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逃離”頂級商圈

特斯拉想出來,蔚小理想進去。如今,車企進駐人流量大的商場,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物。“洋和尚”特斯拉開了先例,直營+體驗店的模式,不僅獲得了大量的曝光和人流,同時價格透明也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好的體驗。隨着特斯拉銷量的快速增長,很多新能源車企、品牌紛紛效仿,開始了一場商場“圈地運動”。

如果在北京,挑選出車企最扎堆的商場,朝陽區的合生匯應該榜上有名。從西南門進入,你很容易發現一家蔚來空間,裡邊擺放着 ES8 和 ES6 兩輛展車。再乘坐扶梯上到 5 層,你會覺得身處“汽車超市”,因為這裡雲集了近 10 家新能源品牌。

在靠近電影院的一側,有小鵬、哪吒、威馬、嵐圖、天際、極狐扎堆;在兒童樂園周圍,則分散着理想、極氪和上汽大通的展廳。在駐足的半個小時里,極客公園發現,有十幾組客戶在進行諮詢,他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在商場看到汽車品牌店。

不過,除了這幾年一直備受關注的蔚小理,面對商場里的其他新能源品牌,很多顧客都難以分辨,一頭霧水,“這家品牌是什麼,叫什麼名字”。

特斯拉“逃離”頂級商圈

特斯拉 4S 店

就在消費者越來越習慣體驗店的時候,特斯拉卻殺了一個“回馬槍”,開始加碼傳統的 4S 店模式。這引發了業界的思考:到底汽車銷售的終極業態會是什麼樣?在成本、效率、用戶體驗博弈中,客戶體驗更優的商超店,會取代被詬病的 4S 店模式嗎?是選擇特斯拉的直營模式,還是採用代理或授權模式?

位置之變:從核心到外圍商圈

相比傳統車企,特斯拉是一個“工業化的銷售模式”,整體可以用“極簡”來形容。北京現代汽車電動車事業部的安陽告訴極客公園(ID:geekpark),這主要體現在產品和渠道形態上。就產品來說,特斯拉主銷產品僅有 Model Y 和 Model 3,總共只有 5 款。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非常簡單,無需大量向銷售求證,可以直接線上下單。

在渠道網絡方面,特斯拉主要有兩種形態:特斯拉體驗店與特斯拉中心店。其中,體驗店大多位於購物中心或商場,也就是常見的商超店,主要提供展示、體驗功能;中心店選址在交通便利的傳統汽車商圈,集體驗、交付、售後、充電等於一體,類似傳統的 4S 店,區別在於特斯拉採取了直營模式。

從 2013 年在北京開第一家體驗店開始,特斯拉在渠道布局上,一直在不斷嘗試、調整。最近,業內有一種說法,是特斯拉正在有計劃地關閉位於一、二線城市豪華地段的體驗店。

很多消費者可能有類似的感覺。確實,特斯拉在北上廣深關閉了一些體驗店,比如 2021 年北京就關閉了 4 家體驗店。其中,最特殊的是北京大興區大悅·春風裡,特斯拉在 2021 年 3 月正式入住,但僅僅半年時間,這家門店就關閉了。

特斯拉“逃離”頂級商圈

特斯拉 4S 店

為什麼特斯拉要關店?一位特斯拉工作人員告訴極客公園,一般來說,購物中心或商場的店面,租期一般是兩到三年。期間,特斯拉會綜合評估這家店的效率,來決定是否調整。當然,如果半年就關店,可能遇到突發情況。

關於衡量門店效率的指標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銷量漏斗模型。簡單說就是單店銷量=進店量×留資率×試駕率×成交率。銷售運營的工作,就是窮盡一切手段,提高各個節點的比率。如果某個門店長期低於某個平均值,很可能就會遭遇關店。

很多人可能會因此得出結論,特斯拉關閉一二線城市的體驗店,這是否正確呢?從目前的數據來看,還無法支持這種說法。以北上廣深為例,2021 年特斯拉雖然關閉了 9 家體驗店,同時也新開了 11 家,總數從 39 家增加到 41 家。從這裡可以看出,特斯拉在一二線城市的體驗店,總體上保持穩定。

不過,特斯拉也並非一成不變,變化都在細微處。一位熟悉特斯拉的知情人士告訴極客公園,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銷售策略,從最初的城市核心商圈,不斷向外圍商圈擴展。

