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50名學生設計衛星搭長征八號上天 用了老師800萬科研經費

一趟火箭載着22顆衛星成功上天,長征八號這次又刷新了一波歷史紀錄。而且其中一項,還是武漢大學參與打破的。國內第一顆由學生自研的 遙感衛星“啟明星一號”,順利發射入軌!

武大50名學生設計衛星搭長征八號上天 用了老師800萬科研經費

沒錯,這次衛星從研製、管控、發射到後期監測,包括 創新點設計在內,全程都 由學生來主導,一共有50多人參與其中。

武大50名學生設計衛星搭長征八號上天 用了老師800萬科研經費

圖源:湖北日報

發射成功后,學生們就能直接與衛星實時“互動”, 在太空中完成設計和實驗。

簡直解鎖了搞科研的新姿勢有木有!

武大50名學生設計衛星搭長征八號上天 用了老師800萬科研經費

要知道,在遙感領域,數據是科研關鍵,然而此前學生們可用的數據大多來自國外,難以用來驗證一些科研上的新想法。

現在武大有了自己的衛星,“今天發個指令馬上拍攝,明天數據就可以傳下來”。

話題一出就在網上火了,有網友表示,趕緊 讓代碼替自己看一看銀河

也有武大校友調侃“別人造衛星,我在湊數”

那麼,這顆“學生自造”的遙感衛星,究竟長啥樣?

最大亮點由研一學生提出

這顆遙感衛星,也是我國 首顆可見光高光譜和夜光多光譜多模式在軌可編程衛星。

它的大小隻有40×30×40cm,重19.2kg,搭載可見光和紅外相機各一台。

武大50名學生設計衛星搭長征八號上天 用了老師800萬科研經費

圖源武漢大學官方微博

而在技術上,它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 8波段的夜光遙感

夜光遙感,利用遙感技術從太空觀測地球在夜間發出來的光芒,這些光芒大多由人類活動產生。

夜光遙感,利用遙感技術從太空觀測地球在夜間發出來的光芒,這些光芒大多由人類活動產生。

但在之前,衛星的夜光遙感圖 像大多是黑白的,也就是只有 1個波段。

如果將波段增加到 3個,就能看見紅黃藍三色的彩色圖 像,這也是我國之前大多數遙感衛星的技能。

然而,要想將夜光遙感的波段增加到 8個,也就是除了紅黃藍三色以外,還能看見顏色的深淺,類似的研究還很少。

因此包括參數調整等實操在內,基本都需要自己研究完成。

在經過嘗試后,最初提出這個“8波段夜光遙感”創意的 研一女生李津津,又進一步在原有的方法上進行了改進,增加了數據測量的精度。

據湖北日報介紹,人眼可見光的頻率是480-650nm,而8個波段的“啟明星”夜光遙感頻率則覆蓋了400-1000nm範圍。

也就是說,“啟明星”看到的夜光遙感成像,超過了人眼可見光的覆蓋範圍。

其他參與的學生們,有不少都來自武漢大學宇航科學與技術研究院。

最終做出來的衛星,不僅能獲取 高光譜、夜光和紅外遙感圖像,而且還能被應用於水體環境監測、地區森林覆蓋率觀測、城市規劃及地區經濟發展態勢分析等領域。

武大50名學生設計衛星搭長征八號上天 用了老師800萬科研經費

圖源武漢大學

但據武大介紹,這顆衛星的提出,其實“源於一次論文答辯”。

據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巫兆聰教授表示:

論文答辯時,有不少學生們都有很多新的想法,但苦於沒有合適的數據去研究驗證。

當時能用到的數據大多是國外的,但這些數據並不符合需求。

論文答辯時,有不少學生們都有很多新的想法,但苦於沒有合適的數據去研究驗證。

當時能用到的數據大多是國外的,但這些數據並不符合需求。

整個項目從研發到測試,一共花費500萬元。

武大50名學生設計衛星搭長征八號上天 用了老師800萬科研經費

團隊部分學生代表合影,圖源武漢大學

研發成功后,團隊恰好又遇到了長征八號火箭,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因為長八是用於小衛星低軌道低成本的火箭,整個發射費用降低到300萬元。

