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發現悄悄靠近地球的小行星?

科學家們已經劃定了一個太空“危險區”,其範圍內的小行星可能會在被行星防禦系統探測到之前就撞上地球。在地球歷史上,這樣的小行星曾經造成過嚴重的破壞,甚至可能導致全球範圍內的物種滅絕;如果規模足夠大,它們甚至會在極短時間內對幾乎所有地球生命構成威脅。

4c7xzg90.webp

背景:小行星探測越來越受到重視

1994年,美國國會要求NASA開發一個探測所有危險小行星的系統。這裡所說的小行星,通常是指直徑在1公里以上的近地天體(NEO)。2005年,美國國會更新了這一目標,要求NASA對所有大於140米的近地天體進行探測和編目,並在2020年底前完成90%。據參與這一項目的研究人員稱,這一目標遠未達成。

2019年,一顆直徑約100米的近地天體掠過地球,最短距離僅為7萬公里。從天文學的角度來說,這是一次非常近距離的飛掠事件,人類最擔心的小行星撞擊場景幾乎成為現實。天文學家只在飛掠前24小時發出了警告。現在,由NASA資助的科學家們認為,他們已經弄清楚2019年那次飛掠事件的發生過程,並確定了應該如何更早地探測未來的此類事件。

近地天體與潛在威脅天體

近地天體是指任何在軌道運行時能接近地球的太陽系小天體。通常而言,若一個太陽系的天體最接近太陽的近日點小於1.3天文單位(AU),就是近地天體。如果該天體的軌道與地球軌道交叉,且直徑大於140米,就可以將其視為潛在威脅天體。絕大多數已知的潛在威脅天體和近地天體是小行星,只有一小部分為彗星。已知的近地天體超過25000顆,超過100顆短周期彗星是近地彗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對近地天體的潛在威脅有了更深的了解,直徑超過20米的小行星就可對地球局部環境和人類生活造成重大損害,更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時,無論是落在陸地還是海洋,都可能帶來更巨大的災難。

潛在威脅天體(PHO)是指軌道有可能撞擊地球,且大小足以對地球全球或局部區域重大損害的近地天體,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等。這類天體中多數為潛在威脅小行星,其定義是與地球最小軌道交點距離少於0.05天文單位,且絕對星等達到22等或更亮。

截至2019年8月,已知的潛在威脅小行星數量達到2007顆,約佔全部近地天體數量的10%。其中有155顆小行星的直徑超過1公里。對地球而言,真正能夠造成世界末日威脅的主要還是直徑1公里以上的小行星,比如6500萬年前造成恐龍滅絕的小行星,估計直徑約為10公里。大部分潛在威脅小行星為阿波羅型小行星,有1601顆;少數為阿登型小行星,有169顆。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經過數次天文學調查,已知的潛在威脅小行星數量已經增長了10倍。如果能較為精確地測定潛在威脅天體的軌道,就可以知道它們在未來100年或更長時間內是否會對地球造成威脅。

分析:小行星如何悄悄地靠近地球?

美國夏威夷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此前的近地天體事件數據進行了分析,他們指出,由於地球的自轉,使得一些近地天體在從東往西,尤其是在午夜和凌晨2點之間靠近地球時,會被探測衛星視為靜止天體。2019年近距離飛掠地球的那顆小行星便是如此。因此,搜尋這類天體的衛星網絡會將這些近地天體排除在外,而不是將其標記為潛在的緊迫威脅。

發表在行星科學期刊《伊卡洛斯》(Icarus)上的這項研究寫道:“在這個方向上對天空進行監測時,應該格外小心,並主動跟蹤緩慢移動的新天體。”

這一最新發現背後的研究團隊負責人、夏威夷大學教授理查德·沃斯考特表示,人們“不應該因為擔心小行星撞擊地球而失眠”,但他也指出,“如果發現有什麼東西會撞擊地球的話,我們需要採取相應的行動。”

“(調查和探測的工作)並不只是找到它們,然後坐等它們撞擊地球,”沃斯考特解釋道。不久前的2021年11月24日,NASA發射了雙小行星偏轉測試(DART)任務。該任務將測試人類航天器通過撞擊小行星來改變此類天體軌道的能力,按照計劃,DART航天器將於2022年9月26日撞擊一顆名為迪迪莫斯(Didymos)的小行星。如果這種技術有望保護地球免受潛在近地天體的災難性撞擊,那麼4周的探測窗口可能就足夠我們採取行動了。

展望:更全面的小行星探測計劃及可能的近地天體偏轉技術

考慮到這些研究結果,通過更新算法的方式來發現這些緩慢移動的天體是有可能的,這也是一個非常必要的轉變,因為從東向西接近地球的近地天體中,有多達50%可能會經歷這種慢速效應。如果處理得當,這些天體可能會在潛在撞擊發生前4周時被發現,而不是只有24小時。

遺憾的是,到2020年探測90%危險近地天體的目標還遠未實現,這類天體中只有40%被編目歸類。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旦我們對其中90%以上的天體完成分類,從這個方向撞上來的天體數量就會少得多。

(0)
上一篇 2022-01-21 11:57
下一篇 2022-01-21 11:5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