以北京為例,特斯拉在中國第一家體驗店開在僑福芳草地,位於東二環和東三環之間,緊鄰着北京 CBD。隨後幾年,特斯拉體驗店開始向外圍商圈擴散,比如 2016 年在頤堤港、朝陽大悅城開店,位置主要集中在四五環之間;隨着 Model 3 和 Model Y 的國產化,特斯拉近兩年的體驗店進一步擴散到郊區商圈,比如 2019 年在順義的祥雲小鎮、2020 年在大興區西紅門薈聚。

目前,特斯拉在北京三環之內的體驗店,只有僑福芳草地店和金融街店,剩下的 15 家體驗店主要集中在四環、五環周圍,甚至更遠的郊區商圈。

之所以會出現目前的局面,主要跟體驗店的定位和產品策略有關。安陽分析后表示,特斯拉的體驗店主要分為三類:一是主打品牌形象的旗艦店,數量極少,位於核心商圈,比如僑福芳草地店;第二種是 150 平到 250 平左右的商超店,它雖然有品牌露出的功能,但最終要活下去還是靠效率的評估;第三種是快閃店,也就是在商超的臨時展台,一般只有兩到三個月,更多的還是品牌宣傳的功能。

對於大部分體驗店,安陽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它就是特斯拉的“流動陣地”,會根據效率在不同商圈切換。一般來說,體驗店覆蓋的範圍也就是周圍 3-5 公里左右。在沒有新車型上市的情況下,體驗店的生命周期,可能就在兩三年左右。

也就是說,特斯拉體驗店周圍的潛在客戶,在兩三年之後就會被挖掘殆盡。如果繼續開下去,可能會遭遇進店量、試駕或銷量的下滑,所以就得不轉移到其他商圈。

結構之變:從體驗店到中心店

現在,很多人把商超店和特斯拉渠道劃上等號。就在人們習慣這些的時候,特斯拉則正進行更深層的結構調整:穩定體驗店數量,加碼中心店的數量。跟體驗店多位於人流密集的商圈不同,特斯拉中心店主要身處傳統的汽車商圈。

數據顯示,特斯拉在北上廣深中心店的數量,從 2020 年的 21 家,增加到 2021 年底有 29 家,同比增長近 40%,明顯高於體驗店。這也意味着,特斯拉開始回歸銷售和售後一體,進入到汽車的核心商圈。

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一方面是特斯拉的保有量正在迅速擴大。中心店前店后廠的模式,可以更好的服務存量客戶。據了解,目前中國已有超過 50 萬名特斯拉車主,其中很大部分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

另一方面,中心店可以降低店面租金和運營成本。一位接近特斯拉的商業地產行業人士曾表示,特斯拉中心店的運營費用,大約只有體驗店+服務中心的一半。

如果體驗店面積以 300 平米計算,裝修成本大概在 200 萬元左右,月租金在 40 萬元,平均 10 名員工,每個月運營費用 50 萬元。服務中心的面積大一些,在 800 平米左右,月租金在 20 萬左右;標配 8 個人,每個月運營費用在 30 萬。這也意味着每個月的運營費用在 80 萬左右。

相比之下,特斯拉中心大多位於傳統的汽車商圈,成本較低。如果以特斯拉中心 1000 平米計算,租金大概是 25 萬/月,員工配置 15 個人,每個月運營費用大概是 40 萬元。在當前不少 4S 店因為經營困難,面臨倒閉的情況下,特斯拉甚至可以用更低的租金,拿下這些物業。

理論上來說,增開中心店還有一個好處,在提升售後服務能力的同時,還利用汽車商圈多為車主或有買車意向人的特點,進一步穩固其銷量。

不過短期來看,特斯拉中心的銷售功能,體現的還不是特別充分。一位特斯拉中心店的工作人員表示,平時進到店裡的客人並不多,也就三四組客人,周末稍微多一點。雖然園區里四家品牌 4S 店,但旁邊日產和本田的客戶群體,跟特斯拉基本上沒有什麼重合,所以從旁邊 4S 店過來看車的客戶並不多。直到路虎 4S 店進駐之後,情況才稍微好了一些。

渠道加速下沉

如果說,特斯拉在一線城市的調整,主要是解決效率提升的問題;那在二三線的布局,則是如何快速下沉市場,布局空白市場。

數據顯示,2020 年,特斯拉在中國大陸的體驗店及服務中心,建成總數已超過 180 家,覆蓋全國超過 50 個城市。到 2021 年,這些數字變成了 240 家門店。