對此,項目負責人金光教授表示:

300萬的發射太便宜了。

300萬的發射太便宜了。

不僅如此,這顆衛星的數據,還會開放給全球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免費使用。

據說就連 聯合國衛星中心、地球觀測組織等機構都在排隊了。

“啟明星一號”是“啟明星系列星座計劃”的首發衛星,整個計劃由多顆遙感衛星組成。

在這之後,包括它的地面測控與數據接收,都由武漢大學遙感衛星地面站來完成。

造一顆衛星到底難不難?

繞地球飛行的人造航天器無論大小,都可以叫人造衛星。

武漢大學發射的這枚“啟明星一號”屬於 微納衛星。微納衛星通常指質量在10千克量級、具有實際使用功能的衛星。

隨着火箭發射技術的完善,以及市場需求的推動,這種體積小、研發周期短的微納衛星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除了武漢大學“啟明星一號”的遙感用途外,微納衛星還可以用在通信、地質勘探、環境與災害監測、交通運輸、氣象服務、科學實驗等領域。

像馬斯克的星鏈就是一種用於通信的微納衛星。

另外,這次長八還攜帶了另外兩個高校衛星,一顆是來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西電一號”衛星,將用於秦嶺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另一顆是來自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的“巢湖一號”衛星,則用於水利和防災等領域。

武大50名學生設計衛星搭長征八號上天 用了老師800萬科研經費

那麼造一顆微納衛星到底難不難?主要是看其功能。

如果只是簡單到給地球拍照,那麼小學生也可以做到。

比如2016年5月16日,美國弗吉尼亞州所小學的學生,就曾把一枚立方體衛星發射升空。

同年12月28日,我國北京市八一學校40餘名中學生全程參與研製的“八一·少年行”衛星,也成功進入太空,完成了對地拍攝,無線電通訊等任務。

而高校發射的衛星更重要的是科研意義,技術含量不可同日而語。

“啟明星一號”耗時3年,需要完成從硬件到軟件的全部設計,從研發遙感相機、陀螺儀,到數字衛星系統,再到後面的仿真都要學生反覆測試。

還配備AI模塊,可以在衛星上成像,並完成目標提取、定位等任務。

而學生髮射衛星最重要的意義在於,隨着火箭發射成本的降低,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可以負擔得起發射費用。

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大學,發射衛星這件極具參與感的事情,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航天興趣。

一箭22星填補國內空白

回到這次發射的“一箭22星”來看,長征八號遙二火箭這次也創下了不少記錄。

一方面,此次長征八號遙二火箭,創下了我國 單次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紀錄。

武大50名學生設計衛星搭長征八號上天 用了老師800萬科研經費

長征八號是我國研製的中型主力運載火箭,2020年12月7日首次發射即獲成功。

它填補了近地軌道3~4.5噸運載範圍的空白,可以承擔80%以上的中低軌發射任務。

而一次要將這麼多衛星安全順利送達目的地,要解決很多難題:

如何在整流罩內放下22顆衛星?

如何精準把22名“乘客”運送到位?

來自不同單位的衛星之間如何協調?

……

最終,這些問題都在一年內快速得到解決,並在發射時一共完成了12次分離動作,創造了中國航天的新紀錄。

另一方面,這次的成功發射,也刷新了 長征火箭最短髮射間隔的紀錄。

據中國航天報介紹,長征八號運載火箭是目前我國中低軌運力最強的商業火箭。

有了這次長征八號遙二火箭的成功探索,我們今後應該也能看到更多的一箭多星的密集發射任務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發射的22顆衛星,來自國內的7家 商業航天企業

隨着更多的低成本商業化衛星成功發射,說不定以後你們學校也有機會在太空里寫下自己的代碼了。(手動狗頭)

(0)
上一篇 2022-02-28 15:10
下一篇 2022-02-28 15: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