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消滅的40件事

希望那些曾經點亮智慧、滋養心田、溫暖支持了彼此,伴隨人類從歷史中走來的寶貴的東西,能夠跟着我們一起走向未來。

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劇照
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劇照

#01提筆忘字

當在瀏覽器里輸入“提筆忘字”,“漢字危機”的字眼躍然紙上,每隔數年,就會有機構作調查,顯示逾九成的中國人有過提筆忘字的情況。(劉暢)

#02長相真實的照片

隨着人們越來越多地沉浸在虛擬世界里,長相真實的照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美顏圖片。這些被精修的圖片從皮膚到五官偏離了真實的長相,並且是一種標準化的容貌。發展到現在,真實甚至在照片里徹底不見蹤影。(楊璐)

#03問路

一部手機在手,我們不再需要問路,也不再需要費力地在一張紙質地圖上尋找我們的位置。這很方便,但也剝奪了我們與陌生人發生碰撞、體會意料之外的善意的機會。(徐菁菁)

#04不速之客

沒來得及的拒絕與突如其來的驚喜,都停在了微信響起的那一刻,甚至快遞員送貨,也只是將物品放在門口,象徵性敲一下門,然後手機上收到到貨的短信,不曾與快遞員謀面。(劉暢)

#05漫畫書

漫畫書與出租書屋,是童年回憶里的最佳搭配。隨着互聯網逐漸普及,出租書屋早已退出了歷史舞台,大部分人也逐漸失去了紙質書的閱讀習慣。當我們懷念曾經閱讀繁體漫畫書的時代,是在懷念當初在書店裡挑選書籍,並與其他同學私下傳閱、分享、討論的時光。(陳璐)

#06電話粥

網絡時代,哪怕是60秒語音,都足夠讓人怨念不已了,更不用說毫無預兆的來電,簡直太越界了。在社交網絡上,我們花費了大量時間維繫弱連接關係,一起煲一鍋“電話粥”的朋友也在變得稀有。(徐菁菁)

#07電話亭

自2014年起,LinkNYC項目計劃徹底拆除已有的電話機和電話亭,原地安裝Wi-Fi網絡通信站。隨着昔日的“城市樹洞”一個個消失殆盡,喜歡它們的人會在心裡留一塊地方,存放那些在通話還存在限制的時候,關於期待、焦急和陪伴的回憶。(楊聃)

#08句號

逗號和句號大概是最常見、最不可或缺的標點符號。但在網絡時代,人們或許覺得句子末尾使用句號是畫蛇添足,要麼覺得它過於嚴肅。英國語言學家大衛·克里斯托說,句號現在被當作一種武器,用來表示嘲諷、挖苦、不真誠甚至攻擊。不過文字比較長的時候,仍然需要標點,不然人們就會迷失。(薛巍)

#09月份牌(日曆)

作為一名“90后”,我兒時在奶奶家、姥姥家的一項任務就是撕日曆。如今,日曆普遍成為手機的一個App或是手機桌面上的一個插件,備忘錄可以循環提醒,時間管理的精度達到以分鐘計,提醒事項早已不是手撕日曆上的空白能夠容納。(劉暢)

#10隨身聽

1979年第一代隨身聽TPS-L2在日本上市。30年後,便攜式卡帶播放機的全球銷量累計達到3.85億台,相當於每17個人中就有一人擁有一台隨身聽。

如今,流媒體成了最主流的音樂平台時,我們掏出手機,搜索,播放,一氣呵成。但同時,我們將不再“擁有”一首歌,更像“租音樂”,只擁有一段時間的使用權,能做的就是讓App的會員身份永不過期。(楊聃)

#11一家人一起看電視

全家人各自忙碌了一天之後,一起看電視,討論熱播劇的劇情,哪怕是為劇情拌嘴、爭搶遙控器,或者因“少兒不宜”的情節感到尷尬,都曾經是家庭成員共享信息、表達情感、分享價值觀的最重要契機。

如今,在家裡,一個人、一部手機就是一個自成一格的世界。我們對遠方發生的新聞了如指掌,任由情感在“吃瓜”中激蕩,而對窩在同 一張沙發上的陪伴者,我們熟視無睹,且毫不自知。一面是無盡的自由,一面是4.7寸屏幕的深深桎梏。(徐菁菁)

#12明信片

1905年,全世界曾經寄出過70億張明信片,而那時候世界人口還不到17億。

如今,明信片顯得過於老派。我們的感受與美景不再需要通過一張信息承載量有限的卡片去分享,在互聯網的熏陶下,我們習慣了知道更多、分享更多;郵寄服務充滿了不確定性,需要耗費漫長的時間,而我們對於即時的刺激和反饋的追求更是根深蒂固。(徐菁菁)