這也就意味着,在過去一年裡,特斯拉的門店共計增加 60 家。這些新開的門店,大部分是渠道下沉三線城市的結果。

特斯拉“逃離”頂級商圈

特斯拉 4S 店

在具體下沉策略上,特斯拉放棄了早期的體驗店+服務中心的模式,而是採用了更靈活的方式。從官網數據來看,在南京、杭州等新一線城市,特斯拉採取以體驗店為主,中心店為輔,售後店作為補充;在二線以下城市,則採取以中心店為主,體驗店為輔;三線城市渠道是 2021 年發力的重點,基本上採取“一城一中心店”形式。

相比之下,蔚來、小鵬、理想的下沉策略更加激進。以理想汽車為例,截至 2020 年底,它在 41 個城市擁有 52 家零售中心。僅僅一年後,理想汽車在 102 個城市,擁有了 206 家零售中間。一年間,理想新增覆蓋了 61 個城市,增加了 154 家體驗店,平均一個月要開 12 家體驗店,很多門店都已下沉到四線城市。

至於原因,則是車企根據產品、銷量,對渠道進行超前部署。理想汽車 CEO 李想曾說,“我們發現一個城市有或沒有理想汽車門店,市場佔有率相差 8 倍。這意味着實體門店,能大大提升汽車銷量,所以要進行渠道擴張。不要看競爭對手會怎麼做,得把競爭的主動權拿到自己的手裡。”

對於如何選擇布局城市和區域,安陽表示,新能源車企大多採取對標策略。李斌在 2021 年 3 月時曾說,“我們有一個基本的策略,有奔馳、寶馬、奧迪 4S 店的城市,我們都會去建一個線下的門店。目前我們還有一些地方沒有覆蓋到,我們今年相信有這些店的地方我們都覆蓋到,這是一個整體的思路。”

精打細算

其實,現在大火的商超體驗店模式,並非特斯拉獨創。在科技行業,蘋果、微軟都採用這一模式;在汽車行業,奔馳也曾在三里屯嘗試過,但效果並不如預期。

特斯拉的體驗店為何成為標杆,除了產品火爆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汽車產品屬性和用戶心理的變化。在特斯拉之前,汽車被看作是大件的工業產品,但特斯拉的智能化屬性,讓汽車變成了新潮的電子產品。小米雷軍曾形容未來汽車就是“智能汽車是大手機加四個輪子”,汽車更是從出行工具變成了智能終端。

與此同時,Z 世代消費者對創新接受度高,消費決策更快、更隨性,他們購車時更希望車找人、而非人找車。

除此之外,商超店能成功,更底層的原因是,商業模式能夠走通。安陽表示,在特斯拉和造車新勢力一系列調整和布局背後,堅持的業財融合的策略。

所謂“業財融合”,是這幾年的一個熱門概念,很多行業都已經開始應用。什麼是業財融合呢?從字面來理解,就是企業業務和財務的融合,實際是指財務管理工作除了固有的職能外,還需要給企業業務的開展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撐,助力企業擴張與內控。

在這方面,華為是一個標杆式的範本。財報顯示,2021 年華為營收 6300 億元,凈利潤 640 億元。作為一家業務遍及 170 多個國家和地區,員工接近 20 萬人的全球化公司,通過業財融合,華為可以在 3 天內出月度財務報告,11 天完成年度財務報告,這可以給企業決策提供更多的數據支撐。

特斯拉“逃離”頂級商圈

特斯拉 4S 店

具體到汽車行業來看,在特斯拉之前,傳統的主機廠,很難做到真正業財融合。原因是傳統授權 4S 店模式中,主機廠商主要負責汽車設計和製造,銷售工作主要是由經銷商來負責,所以很難掌握有效的終端經營數據。即便 BBA 和日系廠商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對經銷商的管控非常嚴格,拿到的過程數據和財務數據還是會失真,不全面。這導致廠商無法根據經驗數據,做出業務調整。

相比之下,特斯拉所有的門店都是直營,選址、裝修、人員招聘、產品銷售,都是自己負責。雖然前期投入比較大,但可以拿到非常詳細、真實的運營數據,還可以把銷售漏斗的指標更加細化,從而對區域、城市、門店、個人進行業務指導。

