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App允許用戶一鍵關閉“個性化推薦”后,還會有“大數據殺熟”嗎?

3月1日,由國家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發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施行,其中明確要求,各類提供算法推薦服務的互聯網公司保障用戶的算法知情權和算法選擇權,應當向用戶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徵的選項,或者便捷地關閉算法推薦服務的選項,並“建立和完善人工干預和用戶自主選擇的機制”。
截至目前,據不完全統計,抖音、今日頭條、微信、淘寶、百度、大眾點評、微博、小紅書等App 均已上線算法關閉鍵,允許用戶一鍵關閉“個性化推薦”。

算法推薦帶來便利,但關閉功能必須存在

“個性化推薦”到底關不關,當前正成為很多人的糾結。有些人覺得關閉后看到了更多的品類,也有些人認為關閉后購物失去了興趣。算法推薦這一曾被廣泛應用的互聯網商業模式,是否將隨着關閉鍵的上線走向終結?消息傳出,引髮網友熱議,大多贊同這一舉措。

各大App允許用戶一鍵關閉“個性化推薦”后,還會有“大數據殺熟”嗎?

北京科技大學副教授張凌寒分析,在《規定》頒布實施之前,電商平台多以提供價格排序、銷量排序的方法提供不針對個人特徵的選項。一些頭部平台企業也上線了“關閉定向廣告推送”“關閉個性化推薦”的開關選項,但往往較為隱蔽用戶較難找到。在個人信息保護法實施之後,大量平台企業已經開始開發並上線此類功能。

張凌寒認為,這次《規定》明確提出了關閉算法推薦的“便捷性”要求,是為了進一步方便用戶,也使得法律賦予用戶拒絕算法、可以“說不”的權利落到實處。根據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如果是涉及用戶重大權益的自動化決策,用戶還有權獲得解釋說明。這條規定的目的,在於揭開用戶接收信息的“個性化面紗”,使得用戶可以看到真實的“自然搜索結果”,而非置身於為自己量身定製的廣告、新聞、定價等信息流中。這對於保障用戶的知情權至關重要,可以使用戶基於更為真實多樣的信息做出消費決策。

不過,法治網研究院注意到,目前相當部分App也耍了點“小聰明”,都把“個性化推薦” 關閉鍵埋藏得很深,一般會在隱私、廣告相關的設置選項中找到。但微信、大眾點評等 App倒是列出了“個人信息收集清單”,明確告訴消費者收集了哪些信息以及如何使用這些信息。這樣的舉動,可以稱得上“良心商家”了。

各大App允許用戶一鍵關閉“個性化推薦”后,還會有“大數據殺熟”嗎?

事實上,手機應用的各種個性化推薦,確實可以讓消費者輕鬆刷到自己感興趣的消息、視頻、商品,卻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貢獻”自己的個人隱私。

張凌寒說,在既往的平台實踐中,選擇關閉個性化推送的用戶並不多,並且有很多用戶關閉之後選擇再次打開。根據調研,用戶反映關閉個性化推送之後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和信息,上網搜索信息的效率大大降低。因為存在“長尾效應”,置於熱點之後的信息,如果沒有個性化推送算法的精準匹配,很難呈現到平台信息流的前端被用戶看到。另一方面,企業上線這樣的功能也需要一定財力與人力的支持,並需要設置在App級別較高的目錄中(即用戶打開兩到三層目錄就可以找到此按鈕)。但關閉個性化選項的功能必須存在——這為用戶提供了選擇,一種不被“計算”的選擇,一種不被信息流裹挾的選擇,一種獲得信息自主的選擇。

關閉“個性化推薦”,就能遏制“大數據殺熟”嗎?

生活中,經常有網絡用戶吐槽被“大數據殺熟”。由北京大學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與互聯網公司聯合發布的《中國大安全感知報告(2021)》顯示,有七成受訪者感到算法能獲取自己的喜好、興趣從而“算計”自己,近五成受訪者表示,在算法束縛下想要逃離網絡、遠離手機。

法治網研究院在黑貓投訴【投訴入口】平台輸入“大數據殺熟”關鍵詞搜索,頁面顯示共有2317條結果。隨機瀏覽有關投訴內容,當中涉及外賣平台、電商、網約車、共享單車、旅遊電商平台、票務平台等。

各大App允許用戶一鍵關閉“個性化推薦”后,還會有“大數據殺熟”嗎?

《規定》提出,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向消費者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應當保護消費者公平交易的權利,不得根據消費者的偏好、交易習慣等特徵,利用算法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施不合理的差別待遇等違法行為。

那麼,關閉“個性化推薦”,是否能遏制“大數據殺熟”呢?

對此,張凌寒分析,首先,利用算法進行不合理不公平的決策,損害消費者利益是法律所禁止的。大數據優新和殺熟是一個硬幣的一體兩面。而在我國法律法規中,為了吸引新顧客、為了促銷等目的,是可以進行差異化定價的。但是“凡事有度”,如果電商平台利用對用戶的數據優勢、技術優勢使用戶遭受了不公平不合理的定價,是受到法律規制的。如去年浙江紹興柯橋法院的一起判例,在某平台企業熟客在“最低價協議”的承諾下遭受雙倍定價的案件中,支持了原告即用戶的訴訟請求。

其次,遏制大數據殺熟,關閉個性化推薦只是體系化治理的一個環節。關閉個性化推薦的作用是給算法“斷糧”,即不將自己的數據提供給算法進行差異化定價,而想實現“大數據殺熟”仍有許多其他的數據來源和方法。因此要從根子上治理“大數據殺熟”,關鍵還是要揭開技術中立的面紗,去審視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的主觀意圖。

此外,還要構建算法審計制度,使得用戶有更為有效的方式去舉證自己遭到了大數據殺熟,也使監管部門的行政執法有據可依。

專家:規範算法推薦亂象,需要落地細則

對於未來如何加大力度規範相關App算法推薦亂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數字經濟與法律創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欣認為,首先,應進一步依據《規定》儘快推進落地細則。目前對於互聯網企業而言,算法合規框架僅初步建立,不僅缺乏相應的參考樣本,對於一些原則性的法律法規規定理解也存在困惑。因此建議監管機構、行業組織以及各平台企業等利益相關主體,協同推進算法推薦管理規定中需要落地的細則,盡量給企業以較為清晰的合規指引。

其次,企業內部應當加強業務部門和合規部門的有效溝通,儘快建立算法合規和風險管理框架。從企業隱私政策、App功能設計、算法機制機理審核等環節儘快推進算法推薦的合規實踐。

最後,建議廣大用戶也積極行使算法新型權利。例如針對算法推薦獲得解釋和說明,要求尚未提供算法推薦關閉功能的App,儘快提供便捷易行的算法推薦關閉功能等。

(0)
上一篇 2022-03-23 16:49
下一篇 2022-03-23 17: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