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百年理論 《自然》最新研究:基因突變不是隨機的

自20世紀上半葉起,突變隨機性就一直是生物演化理論的重要基礎。這個觀點如同生物學領域的公理,對於生物學家建立演化模型、理解遺傳多樣性產生了深刻影響。現在,這個經典的觀點受到一項全新研究的有力挑戰。

在一篇發表於《自然》雜誌的最新論文中,一支國際研究團隊通過對模式植物擬南芥的研究提出,突變的誕生不是完全隨機的,相反,突變出現的區域有着明顯的規律性。這個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於生命演化的理解,並且有望幫助科學家培育具有更優良性狀的作物,甚至幫助人類對抗癌症。

顛覆百年理論 《自然》最新研究:基因突變不是隨機的

“我們總是認為突變是在基因組中隨機出現的,”本文通訊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Grey Monroe教授表示,“但結果表明突變遠不是隨機的,而這種非隨機的方式有利於植物生長。這也為我們理解突變提供了全新的方式。”

為了尋找突變背後是否存在更深層次的規律,研究團隊對擬南芥進行了深入研究。由於具備基因組較小、易於培養且繁殖迅速等優點,這種樣貌普通的“野草”已經成為應用範圍最廣的模式植物。

顛覆百年理論 《自然》最新研究:基因突變不是隨機的

以往人們認為,突變在基因組不同區域出現的頻率不同,完全是隨機突變之後自然選擇的結果。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在受保護的實驗室環境中種植擬南芥,這樣的環境使得一些攜帶不利突變的個體也能存活,從而避免了自然選擇的影響——在野外,這些突變導致的缺陷使得植株通常無法倖存。

隨後,研究團隊耗時3年,對數百株在這種環境中栽培的擬南芥進行了DNA測序。結果,他們一共發現了超過100萬個突變。從如此眾多的突變中,研究團隊發現了怎樣的規律?

“我們的發現似乎與現有理論相悖,後者認為最早的突變是完全隨機的,只有自然選擇能決定哪些突變這生物體內出現。”論文另一位通訊作者,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Detlef Weigel博士表示。

相反,他們意外地發現基因組的一些特定區域突變率明顯更低,尤其是對其生存起決定性作用的必需基因,例如參與細胞生長與基因表達的基因。相比於周圍其他區域,基因體區域的突變率降低了50%以上,必需基因的突變率更是下降了三分之二。導致這些區域突變率差異的主要原因不是自然選擇,而是表觀基因組——超過90%的突變率差異都與表觀基因組相關。

顛覆百年理論 《自然》最新研究:基因突變不是隨機的

“這些在生物學中最重要的區域,恰好是受保護能避免突變的區域。” Monroe教授總結道。

這項研究的另一項發現是,包裹DNA的蛋白質的種類,可以很好地預測基因突變的可能性。“這意味着我們能預測哪些基因更可能發生突變。” Weigel博士說。

顛覆百年理論 《自然》最新研究:基因突變不是隨機的

由此,這項研究向基於自然選擇的演化理論提出挑戰,並揭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現象:這些植物為了生存,演化出了保護其關鍵基因免遭突變的能力。Weigel博士說:“這一現象令人激動,我們最終將利用這些新發現思考,人類基因組應如何避免突變。”

從這些不起眼的野草中,一幅演化理論的全新畫卷正徐徐展開。突變的產生或許並非此前公認的那樣隨機,而是存在着有利於個體生長的定向性。了解基因組中哪些區域更容易突變,將幫助科學家根據我們的需要,開發更符合要求的作物品種。更令人期待的是,從這個全新的規律中,未來的研究或許能以此為契機,為癌症等由基因突變引起的疾病開發新療法。

封面圖來源:123RF

參考資料:

[1] J。 Grey Monroe et al。, Mutation bias reflects natural selec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Nature(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269-6

[2] Study challenges evolutionary theory that DNA mutations are random。 Retrieved Jan。 12, 2022, from https://www.broadinstitute.org/news/engineered-particles-efficiently-deliver-gene-editing-proteins-cells-mice

本文來自葯明康德內容微信團隊

(0)
上一篇 2022-01-14 09:54
下一篇 2022-01-14 09:54

相关推荐