安陽表示,按照馬斯克的思路,只有直營才能減少中間環節成本,更大程度地提升效率。“信息流打通了,財務、運營數據通了,特斯拉就可以實行高效率的管理,能把管理落實到店、業務,落實到人,甚至是車主。雖然特斯拉付出了更多的財務,拖慢了渠道發展速度,但從長期來看,直營的效率是最高的。”

從目前來看,特斯拉的渠道是非常高效的。根據安陽計算,2021 年,特斯拉在中國大陸的銷量為 32.07 萬輛,銷售門店單店年度平均銷量 1405 台,其中一線城市達到 1533 台,新 1 線城市 1459 台,2-3 線也能達到 1200 台。

這是一個非常震撼的數據,甚至可以比肩在中國經營幾十年的寶馬、奔馳、奧迪。根據官方統計,寶馬、奔馳、奧迪 2021 年在中國的交付量,分別是 84.62 萬輛、75.89 萬輛和 70.13 萬輛。如果除了他們的經銷商數量,那他們每家門店的銷量大約為 1410 輛、1112 輛、1348 輛。

多元化嘗試

在看到了特斯拉的成功后,新能源品牌也開始效仿特斯拉。當然,他們也並非完全照抄作業,而是根據自身定位,發展出多元化的銷售模式。

一般來說,根據汽車廠商對渠道的投資輕重和運營緊密程度來看,主要可以分為授權、代理、直營三種模式。

其中,授權是當前主機廠採取的主要模式,在汽車生產出來后批發給經銷商,剩餘的大多由經銷商來負責,所以模式也最輕;其次是代理模式居於中間,主要根據服務質量和銷量向代理商支付傭金;最重的是直營模式,所有事情都需要廠商自己來做。

目前,在國內廠商中,和特斯拉最相似的是蔚來和理想。早期,蔚來汽車為了迅速擴大銷售渠道,採取直營+代理的模式。但在 2021 年上半年,蔚來把之前 100 家採取代理模式的蔚來空間,全部轉為直營模式。

相比之下,理想渠道以“零售中心+維修中心+授權鈑噴中心”為主,零售展廳僅為商超快閃店,不算嚴格意義上的長期零售門店。

除了把代理轉為直營,蔚來最大的特點是客戶運營。雖然,蔚來目前只有不到 20 萬的車主,但在其 APP 上,粉絲已經接近 200 萬,形成了自己的汽車生態,也構成了蔚來區別其他廠商的最大不同。

如果你打開蔚來的 APP,上邊並不只有官方的資訊,更多的是車主或網友動態的分享,以及有趣的周邊產品等。同時,蔚來特別注重引導車主線下聚會,主題不僅與汽車有關,也包括手工皮具、籃球、足球等,不僅僅增加了用戶的粘性,也提供了用戶和車企的交流平台。

安陽表示,渠道變革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代理制的重新登場。所謂代理制,是介於傳統授權 4S 店和品牌直營店之間的一種模式。從具體分工上來看,代理商負責汽車的展示、邀約、試駕、交付和售後,主機廠商則負責定價、開票、調車,根據服務質量和數量向代理商支付傭金。

在新勢力中,小鵬、哪吒、零跑則採取直營店+代理商模式,其中代理商店數量較多。在代理制上,走的最遠的是大眾汽車,它在全球多個國家嘗試代理制,推廣其 ID. 系列純電動車。不過,一汽-大眾並不是重新尋找經銷商,而是在全國 900 多家經銷商網絡中,精選優秀代理商重新簽訂代理合同,授權這些代理店經營 ID. 系列產品。

這也意味着,雖然從組織上來說,ID. 系列有獨立的總部,每個區域有專門的業務小組,但具體到銷售終端來看,授權制和代理制是同時存在。如何引導和調配資源,就成為大眾和經銷商都要面臨的問題。目前,上汽大眾 ID. 代理商已增至 572 家,基本實現對一、二、三線城市的覆蓋。

從目前的結果來看,大眾的代理制走的並不順利。官方數據顯示,2021 年大眾汽車在中國,共銷售 7.06 萬輛 ID. 系列純電動車,未達到 8-10 萬輛的年度目標。對此,大眾中國 CEO 馮思翰 (Stephan Wollenstein)也承認,對他的團隊來說,2021 年過得很難。

“大眾作為一家傳統廠商,能做到六七萬的銷量,已經不錯了,它已經付出了相當大的試錯成本。”安陽表示,大眾代理制目前走的並不順利。

為什麼呢?因為授權 4S 店模式和代理模式,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業務邏輯。簡單說,從廠商角度來看,傳統授權 4S 店走的是批發模式,是 ToB 業務,通常是以產定銷,經銷商成為主機廠銷量的“蓄水池”;但代理本質上還是直銷模式,是面對消費者的 To C 零售打法,目前的主機廠商並不具備類似的能力。

直營會成為主流嗎?