#13英語角

一群人在一個安靜的角落用英語交談,另一群人圍觀,幾乎是大學生和社會上的英語愛好者都經歷過的事。

如今外教、語伴早已不陌生。社會上英語角的冷卻也隨之而至,甚至在一些城市公園裡,老年英語角也在努力完成向老年相親角的轉型。(劉暢)

#14活字典

每個領域都有知識淵博的人,他們現在被稱為“活字典”,古時被稱為“博士”,但如今只有,互聯網才能稱為真正的“活字典”。

孩子們過去認為父母什麼都懂,因為父母們即使不懂,也會當場編造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或者在當晚查書,第二天假裝自己原本就懂。現在,孩子們看到父母上網現學現教,“他們很早就知道,父母並不是什麼都懂,但是互聯網懂。”(劉暢)

#15媒婆

過去,有的媒婆50年成就300對姻緣,有的38年成就3530樁姻緣,而約會軟件一秒鐘就能讓用戶接觸到上億人。(薛巍)

#16酒香巷子深

在無窮無盡的信息流中,發現別人未曾發現的好物,是現代人引以為傲的能力。憑藉這項本領,也許就能成為網絡紅人、著名博主,甚至以此為生。

真有深藏巷子里未被發現的好酒嗎?陳曉卿曾說過,他有幾家私藏小店秘不示人——說出來就太多人去,就毀了。(劉暢)

#17黃頁

厚厚的黃頁每年更新一次,其中不僅集合了企業、商戶、機構、政府等對公的聯繫方式,也包含以家庭為單位的電話號碼。

如今,有翻查黃頁習慣的人依然求助於電話諮詢台,新世代則會訴諸社交媒體。人們要找到彼此極少再需要一串數字,更多是一個個晃動的圖標。(楊聃)

#18酒桌上的司機

曾經對於不喝酒的人,除非性格過於剛烈、耿直,否則開車是項必備技能,酒桌上的一句“我開車來的,喝不了酒”就像茅台一般醇香。如今,“酒駕入刑”的約束仍在,叫車平台的代駕也隨時恭候。(劉暢)

#19都市報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國掀起了一股都市報熱潮,當時,各地的人們把報紙捲成卷,在公交車和地鐵上攤開看,就像如今看手機一般稀鬆平常。

但2015年到2017年,每年都有8家到10家報刊停刊。不過都市報“遺風”猶在,都市報的記者轉入新媒體平台,火爆的新聞追蹤因更新次數不受紙的影響,愈發頻繁。(劉暢)

#20閱報欄

十幾年前的街頭,我們還經常見到閱報欄,陳列着當地最權威的報紙,或者對讀者來講很重要的資訊。這樣的閱讀,現在回想起來,對人的視野、判斷力甚至公共性培養非常重要。現在,算法推送和社交媒體上的“標籤”,讓我們可以高效地尋找到觀點相似的群體,於是我們就生活在了“回聲室”里。(劉暢)

#21硬幣

一元硬幣像如今的口罩,曾是公交車和電話亭的硬通貨。但如今,即使地下通道里拉二胡的當代“阿炳”,也有人貼心地為他印出一個收款碼。(劉暢)

#22光盤

光盤,作為一種輕量化的數字儲存介質,已經走過40年,容量比最初發明時提升了1000倍,卻敵不過無遠弗屆的互聯網媒體。(郜超)

#23放空

放空,俗話講是走神兒,文雅講是一場思想遨遊。它時常出現在無聊的時刻。但如今,無聊大概剛剛冒個頭,人們已經掏出了智能手機。(楊璐)

#24呵呵

如今,社交媒體上敲出的文字需要附着越發濃烈的情感,以代替其他感官在面對面時獲取的信息。在“哈哈”變得越來越長以前,“呵呵” 最先失去了笑的含義。(劉暢)

#25下班時間

下班后的工作消息,到底該不該回?這是個問題。微信出現以後,這是個大大的問題。畢竟,你可以忘接電話,忘看郵件,但你很難一整晚都不看微信。

自疫情開始,線上辦公成為隨時的“新常態”,下班時間變得更加虛無縹緲,也無需再糾結,畢竟在家上班就像“007”的24小時待命,沒有上班,何談下班?(劉暢)

#26口碑

我從未接受女朋友對一部電影的看法,或者在觀影之前不提前搜索評分。我們甚至從未談起一部影片的催淚瞬間,我們更像兩個專業的影評人,用凝練的概念,砸向對方的腦袋。

我為什麼不相信身邊的同事、戀人的口碑,卻執迷於網上的系統與評分呢?我以為我沒被大數據殺熟,但到頭來,除了大數據,我誰都不熟。(郜超)

