方米,巨大的橢圓形屋頂則是一座光伏電站,鋪設了4.2萬平方米光伏建材,年均發電量可達580萬千瓦時。

從高空俯瞰,毗鄰白洋淀的雄安站就像荷葉上的一滴露珠,顏色使用藍色漸變色,寓意“清泉源頭,風吹漣漪”。(新華社記者高博)

神華國能錦界二氧化碳捕集示範工程

地點:陝西省榆林市
地點:陝西省榆林市

解讀:

這裡是年產15萬噸的二氧化碳捕集示範工程,也是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燃煤電廠碳捕集示範工程。工程已於去年6月底竣工投入試生產。

據介紹,該設備利用複合胺吸附技術將二氧化碳解析出來,二氧化碳用於油田驅油。近期規模大概在每天200噸左右,用這一方式可將石油採收率提高10%到20%,實現節水和降碳雙贏。

除用於油田驅油外,該工程捕集到的二氧化碳還將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能源化資源化利用,可用於工業和食品領域,製備甲醇、小蘇打以及高值碳酸合成化工品。(新華社記者雷肖霄)

塞罕壩機械林場

地點: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壩上地區
地點: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壩上地區

解讀:

這裡是塞罕壩林場的“綠色地圖”,森林面積11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82%,栽植苗木達5億株,每年固定二氧化碳86萬多噸,釋放氧氣近60萬噸,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地球衛士獎”。

幾代塞罕壩林場人以堅韌不拔的鬥志和永不言敗的擔當,營造起百萬畝人工林海,用行動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新華社記者高博)

羅布淖爾國家濕地公園

地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
地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

解讀:

羅布淖爾國家濕地公園佔地面積2600公頃,地處塔里木河北岸,屬於典型的乾旱荒漠性濕地。

濕地公園以沙丘湖泊、鳥類樂園、荒漠綠洲、胡楊文化為特色。這裡野生動植物豐富,包括多種珍稀物種,主要水生植物有蘆葦、香蒲等,主要荒漠植被有胡楊和檉柳群系,野生動物有黑鸛、金雕、大天鵝、蒼鷹、塔里木兔等。(新華社記者趙戈)

深圳灣紅樹林濕地修復項目

地點: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濱河大道
地點: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濱河大道

解讀:

作為“藍色碳匯”的紅樹林是植被固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深圳灣濱海區的紅樹林濕地修復行動,保證了紅樹林總面積不再減少並逐步擴大,扭轉了紅樹林濕地系統生態功能退化趨勢的曲線。

去年6月,深圳灣紅樹林濕地修復項目入選自然資源部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發布的實踐典型案例。(新華社記者馬曉澄)

(0)
上一篇 2022-05-01 12:45
下一篇 2022-05-01 12:5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