以新造車為代表的直銷模式,漸漸被整個行業和消費者接受,不過目前整體體量仍然比較小。根據流通協會數據,新能源獨立渠道網絡逐年增加,到 2020 年底,已達到 2600 家,佔全國授權網絡的 9.3%。2021 年,雖然很多廠家進行了渠道下沉,但佔比仍舊有限。

相比之下,當前渠道主流仍是分銷模式、4S 店業態。根據中國流通協會數據,目前全國授權 4S 店,有接近 3 萬家。不過,最近頻發的車主維權事件,也顯示出它的弊端,比如說消費者買車時談判非常痛苦,使得消費體驗非常差,維修時候也出現小病大修、維修過度的問題。

特斯拉“逃離”頂級商圈

別克 4S 店

目前,以特蔚小理為代表的新能源廠商,確實攪動了當前的渠道網絡。那這就是未來渠道的主流模式嗎?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告訴極客公園,下這個判斷還言之尚早。目前,各家主機廠都在不停嘗試,以找出適合自己的最優解。對於渠道的問題,如果詳細展開,其實涉及兩個層面的問題。首先,當前被普遍推崇的商超店模式,會一直持續還是階段性的業態?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當下車企面臨的挑戰。對新能源廠商來說,他們的 KPI 或 OKR 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快速提高銷量和滲透率。李想在理想汽車 6 周年公開信中表示,他們預計 2025 年中國新能源市場銷量是 800 萬輛,理想汽車要做到 20% 的市場佔有率,160 萬輛銷量,才能搶佔未來的主動權。

所以,所有的產品、渠道建設,都要圍繞這個目標去展開。目前,商超體驗店對於新能源汽車銷售來說,還存在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奧德思對 15 個新能源品牌的統計,截至 2021 年 8 月,全國已開業的新能源商超店達 1200 多家,分佈在 156 座城市的 733 個購物中心內。

隨着每個城市核心商場的汽車商超店越來越多、越來越集中,廣州悅匯城一層有 19 家汽車商超店,北京合生匯 5 層聚集 10 家新能源品牌。

相比之下,傳統廠商面臨的問題則有不同,他們本身有自己的銷售體系。他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改造原有體系,以適應當下的客戶需求?對於商超店,傳統品牌還沒有達成統一的意見,內部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比如商超店由廠家還是經銷商投資建設?回報看重傳播還是銷量?如何處理與傳統授權渠道網絡的關係?

除此之外,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是,直營、代理、授權模式,哪個會在未來成為汽車銷售主流模式嗎?

對於直營模式,目前特斯拉走在最前邊,新造車跟進,傳統車企的新品牌也在做嘗試。不過,直營模式並非“萬金油”,優點是在用戶體驗,缺點是投資大、管理複雜度高。

財報數據顯示,截至 2021 年年底,特斯拉全年銷量為 93.6 萬輛,但全球員工也達到 9.93 萬人,同比增長 40%。相比之下,採用授權模式的吉利汽車,去年銷量 133 萬輛,但員工只有 3.5 萬人左右。兩人員工人數的差別,主要表現在渠道人員。

安陽表示,同樣是銷售 100 萬輛車,如果按照豐田公司的配置,銷售公司人員在五六百人左右;按照特斯拉每家門店每年銷售 1400 輛,大約需要 714 個門店,以每家門店配置 10 個人計算,總計需要 7140 個人。

馬斯克的目標是,到 2030 年銷售 2000 萬輛汽車。如果全部採取直營模式,屆時特斯拉僅銷售人數,就將接近 15 萬人,管理的難度和複雜度,可想而知。

總體來看,對於主機廠來說,並沒有一招制敵、一勞永逸的“秘籍”。崔東樹表示,未來車企的渠道布局,需要結合自身所處階段、產品定位、目標人群、資金水平,可能會是一種混合模式。當然這個過程,也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步步為營,不斷調整、試錯。不管如何變化,背後都有一條主線,就是客戶體驗和渠道效率的平衡。

(0)
上一篇 2022-03-14 14:59
下一篇 2022-03-14 14:5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