#27票根

新中國成立以來,鐵路客票的電子化一直進行着。如今,你只需網上購票,憑現場刷臉和身份證過閘。

歌曲《大城小愛》中唱道:“那回城的票根你留作幾年,不必害怕面對離別。”如今,此曲的唱作者已是醜聞纏身。偉大的愛情不敵滄海桑田,“票根”也正式退出中國旅遊史的舞台了。(郜超)

#28被遺忘

偌大的互聯網,只要一個人曾留下過痕迹,很多年後就依然有被挖出來的風險。從這個角度,被遺忘成為一種奢侈。(郜超)

#29錯過

曾經一天里會錯過的事情很多,《被互聯網消失的100件事》里說,錯過一通電話是件大事。現在的“錯過”除了生離死別不可抗拒,更多關乎勇氣,比如兩個人在街上的偶遇,即使眼神的碰撞也無法鼓起一方的勇氣,提出添加微信的邀請。(劉暢)

#30沉浸當下

沉浸當下原本意味着持續的專註,而當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體的新器官,注意力在他處,社交網絡成為人們停留久的所在。沉浸當下如今意味着——拍照與轉發。(劉暢)

#31耐心

和耐心一同流失的是什麼?當一部電影被簡化成幾分鐘的情節介紹和爽點濃縮的時候,長鏡頭、場面調度、蒙太奇、人物抒情這些常用的電影技巧失去了用武之地,它們創造的美和那些打動人心的東西消失 殆盡。耐心的失去還剝奪了我們的思考能力。

“技術承諾讓我們成為時間的主人,諷刺的是,它最終讓我們成為了 時間的奴隸。”(徐菁菁)

#32地圖

現在任何人用電腦或手機都可以在幾秒鐘內獲取超高分辨率的數字地圖。數字應用程序標誌着一個全新的製圖時代的到來,也標誌着紙質地圖走向了衰亡。

但神經學家的研究表明,當人們依賴GPS導航時,大腦停止與自己的周圍環境互動,長此以往,大腦中的海馬體會萎縮。(薛巍)

#33說明書

以前說明書很雞肋,留着佔地方,棄之又讓人擔心,也許以後用得着。現在好了,官網都找得到說明書,甚至產品上有說明書的二維碼。(薛巍)

#34突如其來的雨

“等着看天氣預報!”曾幾何時,這是我童年時父母降下的一道“聖旨”,像古時恭候巫師做法事,抵禦了我無數晚間在電視上看動畫片的企圖。

有了預測天氣的APP,從小雨到暴風雨的降水量逐分鐘的變化,到一周甚至十天後的氣溫走向,人們了如指掌。如今唯一的未知數是當大霧來臨,機場的航班是延遲兩個小時,還是全面取消。(劉暢)

#35時間的指針

小時候上學總遲到,我爸就教我把手錶調快三分鐘,雖然掩耳盜鈴,但總覺得比別人多擁有三分鐘,自豪地覺得我是時間的支配者。

一切都電子化了之後,唯一要記住的就是充電。不過,即便沒電了,智能手錶的時間依然不需要校準,你只是一個時間的使用者。(薛芃)

#36影集

當數碼科技可以跳過載體直接成像時,每天,我們可以無數次按下快門,把照片存在硬盤或者“雲空間”上。但除了幾張曬在社交媒體上的精修版,大部分永久沉寂。(楊聃)

#37前任

網絡“消滅”了前男友或前女友——這兩個概念幾乎不復存在了。以前跟前任分手后,就不會再關注、再聯繫了,對方在哪個城市,從事哪個行業,有沒有成家,一概不知。但有了網絡之後,分手后情侶依然可以關注前任的一舉一動,舊仇又添新恨。(薛巍)

#38手寫信

舊時提筆思量,字句斟酌的情懷隨着鍵盤的敲擊遠去了,快速的信息傳遞不假思索,書信握在手裡的溫度也難以尋回。(楊聃)

#39獨自觀影

在坐進電影院之前,我們往往已經在社交網絡上經過電影宣發的N 輪轟炸,對於我們將要看到的人物、可能的情節已經大概有了數。(徐菁菁)

#40未知的旅行

當旅行指南還印在紙上,它們所能夠提供的還只是以文字形式記載的 基本信息。白紙黑字之外,遠方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間。

互聯網讓每一個人都成了旅行指南的創作者。人們事無巨細地分享旅行中的一點一滴,不僅用文字,還有照片。於是,你會提前欣賞你將看到的四時風景,知道你相中的小館子會有怎樣一位老闆,甚至了解如何和他打交道會讓你獲得一份贈飲。(徐菁菁)

(0)
上一篇 2022-01-22 23:28
下一篇 2022-01-22 23: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